原创 让商业更具价值
万亿规模“风光储”赛道上,“远景系”是特立独行的一匹黑马。从风电整机制造起家的远景能源,从创立之初就喊出要“用软件定义风机”的口号,直到后来推出“能源互联网”概念,它的创始人张雷想要打破一些能源行业固有的游戏规则。远景系企业均未上市,但直到2023年,远景系三家企业估值合计已经超过1500亿元,其中远景能源的年营收超过690亿元。在当下风电经受行业内卷、利润空间压缩时,张雷还能否再持续做成“中国版马斯克”的理想?
作者 | 杨 洁
编辑 | 孙春芳
运营 | 刘 珊
国内风电“二哥”远景能源,有个要做能源领域“下一个特斯拉”的梦想。
位于江苏无锡的远景能源,隶属于远景科技集团,以智能风机闻名。2023年底,在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其中迎风旋转的超级“大风车”里,就有来自远景能源的14MW(兆瓦)风机,最大的叶轮直径能达到252米。它转上一圈,发电量就足够一个三口之家用一周了。
远景能源并未上市,也没有公开财务数据。但在2023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这家公司以690.84亿元的年营收,排在了第336位。不久前,远景能源夺下了2023年新增装机容量“全球第二”的宝座,把上一年的“亚军”丹麦巨头维斯塔斯拉下马来。
4月9日发布的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中,对远景能源给出的估值已达到了850亿元。
令人惊讶的是,远景科技集团还不止如此。在它的旗下还有另外两家公司,也同样榜上有名:主打动力电池的远景动力、运营“能源互联网”的远景智能,它们的估值分别为675亿元和255亿元。
远景创始人张雷是位年轻的70后,但在2023年的胡润全球富豪榜中,他的身家达到350亿元,压过了他的前辈,也是无锡江阴老乡的海澜之家创始人周建平,一度登顶“江阴首富”。
相对来说,张雷是个低调的创始人。他创业之初的故事鲜为人知,在远景的各项公开资料里也没有公开他的持股比例。但在风电产业,张雷又是个“特立独行”的另类:国内风电排行前四的巨头中,远景能源是唯一不上市的公司;在风电外,远景系也进行了多元化布局,现在还为“碳中和”目标奔走。
海外归来的张雷,一直积极向国际经验靠拢,也从来没有掩盖自己打造一个“智慧能源”生态系统的野心。这和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能源革命”有着相似之处,也因此,张雷也曾被业内打上过“中国版马斯克”的标签。
但远景要实现这个宏大的理想,并非易事。“风光储”万亿市场,也在面临增长和转型的烦恼。在远景起家的风机领域,内卷压力也扑面而来。
风电“叛逆者”的崛起
无锡是工商业名城,很少有人关注到,无锡还在打造另一张名片“新能源装备之都”——包括高端装备、光伏、氢能、储能等领域,全国新能源装备出货量前十的企业中,目前有近一半都在无锡。
远景能源所在的江阴,作为无锡的县级市,被称为国内的“制造业第一县”,孕育了2万家制造业企业,其中包括10家中国500强企业、17家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
能在这种情况下脱颖而出,张雷的故事就更显得励志和鼓舞人心。
张雷的父亲在江阴也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主要从事机械行业,张雷也妥妥算是个“富二代”了。不过他并没有选择早早继承家业,1999年,23岁的张雷从上海理工大学毕业后,远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继续深造。
据早期的媒体报道,在英国求学期间,张雷先后在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伦敦能源交易部和英国巴克莱银行供职,从事了5年的能源金融衍生品相关工作。2006年,张雷带了10个人的团队回到国内,准备挽起袖子在家乡创业。
当时的新能源产业正风光无限。光伏巨头无锡尚德,在这一年助力创始人施正荣成为了中国首富。风电的热度这时虽然还赶不上光伏,但行业的第一波井喷期也已到来。
▲(远景科技集团创始人张雷)
国内早已拥有了一批风电民营企业,像金风科技早在1998年就宣告成立。但风电设备国产化程度不足一直是行业的锥心之痛。2005年时,国内市场几乎被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通用电气等几大外企巨头瓜分殆尽,尤其是维斯塔斯,一家就占了38%的市场份额。
2005年,风电行业迎来两大利好消息。《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为风电规模化应用创造了条件。同年,发改委也发布了一项政策: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
国内风机制造业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后来国内排名在前的多家风电企业,包括明阳智能、华锐风电等,都是在那个阶段成立。这之后近5年的时间,是国内风电行业混战不休的野蛮生长阶段,同时也是它辉煌崛起的黄金时代。国内企业一边大打价格战,同时又一路攻城略地,从海外巨头手中收复市场。
张雷放弃了加入家族企业,在2007年创办了远景能源,也为这个产业的发展故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远景当初的起家故事并不为人所熟悉。张雷在其中是否得到了家庭的助力,外界也不得而知。但可以确认的是,张雷的选择站在了风口上,对于风电企业的建设,当地政府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力度。在远景创业的早期,无锡、江阴两级政府通过专项人才计划、产业计划,先后投资9400万元,助力远景代建了一期共1.15万平方米的厂房,并为其二期项目扩容提供了1.5亿元的贴息贷款。
远景能源获得了支撑其在初期快速发展的资金。此时,一批公司已在风能资源丰富的“三北”(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积极跑马圈地,初出茅庐的远景能源,必须勾勒出从竞争中胜出的规划。
张雷再次露出了自己“叛逆”的一面。风电的风机制造是一个重资产、高投入的产业,干的是“苦活儿”。但张雷却说,要“用软件定义风机”。当时的云计算、大数据概念方兴未艾,包括维斯塔斯这样的巨头,也在基于风电大数据做开发,如果从智能化方向入手,在传统风机厂商中势必是个亮点。
远景开始自研风机的核心控制器。2008年4月,远景能源独立研发设计的首台智能风机77/1.5MW(兆瓦)样机下线,在生产的车间里举行了一个简洁的下线仪式。实测的结果是,样机的发电效率比传统风机能够提升20%。
这也为远景吸引来了第一波客户。当时亚洲最大的风电开发商龙源电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新的风机放在了启东风电场试用。半年后,龙源电力向远景订购了33台1.5MW风机。
龙源电力的订单,成为远景早期发展的关键。到了2009年,远景能源力压金风科技,在龙源的供应商中排在了首位。这一年,根据公开信息,远景的销售收入就突破了10亿元。
远景能源在行业里初露头角时,国内风电企业与海外巨头之间的战争,也逐渐接近尾声。
在国内企业的强攻下,国产风机的售价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被“卷”到了2011年的3700元/千瓦。在2010年时,“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70%以上”的政策宣告取消,而此时国内的风电设备国产化率,已从2004年的不到10%上升到了超过90%。
2011年,中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突破4500万千瓦,风电设备的年度销售规模超过百亿元。华锐风电、金风科技、联合动力等厂商杀入全球市场份额排名前十。而维斯塔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这一年首次跌至第五,公司整体更是自2005年之后第一次出现了亏损。
海外巨头们逐渐靠边站,国内头部厂商间的“王座”争夺战也打到了白热化,风能资源集中的“三北”地区,更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作为后起之秀,远景能源在服务龙源电力的订单时,也挖掘到了和其他风电巨头们差异化竞争的“灵感”。由于陆上风机竞争激烈,2009年前后,龙源电力在全国首先提出了“上山、下海、进军低风速”的转移开发战略。
远景能源首先瞄准的,就是“低风速”。过去,三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引领了风电市场的增长,但国内还有大片风速低于6m/s的广阔区域,在风机发电效率提高的前提下,这片庞大的空白市场就具备了可开发的价值。
2009年,远景能源推出了首款1.5MW的87米风轮低风速机组,并在2011年,整机运用在国内第一个低风速风场——安徽龙源来安风电场。
来安风电场的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低风速风电开发时代开启,迅速吸引了众多开发商的关注。而远景能源,成为了开发这块蓝海市场的排头兵。
在“下海”这块,远景也跑在了前面,成为国内最早参与海上风电的技术装备企业之一。2010年3月,远景近海潮间带风机并网发电,成为其迈向海上风电项目的第一步。远景能源首台4MW海上风机于2013年并网,是当时国内自主研发的首台大功率风机,引领了海上风电“大兆瓦”潮流。
依靠这些创新,在风电市场远景能源逐渐站稳了脚跟。到了2014年,远景能源的新增装机量超过了200万千瓦,攀升至全国第三名。它也是这一年国内最大的海上风机供应商,交付了130兆瓦。到了2016年,远景能源已是中国风电行业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整机商,仅次于金风科技。
不过,张雷的目标也从来不仅限于风电,而是越来越迫切地,想要让远景撕下“风机公司”的标签。他要在自己开辟的“零碳”新赛道上称雄。
零碳目标成就“中国版马斯克”?
张雷给自己创办的公司命名时,想好了用“远景”这个词,“更加代表我们对未来信息化、智慧化的一些思考,和整个能源领域趋势的一种把控。”
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把这家公司叫做“远景风电”。因为,在张雷的心目中,远景是一家“科技公司”。
有意思的是,在大洋彼岸的马斯克眼中,也没有把特斯拉仅仅看作是一家制造企业。马斯克也是张雷推崇的企业家。当年特斯拉的Model S刚问世时,张雷也订了一台,理由是“为了体验和思考电动汽车与能源互联网的布局”。
马斯克涉足了新能源汽车、储能、太阳能电池等,而张雷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