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崔愷院士为北建大学子开授新课<崔凯老师是谁的学生>

崔愷院士为北建大学子开授新课

9月24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崔愷率领团队打造的《本土设计实践导论》课程在北京建筑大学正式开课,标志着该团队与北建大开启全面的产学研合作,未来他们将深度参与学校本、硕、博建筑教育和人才培养。

课 程:首次在大学开课系统阐述“本土设计”

初秋之夜,天气微凉。傍晚,老师和同学们早早地来到二阶报告厅等待。

窗外,雨声潺潺,室内,气氛热烈。原本约160人容量的大教室座无虚席,晚来的听众只好挤在两边走道,或搬来凳子靠窗等待,或站在后排翘首以盼。

课程开始前,校党委书记姜泽廷会见了崔愷院士团队一行,并与他就探讨了今后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意向。

19时10分,在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大玉的陪同之下,崔愷院士匆匆步入报告厅,现场自发响起热烈的掌声。

张大玉主持开课仪式,他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崔愷院士团队与学校的合作,充分肯定了其担任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五年来所做的贡献,代表学校对崔院士团队的支持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课程情况。

《本土设计实践导论》课程是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经过较长时间的筹备工作,课程于2023~2023学年度秋季学期正式开课,课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教授主持,由崔愷院士和本土设计研究中心的建筑师团队共同授课,在本学期,课程从9月持续至11月,共8次课程。

作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崔愷积极倡导推动中国建筑本土创作的发展与研究,出版了《本土设计》等多本著作,在汲取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和生活智慧营养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中国本土建筑的创新之路,提出了“本土设计”的创作理论思路。

“本土设计”是以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之土为本的建筑设计策略,它是一种文化价值观,是“和谐”这一中国当今社会核心的文化理念在建筑中的具体体现。课程讲授“本土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介绍“本土设计”的七大策略,系统阐述从策略到方法和模式语言等内容。课程作为建筑学硕博通选课,将启发研究生对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理论及实践的思考。

现  场:本土设计首讲 院士一气呵成

简短的开场之后,崔愷院士走上讲台。他说,开设这门课程对于他所在的本土设计研究中心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开端,今后中心将真正通过参与建筑教育总结并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他坦言,作为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建筑设计师,“我每年都会到很多院校做一些讲座,但来到大学上理论课还是第一次。”

首讲之中,他系统介绍了本土设计提出的背景、与相关理论的比较及其理论要点,并结合遍布全国的建筑案例详述本土设计的七大策略,即文化传承、历史保护、城市更新、乡村复兴、融入风景、绿色生态、社会生活。

在他看来,“本土设计是需要回到对建筑的场地进行深入解读才能进行创作的,这是基本立场。这种立场反对模式化设计、跟风的设计、为了迎合某种消费文化的所谓品牌设计,或者说是一种无视环境的标准化、重复性的设计,这些是我们所排斥的。”

对于本土理论,他如是解释:

我一直把本土设计的概念想象成一棵大树,它深深地扎根在饱含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要素的沃土中,通过立足本土的理性主义创作躯干,能够生发出不同的建筑流派的枝条,既可以有文脉建筑,也可以有乡土建筑,既有生态节能建筑,也有大地景观建筑,最终呈现出枝繁叶茂的繁荣景象。我觉得这样比较符合建筑的客观规律,是一条可以越走越宽的大道,而不必再去寻找所谓唯一正确的独木桥了。

从理论阐释到案例解读,从文字叙述到精美图片,从设计心得到创作经历,从北京经典建筑京外知名地标……2个多小时,约30张PPT,崔院士的首讲干货满满,全程站立,一气呵成。一个小小的细节令学生们印象深刻:年过六旬的他,由于讲得太投入,中间忘记了下课,他本人全程连一口水都没有喝。

对于这样的课堂,听众也格外专注,看到经典建筑,老师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举起相机拍照,有人刷刷刷地记录笔记,也有人匆匆敲下自己的思考。

课程热度也从课堂蔓延至线上,当晚,课程结束后,学校师生分享课堂笔记的照片在建大朋友圈刷屏。

贡  献:助力高精尖中心高质量发展

经长期建设,目前,我校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合作已经从实习、就业拓展到教学、科研等多个环节,密切的校企合作也将切实助力当今中国建筑领域的人才培养。

早在2015年,崔愷院士就开始担任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五年来,崔愷院士院队在中心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中心发展规划

崔愷全程参与中心顶层设计,在机制创新、方向布局、资源整合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指导编制完成中心 2016 年~2025 年建设与发展规划,构建“1+4+N”的管理制度体系。

统筹人才优势,广泛汇聚培养高端人才

崔愷指导建立“固定与流动、全职与兼职、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聘用体系,广泛吸引汇聚和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组建重大研发团队。中心现有高端创新人才 81 名,其中海内外院士 24 名。

强化组织谋划,精准服务重大工程需求

崔愷指导建立兼顾学科和需求导向的矩阵式科研组织模式,打造跨学科交叉创新团队,既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又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方向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起步区详细规划设计、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设计、雄安新区高 铁站设计等工程项目,在本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实践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精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及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建设的重大需求。

整合创新资源,推动研究平台高质量建设

崔愷统筹整合共建单位资源、建筑行业资源和中国工程院资源等,共同推进中心高质量建设运行;协调争取学校空间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使用等方面投入,主持学校西城校区重新做空间规划设计;指导新建改建建筑全过程一体化虚拟仿真平台等9个研究平台,并推进开放共享;组织召开5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课 程 收 获

崔老师是建筑圈鼎鼎大名的院士,之前在网上了解过他的从业经历,也欣赏了他的很多设计作品,没想到他会走进我们的课堂,面对面为我们讲课,感觉很亲切,授课内容非常有吸引力。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建筑圈变得有些浮躁,崔院士提出的本土设计理念,深厚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引导建筑师有意识地进行文化传承。他还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了具体开展本土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学院研一学生 刘清晨

听完第一讲,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崔院士对于本土设计的思考与担当。建筑学的问题和发展必须根植于本国,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才能发现建筑问题、城市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我想,作为未来的中国建筑师,想要讲好中国的建筑故事,我们的设计作品需要扎根于中国自身的人文历史、自然生态之中。我们的设计思维必须体现本土文化的价值观,才能从建筑的角度保持、发展地域的文化特色,从而承担起对中国人居的长久责任。

建筑学院研一学生 冯昊

崔院士的首讲对我们青年学生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很大启发,让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