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华罗庚: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华罗庚的经典事例>

华罗庚: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祖籍江苏丹阳,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被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新中国数学和计算机领域的开拓者。1924年,华罗庚从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毕业;1931年,被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1938年,被聘为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邀请任研究员;1948年担任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和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主席团委员等职,还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浩瀚星空中,有一颗国际编号为364875号的小行星——“华罗庚星”。这颗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命名的小行星闪耀苍穹,彰显着华罗庚为科学事业作出的不朽贡献,更昭示着华罗庚高贵的精神品质万古长青!

为学:努力不计年,自强永不息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罗庚”一名取自“进箩避邪,同庚百岁”的寓意。在金坛初中,数学老师王维克等人激发了华罗庚的数学天赋。可惜,华罗庚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他因家境贫寒被迫退学,终身只有初中学历。15岁辍学回到家乡后,华罗庚一边帮助父亲照料杂货店,一边自学数学。他仅靠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以及一本50页的《微积分》,每天自学10个小时以上。5年后,他学完了高中三年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课程,为以后研究数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华罗庚专注于刻苦自学,受到的却是包括父亲在内的周围人的不解甚至阻挠。19岁时,华罗庚不幸染上伤寒,左腿关节变形弯曲,落下终身残疾。面对诸多困难与阻力,华罗庚不但没有气馁,反而坚定了与命运斗争的决心。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1930年,身为金坛中学庶务员的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了当时的中国数学界,受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青睐。1931年,华罗庚进入清华园,从此正式踏上潜心治学的道路。他在清华用一年半时间便攻下了数学系全部课程,还自学了英文、德文和法文,并在各国数学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关于数论方面的论文,引起了国外数学家的关注。1936年夏,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剑桥期间,他为学问而不为学历,热忱投身学术研究,先后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等发表了18篇高水平论文,提出了“华氏定理”,受到国际数学界一致称赞。

此后的华罗庚,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努力不计年,自强永不息。学习数学是一辈子的事。”他在数学领域不断进取,开拓了我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和应用数学等许多方面的研究,一生留下了150篇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版并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因此将华罗庚列为88个当代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也称他为“中国的爱因斯坦,足以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

爱国:我们应当回去

华罗庚一生中曾两度放弃国外安逸生活回国,一次是从英国剑桥返回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一次是放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身份回新中国参加建设。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罗庚心系祖国,放弃了继续在国外攀登数学高峰的机会,提前整理行装。翌年,他回到祖国,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教授。战火纷飞的年代,华罗庚一家人不仅每天都面临被日军轰炸的生命危险,还要面对物资奇缺、物价飞涨的生活困顿,过得十分艰难。尽管如此,华罗庚研究数学的热情依旧高涨,先后写出20多篇论文,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数学著作《堆垒素数论》。至今,这本书的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

1946年秋,华罗庚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彼时的华罗庚已是蜚声中外的著名数学家,每天坐着小车去上课,学术进展顺利,生活安逸舒适。然而,华罗庚并没有在美国久居之意,时刻牵挂着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一心报国的华罗庚毅然舍弃美国的优渥生活,带着妻儿踏上了归途。在归国途中,逗留香港的华罗庚发表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华罗庚饱含深情地写道:“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和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这封信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世界,感动了万千海外华夏学子,为新中国唤回大批留学人才。

回国后,华罗庚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等,不仅个人学术研究硕果累累,更为中国数学事业提出了“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的战略构想,绘制了包括纯粹数学各分支、应用数学的各个方面以及计算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在内的“三部曲”蓝图,极大促进了我国数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我国计算机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开创性贡献。

1980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华罗庚形成的中国数学》一文。文中,著名数学家阿特勒·赛尔贝格认真思考之后说:“要是华罗庚像他的许多同胞那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然留在美国的话,毫无疑问,他本来会对数学作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