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是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六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具备较为完整航空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十六大以来的十年航空工业科研生产整体能力和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为行业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产业规模快速扩大
国家高度重视航空工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在“十一五”末和“十二五”初,制定了《国家航空工业中长期(2011-2023年)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立法研究和制定工作,明确民用航空工业的法律地位,为行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出台鼓励政策,为企业提供稳定长期的政策支持。同时,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民用航空器研制生产准入条件,规范市场行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航空制造业。 随着航空产业规模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始建立民用航空工业统计制度,定期编辑出版《民用航空工业年鉴》、《民用航空工业统计年鉴》、《中国民用航空工业企事业单位概览》等反映行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料,为政府科学地开展行业管理提供支持,为企事业单位和广大投资者提供服务。 近十年来,我国航空工业实现了快速增长。以骨干企业为例,2002年中航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第二集团公司航空总产值约为181亿元人民币,到2011年,由上述两集团公司重组而成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航空总产值快速提升到约974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20.5%。2002年两集团公司的总资产为1214亿元,到2011年,总资产达到5500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8.3%,实现了资产的快速积累。同时,由于政策环境的改善和社会发展对航空产品巨大需求的拉动,以及产业升级的需要,社会资本热切关注航空工业,我国自“十一五”以来形成了新一轮发展航空工业的热潮。目前我国航空工业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在国家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增强,实现了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
航空武器装备研制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航空工业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航空武器装备发展,成功研制了一批新型航空武器装备,使我国成功跻身于世界少数几个能系列化、多谱系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航空武器装备的国家之列,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以歼十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太行”发动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从涡喷向涡扇、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以预警机等特种飞机装备为代表,实现了我国航空装备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航空武器装备的成功研制和交付,实现了我军航空武器装备的历史性跨越。加快研发了“枭龙”、“猎鹰”等新一代军贸产品,积极拓展军贸市场领域,使具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逐渐成为军贸主导产品。
民用飞机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随着我国大型飞机重大专项的实施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民机产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发展大型客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大型客机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C919大型客机于2008年正式启动研制,2011年末正式转入工程发展阶段,各项研制工作正在按计划顺利推进。截止到2012年7月,C919飞机订单已达280架。 ARJ21新支线飞机是我国“十五”计划重大高技术项目,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标准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涡扇支线飞机。2008年实现了成功首飞,现已全面转入试飞取证阶段,即将交付客户投入航线运营,截止到2012年7月,累计取得订单252架。以新舟系列涡桨支线飞机、H425直升机、运12通用飞机等为代表的一批国产飞机批量进入国内外市场,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国产民用直升机已经形成了2吨级、4吨级和13吨级系列产品,6吨级民用直升机合作研制进展顺利。以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和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高端公务机、灭火/救援飞机、通用飞机等项目的研制。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国家不断加大航空科技研究投入力度。“十五”开始稳定支持民用飞机技术研究,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制定研究规划,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关键技术预先研究和演示验证,提升民用飞机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环保性水平,不断满足适航要求的能力,夯实技术储备,极大促进了我国民用航空技术的进步,支撑了产业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建立了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建成了一批保障先进航空产品研制所需的设计手段、试验设施和批生产线,航空科研生产能力和条件得到了大幅提升。 大力加强预先研究、前沿探索、基础研究,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制定和完善航空工业的技术标准和工业规范,系统推进航空产业的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贯彻实施工作,为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航空工业高度重视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近十年高水平、高强度的科研生产实践,锤炼了一支信念坚定、素质精良、德才兼备、勇于奉献、善于攻关、敢打硬仗的优秀队伍,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这支队伍,将是我国航空工业未来发展的依托。
产业组织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
过去的十年,是我国航空工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阶段,也是政府加快转变观念,探索科学管理和规范服务的重要时期。政府主管部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航空工业特点,总结国内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强化顶层设计,开展行业管理和服务基础性工作,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保障,促进科技进步,航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2008年,党中央根据新时期国家战略的要求和航空工业科学发展的需要,对航空工业进行了历史性的改革重组,新组建成立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大力推进国有航空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了以中航科工、西飞国际、航空动力、中航电子、成飞集成等为代表的一批上市公司;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探索和实践面向全球招标和国内联合研制、国际风险合作研制以及中外合资合作研制生产等模式,加快推动国内相关企业与国际航空工业的全面接轨,建立和完善我国民机产业链,有力带动民机产业发展;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步推进航空科研院所改革。同时通过向北京、天津、上海、珠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战略布局,加大航空产业和地方经济的融合,进一步提升我国民机产业配套能力,同时培育国内企业快速成长,带动地方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国际合作水平大幅提升
通过自主创新及国际合作,航空工业科技水平大幅提高,民机型号研制全面推进,航空武器装备基本实现自主保障,军贸出口再创佳绩,“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十一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相关部门先后与俄罗斯、欧盟、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民用航空工业政府间合作机制,定期组织产业界和学术届互访,交流发展政策和规划,协调解决重大合作项目存在的问题,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 航空业国际合作领域实现了从转包生产、风险合作到联合研制的转变,合作层级不断提升。转包生产规模不断提高,从2002年的4亿美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0.7%。与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合资总装生产ERJ145喷气支线飞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又签署新的合作协议,合作总装生产莱格赛650喷气公务机。在天津建立并投产的A320系列客机总装生产线,是目前空客公司在欧洲以外合作建立的唯一一条飞机总装生产线。以风险合作方式参与了波音787、空客A350、庞巴迪C系列等项目。与欧洲直升机公司合作研制直十五民用直升机,与透博梅卡公司合作研制涡轴十六航空发动机,首次实现了与国外对等联合设计民用直升机和发动机。 以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为牵引,坚持同等条件下择优选择与国内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国际供应商原则,促成我国航空工业企业与通用电气、赛峰、霍尼韦尔等多家世界著名航空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涉及航电系统、飞控系统、电源系统、燃油系统、液压系统、辅助动力系统、环控系统等多个主要系统,合作领域广泛,促进国内机载系统企业自主研制能力的大幅提升,进一步增强我国民机产业的配套能力。 航空企业“走出去”战略效果明显。航空工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走出去”的步伐。2008年成功并购奥地利FACC公司,开创了亚洲航空工业企业并购西方航空工业企业的先河,大幅提升了先进民机复合材料部件的研发制造能力。2010年和2011年,先后成功并购美国西锐通用飞机公司、EPIC公司和大陆航空发动机公司,大幅提升了高端通用飞机研发制造能力。 航空工业承载着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快发展航空工业十分重要和紧迫。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为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海洋权益、保护国家核心利益不受侵犯,迫切需要建立强大而先进的空中力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发展通用航空势在必行;经济全球化使得航空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对干支线民用飞机的需求巨大。 这一切都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强大的航空工业。按照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我国将重点发展先进航空武器装备,加快C919大型客机、ARJ21涡扇支线飞机与新舟系列涡桨支线飞机研制和产业化进程,大力开发通用飞机、直升机和通用航空产业,同时通过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科技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增强航空发动机和系统自主研发能力,健全产业配套和服务体系,到2023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航空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