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2023这些教育热点,不容错过! <最近教育热点新闻>

202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许多教育热门话题、议题被公众关注,并引发大范围讨论,让我们一次次感受到教育的超高“热度”。

这一年,有燃烧舆论的“知网”事件、有“小镇做题家”、“名校生扎堆小县城”等现象级的话题,有“高考题难”、“谷爱凌效应”等即时性的热议,也有“考研高考化”、“中高考高分通胀”等深刻的教育反思……在全民教育时代,这些话题、议题,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关系你我,关系社会上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2023年度那些不断引起公众关注和热议的教育话题、议题,看看你关注过哪个?

考研高考化

3月,2023年考研国家线公布。与历年国家线相比,除少数专业外,分数线普遍大幅度上涨,有的专业涨幅超过10分。一时之间,“教育学考研”、“新传考研”“考研分数线普涨”“300万考研人落榜”等一系列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录取分数线自然“水涨船高”。

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社会竞争的前置筛选已经从高考,逐渐变为考研。与复试分数线普涨相比,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考研高考化的趋势。考研高考化,是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仅靠教育部门是无力解决的,最后还需要回到社会治理层面,比如改变唯学历的用人标准。但加强招生考试的改革,遏制过度应试化,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却是我们当下亟需加强的。

高校毕业生超千万

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比上年大涨167万,创下历史新高。11月15日,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高校毕业生预计人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如果再加上回国留学生,大学毕业生总数已向着1300万迈进,占到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绝大部分。当下中国的就业问题,已经基本变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了!

我们的就业期望值往往随着学历水涨船高,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学历的标签价值在降低,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对此,大家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当下,所谓的“慢就业”、“缓就业”,甚至“不就业”现象也愈加普遍。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长征”,我们务必要明白,事业与成就是干出来的,是奋斗出来的。要敢于离开舒适区,在奋斗中寻找机会。

名校生扎堆小县城

今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一次性引进了24名著名大学毕业生,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根据公示名单显示,24个工作岗位的入围人员基本全部来自双一流高校和海外名校。他们中有4名博士、19名硕士,唯一一名本科毕业生还是浙江大学毕业。而他们应聘的岗位,主要是县级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的基层工作。其实此前广东贫困县之一和平县也因为类似的原因火了一把,著名大学毕业生涌入小县城的案例越来越多。

名校大学毕业生,是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在就业上“议价”优势最明显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就业选择,从侧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的风向标,也是一个时代风向标的变化。

扎堆小县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难,去向狭窄,选择有限。加之价值观变了,稳定安逸的生活成为一部分人重要的追求目标。对于人才高消费与浪费的争议,如果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基层,把一个个街道,一个个区县的治理水平与办事效率大幅度提升,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取消普职分流系误读

新修订版职业教育法从今年5月1日起施行。针对外界盛传的“取消初中后普职分流”,4月27日,教育部回应称,把“普职协调发展”解读为“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是一个误读。实行“普职协调发展”,绝对不是取消中等职业教育,而是要转变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路,重点是要放在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自身质量,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

取消“义务教育后普职分流”的话题能上热搜,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它涉及教育制度的重大调整,直接影响成千上万孩子的学业选择,触碰了家长最敏感的神经。对普职分流具体的误读有二,一是50%的初中生会被分流,不能上普高;二是中职学生不能考大学。事实上,根据教育部去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大约65%的学生进入普高,35%进入中职。中职学生上大学的通道一直是放开的,且中职定位已从就业转向就业升学兼顾。可以预见,未来中职升学的路径会越来越畅通。

知网侵权事件

今年上半年,九旬教授赵德馨状告知网维权获赔70余万元;中科院因“续订费用近千万”宣布停用知网的舆情不断发酵……引发公众关注、争议不断的知网付费事件在12月26日暂告一段落,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垄断,知网被罚8760万元。

知网,作为一个传播知识的文献参考网站,落得“一方有难 八方点赞”的境地。如今随着反垄断处罚落地,知网“一家独大”的局面将被打破,学术文献网络数据库服务市场有望迎来公平、公开、有序竞争。

部分大学退出国外排行榜

5月,有媒体以“国内多所大学退出国外大学排行榜”为题,报道称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退出国外大学排行榜。这一消息不断登上各种热搜,热榜,余热不断。但没有一所大学给与公开确认,或否认。

各种大学排行榜并不能真实、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学校的总体情况,只是某些数据下的排名,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其实退出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追排名,“不依样画葫芦”,立足中国大地办好我们的一流大学,创建我们的一流模式,这一点更为重要。

退出排名的不止中国的大学,当地时间6月30日,美国八大藤校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因数据造假质疑,宣布退出2023年U.S. News大学排名;《纽约时报》当地时间11月16日报道,耶鲁大学和哈佛法学院以“评级方式存在缺陷”为由,宣布将停止参与并脱离美国新闻U.S. News大学排名。

高考被喊题难

6月7日下午,2023年全国高考数学科目考试落下帷幕。继上午“语文全国甲卷作文题太难”冲上热搜之后,“全国高考Ⅰ卷数学难出天际”又占据了各大网络平台热榜前列。

其实,在国家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对中、高考改革命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因此,更灵活,开放得命题,这也成为近年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高考命题难易度并不影响高招录取,更不影响教育公平。

中考高分通胀

7月5日,北京2023年中考成绩公布,分数高到让人咋舌的地步,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中考各地普遍以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替代中考,所谓两考合一,高分比比皆是,造成“中考高分通胀”现象,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中考降低难度,就能达到减负的目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没有区分度的中考,弊远远大于利。试卷简单,判卷就严,使得学生们拼的是熟练度,而尖子生的智商,综合能力却运用不上,被迫为了几分格式分一直刷题。不同的考试,其定位与目的、效果和作用都是不同的。在仍然以分数为核心录取依据的情况下,以水平考试替代选拔性考试,加剧了分数的竞争,影响升学考试的效度与科学性,触及公平,这是我们需要高度警惕的。

“水博士”事件

7月初,华为公司的一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