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唐前出土文献及佚文献文学综合研究中期检查报告<三国佚文>

唐前出土文献及佚文献文学综合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17年重大项目>>唐前出土文献及佚文献文学综合研究>>研究动态唐前出土文献及佚文献文学综合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23年12月13日10:35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整体而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都非常顺利。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是文献整理,原计划8年完成的项目前4年集中于出土文献“深度整理”及佚文献考辨辑录,后4年集中于文献整理基础之上的“文学综合研究”,经过一年半的工作尝试,确认原计划基本可行,同时发现有些文献“深度整理”是可以与“文学综合研究”同步进行的,故有些载体的文学研究已提前介入。虽然一年半来课题组成员所作的基本上都是文献搜集整理的基础性工作,但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具体而言,现已新整理出殷商甲骨刻辞120条、铜器铭文50篇、魏晋简牍近200万字、北朝造像记65篇、佚文献近90万字;撰写书稿2部,刊发相关研究论文22篇,其中C刊以上刊物11篇,被全文转载4篇待转载2篇、转摘1篇待转摘1篇。

原课题申报书按照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4个历史时段设计了4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又划分为“出土文献整理与文学综合研究”“佚文献辑录整理与文学综合研究”两大块,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发现,“佚文献”上下时段流动性大,“辑录整理”时打破时段界限而按经、史、子、集分类进行更便于操作,也更符合古代辑佚传统,故下面“佚文献辑录整理与文学综合研究”进展情况的汇报,就不再划分到4个历史时段中进行而整体移植到最后进行了。具体情况如下:

1、先秦时段“出土文献整理”与“文学综合研究”

先秦时段的出土文献依时序包括殷商甲骨刻辞、商周铜器铭文、战国简牍帛书及秦汉墓葬出土简帛中的先秦文献。

(1)出土文献“深度整理”。一是商周铜器铭文文献“深度整理”。依学术界现有整理成果看,亟需“深度整理”且工作量巨大的当属商周铜器铭文,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乃按器皿分类,同类中按字数而未按时代排序,除对铭文作出今字隶定外并无字义注释和文意阐释,此后接续的《近出殷周金文集录》《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体例亦大体如此,虽然后有《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面世,但未达“深度阐释”程度,且未涵盖后3书。首席专家徐正英依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体例对如上4书中成篇而又未被马氏选入的铭文进行“深度整理”式续编,即每篇考辨时代、交代原委、隶定文字、释读字义、注释疏通文意、意译文本。预计新增600篇,目前已完成50篇,下面会带领博士生陈芳兵、博士后张少辉共同进行,速度将大升。二是“清华简《书》类文献整理注释”。截至目前,课题组成员禄书果已对清华简前五册中的十八篇《书》类文献,逐篇进行了文字考订、文句注释、文义考释、文本翻译,对其中的疑点难点深入考辨,充分汲取学界前沿研究成果,力求出版一部客观全面系统完备的《书》类文献整理成果。三是课题组成员陈丹奇目前已完成了“郭店简”“上博简”儒学文献的系统梳理和部分“深度整理”,其它战国简帛儒学文献的梳理也将陆续展开。四是课题组成员陈宁在时贤对出土简帛之医学文献剔除整理的基础上对《五十二病方》《脉法》《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足臂十一脉灸经》《引书》作了“深度整理”。因甲骨刻辞文献整理成果相对成熟,尤其近出陈年福编10卷本《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收文完备、摹释颇精,课题组的整理多体现为“大文学”研究过程中对所涉字体、字义、文意作出新隶定、识读、辨析,积少成多,使整理本更趋完善,而当下不宜另搞新的“深度整理”本。课题组曾试图在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基础上,将近30余年新发现的甲骨刻辞作新的“类纂”续补其后,以方便使用,但经与相关专家联系,得知甲骨文字学家陈年福正在作全新的“类纂”工作。

(2)出土文献“大文学综合研究”。课题组按照分工做了如下工作:

其一,整体宏观研究。首席专家徐正英系统梳理阅读了先秦时段现有甲骨文、铜器铭文、简牍帛书整理成果,从民族文化的世界定位高度撰写了近5万字的研究成果,可作为该项目的总论,并摘取了2万余字要点以《出土文献“大文学”研究与坚定文化自信》为题刊发在了《文学遗产》上,并被《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摘。

其二,殷商甲骨刻辞“大文学”研究。子课题负责人陈桐生在整理甲骨刻辞文献的同时,从宏观角度、措辞艺术、比喻手法几个方面对殷商甲骨刻辞的散文成就作了集中探讨,开掘深刻,揭示全面,研究成果刊发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课题组成员王书才在徐正英原有成果揭示甲骨刻辞占体、谱体、表体、命体、诗歌体、册体、祝体、诰体、典体基础上,又揭示出了甲骨刻辞中的“言体”,刊发的论文也已受到关注。徐正英带领博士生夏天(新改名夏荻楸)共同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徐正英原来的甲骨刻辞文体研究做了进一步深化和开拓。所谓深化,指将“令”字体、“呼”字体、“使”字体都纳入到“命体”中予以探讨,将“王告神”“王告臣”“臣告王”三类刻辞都作为“诰体”前身予以追溯,在探讨“王占曰”刻辞基础上也将“子占曰”刻辞纳入“占体”探讨范围,以揭示文体初成时的多元性特征;所谓开拓,指又新发掘探讨了甲骨刻辞中的“卜体”和“问体”。二是对部分甲骨刻辞文体的起源进行了追溯。如,从甲骨刻辞中的文体之字多从“口”“言”“示”发现,文体的前身实际上是一种口头表达,当一种口头性活动反复应用于某种特定的场合或仪式活动,并以文句或篇章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它就具有其规范性的行文方式与表现功能,进而就发展成为一种文体。所以,文体的形成与其实际功用密切相关,而不是源于创作者自觉的文体意识。三是将甲骨刻辞研究提升到文化层面。目前已撰写出了《从甲骨刻辞看殷人的地母神崇拜》《从甲骨卜辞探析殷人的“尚白”观念》2文,连同甲骨刻辞文体研究的2篇论文都即将在C刊上刊出。

其三,商周铜器铭文“大文学”研究。截至目前,首席专家徐正英在“深度整理”铜器铭文文本的基础上主要探讨的是商周铜器铭文文体,已发掘出了祝辞体、诰体、令体、册体、训诫体、颂体、誓体、哀祭体、判词体、契约体、记体等11种文体的各自基本特征、分界及“纯表现性”“低表现性”“叙述性”三大文体类型,其内容在《文学遗产》刊发后虽也被转摘,但整体而言尚属于浅层次的初步归纳,待每种文体都单独撰写出专题论文后方可称得上深入研究。为深入探讨商周铭文文体,最近首席专家与博士后张少辉共同进行了商代铜器铭文文体生成与甲骨文关系的研究,认为商人对社会结构关系的认知和观念变化,是不同阶段铭文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帝乙帝辛时王朝与方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周祭制度的完善,卜辞的范式化,不仅推动了商王的记事需求,也为商末记事长铭的体式提供了制度上的依据。首席专家还与课题组成员张婵媛共同进行了西周铜器铭文文体生成与祭祀仪式关系的研究。力图从源头上和文化层面开掘深度,研究成果近期将在C刊上刊出。

其四,战国简帛文献“大文学”研究。这是出土文献“大文学”研究中的最大宗,截至目前,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了如下研究:一是首席专家徐正英重在上博简《孔子诗论》研究。该研究是其博士后出站报告,大部分内容已以系列单篇论文形式作为该重大项目的前期成果在权威期刊和C刊上刊出,目前《孔子诗论》的最后三块内容“《孔子诗论》论《关雎》等七篇作品”“《孔子诗论》论‘小雅’”“《孔子诗论》论‘邦风’”已重新撰写完毕,标志着《孔子诗论》研究的最后完成,3篇长文待修订完善后拟摘其要点分投3种权威期刊。二是课题组成员禄书果重在“清华简”的文学教育研究。对“清华简”中的《书》类文献和《诗》类文献进行“深度整理”基础上,按照《诗》类文献、《书》类文献、《易》类文献、《春秋》类文献等分类方法,对清华简中各类文献相关篇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目前已从完成的34万字博士论文书稿中在C刊《武汉大学学报》《中州学刊》上摘发了《从清华简类文献看先秦楚地教特征》《清华简类文献文本组合的三种形态》2文,其中1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三是课题组成员张阳重在“上博简”的文体学研究。目前已开展的研究工作是,以“上博简”中的“语”类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同时期的相关出土文献、传世文献以及佚文献,综合考察先秦“语”类文献的文体类型,深入探讨上博简中“语”及相关文体的发展流变。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上博简“语”类文献文体研究》25万字,刊发在《清华大学学报》上的论文《先秦“故”体探析——由上博简中的“故”字句式谈起》已被编入人大复印资料待刊,刊于C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上的论文《上博简之“古”字探析——以先秦“古”“故”字义辨析为中心》也有影响。四是课题组成员陈丹奇重在战国简帛儒家文献文学与礼学关系研究。其在系统梳理“郭店简”“上博简”儒学文献基础上,已对所涉孔门师徒论说“言辞”的内容加以勾稽,并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对《论语》反映的孔门言辞观的丰富发展,一类则是对周代礼乐制度中言语礼仪的记述阐释。现正以上述出土文献为基础,探讨早期儒家言辞观的发展演化及其礼学背景。已撰写出了《从战国竹简论孔门言辞观及其礼学背景》一文,即将在C刊刊出。五是课题组成员陈宁重在战国秦汉简帛医学文献的思想文化研究。已经研读整理过耶秦简、周家台秦简、武威汉简、敦煌汉简、居延旧简、居延新简、张家界古人堤汉代简牍、肩水金关汉简、罗布泊汉简、额济纳汉简、天长纪庄汉简等当中的医方文献,并深入考察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五十二病方》《脉法》《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足臂十一脉灸经》和张家山汉简《引书》等文献的思想内容。借助前人考释成果,通过出土简帛与传世医籍的对读与印证,在医经数术文化、祝由疗法、阴阳观念、医巫关系及战国时代文化思想史研究上取得进展。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马王堆帛书祝由语“喷”义及其宗教文化意蕴》《古医书中“阴阳”文化考——以出土文献为起点》《早期出土医方中“七”数疗法与其文化观念试探》3篇,并产生一定影响。

2、秦汉时段“出土文献整理”与“文学综合研究”

(1)出土文献“深度整理”。前述陈宁所作出土秦汉简帛中的医学文献“深度整理”,既包含出土秦汉简帛中的先秦文献,也包含秦汉时期当时的文献,整理情况见前所述。截至目前,秦汉时段出土文献“深度整理”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汉画像石,一是汉代镜铭。就汉画像石而言,现有《中国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文献目录》截止于1995年之前,且仅仅是目录而不是画面收录,《中国画像石全集》截止于2000年以前,子课题负责人曹建国一方面搜集续编2000年以来的新画像石,现已新集100余幅;一方面集中精力对已出版的汉画像石中有关福瑞画面的内容进行深度阐释和文献整理,现已“深度整理”200余幅。同时,历史故事画面的阐释与整理工作业已开始,并刊发了研究成果。就汉代碑刻而言,课题组成员丁宏武重在对地方碑刻的寻访与考释整理,其刊发于权威期刊《中国书法》之文《东汉汉阳陇县摩崖石刻文本考释》,不仅发现了比《西狭颂》更早的摩崖文本,作了全文释读,补足了史书阙载,还考辨清楚了刻石原因和建造人。就汉代镜铭而言,目前的收集和出版都很分散,多为各省市博物馆所出本馆所存,没有统一的集录本面世,因此课题组成员时嘉艺目前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对各地铜镜图录及历年考古报告中的镜铭进行统计,以时间、地域、内容的分类方式分别对镜铭进行编排,目前已经完成部分集录工作,并撰写了长篇综述文章《汉镜铭文整理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全面回顾、梳理了汉镜及汉镜学的整理研究情况,并就汉镜学的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只是标志着“深度整理”的文本注释工作还未开展。

(2)出土文献“文学综合研究”。一是,子课题负责人曹建国在进行汉画像石文献“深度整理”的同时,对汉画像石福瑞观念、登高升仙道教思想、战国以来养生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刊发于《文史哲》上的学术长文《汉画像“玄猿登高”升仙含义释读》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同时,他还通过对汉画像石中历史故事题材画面的研究,揭示了汉画在善于“再现”文字记载历史故事题材关键细节的同时,还善于借机彰显画工个人“独特文学叙事”的一面,其刊发于C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上的《石头上的叙事解码——从汉画“完璧归赵”看图像叙事》一文,也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二是,课题组成员时嘉艺专注于汉代镜铭神仙信仰及相关问题研究,目前已撰写4篇研究成果3篇已刊发:从文体角度入手撰写并刊发了《汉代镜铭体式演变与七言镜铭的生成》一文,揭示出七言镜铭和七言诗共同的赋体源头,提升了镜铭的“雅”“俗”文学定位;将镜铭与同时期的汉乐府对读,撰写并刊发了《汉镜中的“求仙路”——以汉乐府为参照》一文,揭示了贵族、文人、民间不同社会群体求仙观念的演变轨迹;从铜镜及镜铭的生成过程出发撰写并刊发了《镜铭载史:王莽儒生创作群体的时政传播》一文,认为新莽时期镜铭具有独特的时代感,是汉朝礼制建设背景下的产物;打破学界对铜镜图像和铭文释义分别讨论的常规,首次以“图文互补”模式撰写了《汉代镜铭所反映的神仙信仰》一文,将铜镜图铭视为一个整体来重新阐释其丰富内涵,该文即将刊发。

3、魏晋时段“出土文献整理”与“文学综合研究”

(1)出土文献“深度整理”。因为子课题实际负责人王书才3年前就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故现已将三国时期的出土文献(主要是竹简、木牍、碑刻、西北纸质文书,特大宗文献是湖南长沙走马楼简牍)基本搜辑齐备,所搜集整理的出土文献总规模(含注文)已达200万字,并且均转换为word文档,以便检索;文献整理有详细的校勘记与简要的注释,尤其是对其中的疑难文字作了详尽阐释。下一步准备将主要精力用于两晋出土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以便为对晋代这些文献进行文学综合研究打好坚实的文献基础。

(2)出土文献“文学综合研究”。在子课题实际负责人王书才2023年撰写的学术著作《唐前散文分体研究》(民族出版社)里面有所体现,其中对铭文、祝文、奏疏的论述,颇多运用了此前搜集、整理的出土文献资料成果。将来拟撰写一部专门研讨“魏晋出土文献及佚文献文学综合研究”的学术著作。

4、南北朝时段“出土文献整理”与“文学综合研究”

(1)出土文献“深度整理”。因为南北朝时段的出土文献主要限于北朝石刻,而这一时段石刻文献的主体文本已辑录在毛远明的《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中,并且毛氏的校注已称得上“深度整理”,故首席专家徐正英具体指导课题组成员李林昊暂时将重点放在了“文学综合研究”上,但在研究过程中又非常重视文献考辨。将传世文献所收的造像记与《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所收录的拓片原文进行对照、比勘,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于有讹误有争议的地方综合考察,将造像记文本重新考证隶定、校勘整理和深度阐释,以期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互证中,更贴近真实。

(2)出土文献“文学综合研究”。首席专家指导课题组成员李林昊的基本思路是研究由浅入深,近一年半完成的研究内容为:先重新审视北朝女性的造像活动和社会地位;再研究北朝女性群体造像记的类型及其差异;再进而研究北朝群体造像记的发展演进过程与封建国家“以佛驭民”的重要手段;最后研究官、僧、民在造像活动中的合作互动与封建王朝双轨制驭民体系。依此思路,先后撰写出了4篇论文,其为《从北朝的佛教造像记看女性的造像活动和社会地位》《渗透与分离:北朝女性群体造像记探微》《从血缘到地缘:试论北朝佛教群体造像记的发展演进》《从北朝的佛教造像记看官僧民的合作互动与封建王朝驭民的双重机制》,如上4文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都关注到了造像记的文学性表达问题,前2篇已正式刊出(其中1篇已编入人大复印资料待转载),后2篇即将刊出。

2、唐前“佚文献辑录整理与文学综合研究”

这一任务的具体分工是:课题组成员杨柳青专职承担这一工作,其他成员在专注于自己承担的任务外,兼顾本时段佚文献的辑录整理工作。截至目前,主要做的是佚文献辑录整理工作,“文学综合研究”刚略微触及。具体情况如下:

(1)杨柳青。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是佚文献辑录的集大成之作,一年半来杨柳青专注于该书的整理,整理内容包括:①重新录入,断句标点;②校勘原文,纠正讹误;③考辨佚文真伪;④比勘辨证不同版本佚文;⑤扩充佚文内容(拟按图索骥,从古籍和出土文献中重新辑录出与马国翰所列书名对应的新的佚文);⑥注释疏通佚文。目前进展情况为:

其一,《玉函山房辑佚书》研究综述已撰写完毕,发现了文本本身和整理研究本身不少问题,该文拟将提炼出的要点公开刊发。

其二,对《玉函山房辑佚书》重新录入,“经编易类”佚文献34种47卷现已录入完毕,“经编书类”12种18卷和“经编诗类”32种43卷正在录入过程中。

其三,已整理出“《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所含佚文辑本一览表”。同一文献有数家不同辑本,需在比勘甄别中完善所辑,“一览表”含明陶宗仪辑《说郛》、孙瑴辑《古微书》、清朱彝尊辑《经义考》、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孙冯翼辑《问经堂丛书》、王谟辑《汉魏遗书钞》、黄奭辑《汉学堂丛书》《黄氏逸书考》、张澍辑《二酉堂丛书》、臧庸辑《拜经堂丛书》、王仁俊辑《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等数十种,众本汇集以为佚文献整理考辨打下坚实基础。

其四,撰写2篇研究论文1篇已刊1篇即刊。所撰《佚文还原及文献价值举隅》一文,已刊发于C刊《中州学刊》,文章对马国翰著录的15条《连山》佚文逐条考证,包含校勘原文,辨别真伪等,并进一步分析了还原后佚文的文献价值。所撰《之考辨》一文,已被C刊《中国典籍与文化》录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