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地震中受难更多的是哪种性别?关注自然灾害中的性别不公<2008年日本地震海啸死亡人数>

地震中受难更多的是哪种性别?关注自然灾害中的性别不公

四川、新疆连发地震,“祈福”与转发“逃生常识”又变成了很多人朋友圈里的关键词。但你想过吗?环境、气候以及自然带来的灾害灾难不是与性别无关的。

联合国数据显示:在自然灾害中,女性的死亡率是男性的四倍。

2004年东南亚大海啸中,女性的死亡人数占到了80%,远远高于男性。

截至2008年8月“汶川地震寻亲平台”上的数据显示,汶川大地震中女性遇难的比例占总遇难人数的51.2%。

2014年在曼谷召开的“北京+20”亚太地区非政府组织论坛上,开幕第一天的会场外宣传区,陈列着一张关于2013年超强台风“海燕”的有趣图片:在总计1325万受灾害人口中,有23万怀孕和15.6万哺乳期妇女,320174886万育龄妇女,6.5万15-49岁的妇女面临性暴力的危险。

关于台风“海燕”性别视角的解读

也许很少有人去注意环境对于不同性别的影响,但是各种事实却在告诉我们:即使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经历同样的风霜雨雪,女性受到环境、灾害和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公平的,更为严重的。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远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比较容易理解的生理上的:女性体质不如男性健壮、抗击打能力更弱、逃生速度更慢等等,更有让所有人以及公共资源建设者应该不得不重视的社会成因。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一名女性灾民在震后现场。图片来源:铁血社区

地震、海啸、洪水、泥石流……人们通常会认为,自然灾害面前,人人平等。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原因很多。第一,男女身体上的差异。女性与男性相比,体力弱,逃生能力差;第二,很多女性身为母亲,在灾难发生时,首先想到的是救助孩子,而耽误了自己逃生;第三,很多妇女并不会游泳,因为文化不鼓励女孩子学习游泳,认为那样穿着暴露在水里玩耍有失体统;第四,一些妇女在逃生时,需要先穿上合适蔽体的衣服才能出门,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有妇女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缺乏避险防灾的知识等等。

可以看到,在上面的这些因素中,只有很少的因素是与妇女的身体和生理差别有关的,而大多数因素来自于社会因素——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她们的家庭角色、社会文化对妇女的规范等。

灾害所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既取决于自然灾害的程度也取决于遭受灾害袭击的社区和人群面对灾害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对女性来说,由于生理上的脆弱性,她们比男性面临更大的危险和伤害,而妇女面临的性别歧视和规范,即社会脆弱性——例如女孩的受教育机会少、经济地位低、缺乏政治参与和决策权——使她们在应对和防范灾害以及灾后重建等方面都面临着比男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