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开平原创话剧首演催人泪目,“碉楼+”为何屡创精品?<开平碉楼文创产品猫眼作品>

开平原创话剧首演催人泪目,“碉楼+”为何屡创精品?

日前,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首演的大型原创红色话剧《碉楼·寒燕归巢》令不少观众纷纷“泪目”。当晚演出结束后,有开平市民在朋友圈上评论:“(看完后)流下了热泪。”另一名市民马上跟评:“我看了多次排练,最后还是忍不住(落泪)。”

《碉楼·寒燕归巢》剧照。

感人至深者,唯有情也。当前戏剧市场佳作并不鲜见,江门这部以华侨为题材的本土话剧,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

实际上,近年来,立足于挖掘世遗IP,“碉楼+粤剧”“碉楼+话剧”“碉楼+舞剧”“碉楼+小说”“碉楼+电影”等组合屡见不鲜,以不同的艺术形式频频走进大众视野,引发了人们对“江门戏剧现象”背后蕴含的价值和意义的广泛思考——

依托现代传播手段,侨乡文化不仅可以实现对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更可被赋予具备现代性的生命力,助力江门擦亮“十张城市文化名片”,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文化精品呈“井喷”态势

大幕拉开,开平碉楼现身舞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碉楼星罗棋布的开平村落;民歌声声、婉转动听,引领观众沉浸于开平淳朴的民风民俗……

《碉楼·寒燕归巢》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精彩首演,效果超出预期,赢得满堂喝彩,成为“江门戏剧现象”的最新注解。

“江门戏剧现象”是侨乡深耕本土文化的结果。“侨”是江门最大的特色,在文艺创作中,江门坚持深挖侨文化,突显侨主题。据初略统计,近几年江门18个颇具影响力的作品中,六成是侨文化题材,九成是江门特色题材。

不妨梳理一下今年以来侨乡的文艺盛事——

由开平籍粤剧名伶红线女担任艺术顾问的新编粤剧《碉楼》在广州首演,作品以碉楼为载体,通过讲述开平华侨司徒永堂的家史和司徒镇海与秋月的爱情故事,诠释了侨乡人民的血泪辛酸和爱恨情仇,集中展示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建筑文化。

粤剧《碉楼》剧照。

长篇侨乡题材小说《远道苍苍》入选2023年茅盾文学奖候选名单,该作品以中国民办铁路“新宁铁路”的建设为背景,以清婉的笔调、悲悯的视角刻画出清末民初华人企业家陈宜禧的传奇人生,绘就一幅横跨两个世纪的恢宏历史画卷。

江门本土院线电影《神秘家书》正式启动演员海选及筹备拍摄等相关前期工作,该电影是一部包含银信(侨批)、碉楼“双世遗”元素的本土院线电影,以小人物的命运反映中国侨都的时代变迁,褒扬江门籍侨胞和侨都人的爱国爱乡爱家精神……

相对于周边发达城市,江门在创作人才、文艺市场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为何文艺精品呈“井喷”态势?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在于一个“侨”字。

开平碉楼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1833座。

一方面,江门是著名侨乡,更是文化“富矿”。当地拥有两项华侨文化色彩浓厚的“世遗”,其中就包括“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特别是开平现存的1800多座碉楼,被誉为中西建筑艺术文化“集大成者”。

另一方面,江门拥有独特的城市历史和地域特色,孕育了陈白沙、梁启超等历史名人,诞生了沙飞、戴爱莲等一批文化名家,涌现了陈少白、龚昌荣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留下了陈宜禧、司徒美堂等江门籍爱国华侨华人的传奇故事。

此外,江门是中国曲艺之乡,粤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曾孕育了多位粤剧名家,涌现了粤剧名伶邝新华、关德兴、红线女、黎骏声,中国香港电影先驱关文清,中国电影艺术家司徒慧敏,中国红色摄影先驱沙飞,中国著名小提琴制作大师、演奏家司徒梦岩,广东著名相声大师杨达等文化名人。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江门深化宣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一批有筋骨、有温度的文艺佳作应运而生,具有鲜明的岭南气派和浓郁的侨乡特色,尤其是华侨主题的文艺创作,呈现井喷之势,包括粤剧《碉楼》、舞剧《侨批·家国》、话剧《碉楼·寒燕归巢》等,深受好评。

由此观之,“江门戏剧现象”无疑是江门文化底蕴厚积薄发的结果。侨人、侨事、侨乡风物,共同构成了侨乡人文精神的“底色”。这些祖辈先贤留下的深厚“家底”,成为近年来江门持续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的重要资源,好书、好剧如雨后春笋般在侨乡大地涌现,自然不足为奇。

《碉楼·寒燕归巢》剧照。

作品“侨味十足”引发共情

《碉楼·寒燕归巢》首演结束后,现场掌声如雷,观众热泪盈眶,现场情景令人动容。

能否让广大观众共情,是衡量一部文艺作品演出水准的重要标准。从这个角度出发,创作根植侨乡、取材“原汁原味”,让《碉楼·寒燕归巢》的艺术感染力得到了广泛认可。

《碉楼·寒燕归巢》剧照。

话剧讲述了开平司徒家族年轻的归国华侨、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司徒逸非深入敌营、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革命故事,并首次将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与话剧结合,音乐中也融入了省级“非遗”开平民歌。

此外,剧中还隐藏着银信侨批、赤坎华侨古镇建筑等华侨元素。例如,话剧中的“文兴楼”,就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元老方文兴(剧中虚构角色)所建的碉楼。该场景取材自现实中的“中山楼”,位于开平市塘口镇,是开平革命先驱谢创的父亲谢永珩于20世纪初兴建的碉楼,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取名“中山楼”。

实际上,在台下的五邑观众看来,台上的角色就是他们的父辈、祖辈。剧中的情节也似曾相识,让来自侨乡的观众倍感亲切。

《碉楼·寒燕归巢》以多个开平真实历史故事为基础。其中,话剧不仅融入了开平南楼七壮士舍身抗日的真实历史,关键情节“华侨捐款汇票”也有出处:抗日战争期间,侨居美洲、东南亚等地的五邑华侨毁家纾难、捐资救国,例如开平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先生积极发动美洲华侨捐资,帮助纽约“筹饷总局”募集捐款达1400万美元。

《碉楼·寒燕归巢》剧照。

五邑人编五邑剧,侨乡人演侨乡事。情节波澜壮阔、引人入胜的背后,是来自侨乡的主创成员对话剧的深刻理解。

《碉楼·寒燕归巢》编剧张碧云是土生土长的江门开平人,“该剧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华侨先辈的舍生取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我希望通过艺术手段把华侨文化、碉楼往事、侨乡女性呈现给观众,向观众展示一幅碉楼历史文化画卷,以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爱以及对华侨革命先辈爱国深情的景仰与追怀,让观众在追忆与缅怀中获得教育和反思。”

同样作为一部“侨味十足”的粤剧,《碉楼》除了艺术顾问是开平名伶红线女外,领衔主演中,黎骏声及吴非凡的祖籍均为江门五邑。其中,主演黎骏声是开平人,他在剧中扮演开平华侨司徒镇海。

“作为一个开平人,接下来我希望能够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