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一代名将韩信是怎么死的?被宫女拿竹竿戳死,成就了两个成语<韩信是什么王>

一代名将韩信是怎么死的?被宫女拿竹竿戳死,成就了两个成语

在中国历史上,要说打仗的本事,没有一个人比得上韩信,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要说下场的悲惨,屈死的冤枉,第一个也数得上韩信,他是被宫女用竹竿活活戳死的,却也留下了两个成语,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警示。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在汉十一年,也就是刘邦当皇帝的第六年,一个叫陈豨(xī)的起兵造反,他自称“代王”,不是代替的代,而是代国之亡。

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豨。

临行前,他的妻子吕后哭哭泣泣地说:“你远离京城,一旦祸起萧墙,怎么办?”

刘邦说:“如果出问题,一定是韩信。”并交代吕后,有事找萧何,因为韩信是萧何找来的,两人感情较好。

萧何为吕后出了一个主意,以汉军平叛大胜为借口,要朝臣入宫庆贺胜利,自己将韩信骗到宫里来杀掉。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通信是不发达的,前方有什么战事,韩信是不知道的,那么萧何一说,韩信就相信了。

但是韩信不去,他说,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为前段时间韩信闹情绪,装病不上朝——我连朝都不上的人,怎么能去庆贺呢?

萧何说:“虽疾强人贺。”

意思就是说,你虽然有病,但还是勉为其难去一趟吧,大家都去祝贺,你不去不好嘛!

韩信觉得实在是推脱不过,于是勉勉强强进了宫。

结果,走入未央宫时,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刀斧手抓了起来,并被押入未央宫的长乐钟室。

在一个四周布满帷幔的暗示中,吕后命宫女剥掉韩信的衣服,用削得锋利的竹签将他戳死。

因为据迷信说法,杀韩信这样的功臣,上不能见天,下不能见地,不能用刀,否则要遭天怒。随后,吕后又命人灭了韩信三族,即把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由此成就了两个成语,一个是“钟室之祸”,比喻功臣遭嫉被杀。

还有一个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是民间对于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

“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策。比喻事情的成败都是由同一人造成的。

其实,韩信可以不必那么早死的,然而是祸躲不过。

那么,刘邦为何要杀韩信呢?

除了维护家天下的需要外,似乎再没有别的理由了。

韩信是汉初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有“战神”之誉,年纪轻轻即立下“北破魏、代,东出井陉,智取赵、协燕、定齐,南击楚军20万,杀楚名将龙且,最后戬除项羽”的盖世巨功,可谓“国士无双”的军事奇才。

这种卓绝的军事才能,在楚汉对峙时,是克敌的利剑、裂地封侯的砝码,然而在天下已定后,则变成了威胁政权的隐患、夷灭宗族的根源。

韩信从小“志与众异”,在身为布衣为人所鄙时就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信,多次的出奇制胜更高涨了其军事上的自信,也造就了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能力。

这种过人之处,不仅曾使韩信有过“二王之事,权在韩信”的辉煌,给他可以“三分天下”的机会,同时也给刘邦带来过心有余悸的恐慌。

尽管汉初天下已定,百姓思安,佣兵打仗已非人心所向,但韩信裂土封王的政治理想、卓绝的军事才能以及对战争的热衷,无不让刘邦寝食难安。卓绝的军事才能,则是其悲剧的根本原因。

除了政治因素外,韩信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也是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韩信的性格中,虽然有着知恩图报、士为知己者死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居功自傲、刚愎自用的缺陷。

其中典型的表现是,他拒绝武涉和蒯通的建议。

韩信为齐王,楚汉胶着苦战时,楚辩士武涉劝韩信反汉连楚,韩信曰“汉王授我上将军印,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我倍之不详,虽死不易” 。

齐人蒯(kuǎi)通,深知天下之权在韩信,煞费苦心地劝他自立为王时,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面对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刘邦,韩信心慈手软、感情用事;

面对忠贞耿介的建议,韩信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导致错失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最终“悔不用蒯通之计”。

历史终究是历史,如天道运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历史按照自身的客观逻辑发展,它不顾及人们的感情。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前人的教训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部史书,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历史,熟悉历史,以古鉴今,以古成今。韩信的可悲结局应该对后人有宝贵的警示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