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面临多重挑战<新能源汽车用到的材料有哪些>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面临多重挑战

2023年7月3日,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活动在广州广汽埃安隆重举行,这一活动也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迈上新台阶。

从近10年销量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自2013年起,市场逐渐进入大规模示范推广应用期,新能源汽车经历市场10年检验,销量从2013年的不足2万辆到2023年达到688.7万辆,呈指数级上升,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

从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2—11月,我国每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都高于去年同期,整体市场表现大幅好于去年。从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月销量占比来看,即使是经历2023年3月轰轰烈烈的燃油车大幅降价风波,新能源汽车市场依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市场占有率仍能保持在30%以上,发展势头良好。

总结经验不难发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

一是政策驱动。早在2002年,我国“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规划中就已确立“三纵三横”的新能源汽车布局,指出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3)》,确立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方向,拉开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序幕。

二是成本带动。除了持续推出的政策助力,成本控制是新能源汽车得到市场认可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新能源汽车生产过程中,核心部件——动力电池成本占整车总成本40%左右,电池成本的下降对整车价格下降至关重要。据估计,在锂离子电池推向商业应用的近30年来,其成本下降了97%,原因包括研发水平提升、规模化生产等。在电动汽车应用上,以国内某龙头企业生产的电池为例,公开资料显示,从2015年到2023年,其动力电池生产成本已从1.33元/瓦时降至0.74元/瓦时,降幅达44.36%。以一辆带电量为60千瓦时的汽车为例,6年间其生产成本共降低7.98万元。尽管2023年矿产资源价格上涨,导致电池材料成本上升,但其生产成本较2015年仍有近25%的降幅。成本的大幅下降极大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三是技术提升。2016年,动力电池电芯质量能量密度普遍低于200瓦时/千克,系统质量能量密度在100瓦时/千克左右,纯电动车续航里程在200千米左右徘徊。但到2023年,动力电池电芯质量能量密度已经提高到350瓦时/千克,系统质量能量密度超过250瓦时/千克。续航里程达500千米的纯电动车逐渐成为主流,高于600千米的车型也大幅增多,相较之前的续航里程提高了2.5倍之多。与此同时,平均电耗也由2016年的15.73千瓦时/100千米下降到2023年的12.35千瓦时/100千米,降幅达23.7%,部分小型纯电动车电耗更是低至8千瓦时/100千米。长续航大大缓解了用户里程焦虑,低能耗则降低了使用成本,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让电动汽车不断得到市场认可。

四是智能化发展赋能。智能化的新赛道集成了数字化等技术,正朝着交通、通信、娱乐、办公、社交等功能于一体的大终端方向发展。在此领域,新能源汽车以“电池、电机、电控”新型三电为核心,相对于燃油车来说,具有控制响应更迅速、满足大功率用电需求、更适应新架构开发等优势。

特别是“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占汽车总排放80%以上的燃油车加速“离场”,新能源汽车推广和使用成为交通领域低碳化转型的关键手段。

毫无疑问,在降碳背景下,全球汽车产业正朝着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我国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02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 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新车总销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同时,工信部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也提出,到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新能源汽车与混合动力车各占新车销量的50%,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2023年2月,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出台,必将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不过,尽管有众多利好,我们仍需清晰看到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尤其是纯电动汽车背后的制约因素。

首先,关键矿产资源受限。上游矿产资源,如锂、钴、镍等金属资源作为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在我国储量较少,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存在供应安全隐患,应通过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等措施,多方面保障供应安全。

其次,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目前仍存在充电桩数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同时,充电桩大量无序接入,还会改变配电网的负荷结构和特性,增加电网的控制难度,需要进行系统分析和统筹布局。

再次,安全性有待提升。安全一直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安全性的解决有赖于电池材料技术的进步。尽管固态电池有望彻底解决安全性问题,但从技术发展来看,目前仍处于前期研究阶段,能否实现量产还有待观察。

此外,减碳效果存在争议。正如业内知名专家所说:“‘双碳’背景下,电动车能否真正减碳,关键要看电的来源。只有电力由传统燃煤发电大规模转成新能源发电,电动车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减碳。”

最后,与燃油车的竞争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尽管目前已有多国提出燃油车禁售令,但短期内燃油车仍是市场销售主体。如果电动车技术发展不达预期,燃油车的经济性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空间仍会受到挤压。

(作者均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战略研究中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