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介绍他写于本年的四篇文章。
有篇《赠王尧卿序》,是写给陕西王尧卿的,序很短,从文字长短看有些应付人情差使的意味,从内容看又很实在。王尧卿当了三个月御史或者给事中,请病假要回家乡,十几位朋友写了临别赠言,他请阳明先生也写一篇。这篇序有几个要点:一、身心学问不明于天下,读书人误名为实,说得多做得少。二、王尧卿被人认为操行高、才智美、学问渊博,如果得少为多,就不能全面发展,就无法成就身心学问。三、一个人气浮,是因为志向不坚定;心粗,造诣不会精深;夸夸其谈的人内心会越来越卑陋。这篇序的核心是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粱谷(1483-1533),字仲用,号默庵,山东人,是新科进士,拜师后,经常参加湛若水、黄绾、王道这帮人的修学活动。粱谷见识高明,性情豪迈,但是习惯信口开河。他胸怀天下,又能认识到自己还没达到“修己安人”的水平,于是立志于身心学问,他决定先治疗信口开河这个毛病,就向老师求药方。阳明先生本身过去也是个多话的人,他在绍兴宛委山住山静养,修炼过“止语”这个功夫,在龙场一年多因为没有人说话,更修炼了“止语”功夫。阳明先生久病成医,他明确地指出,话多是因为心气浮躁和没有坚定志向,心气浮躁的人精神散漫出去了,志向不坚定的人心容易放纵。阳明先生从《论语》中找出了圣人训言,让粱谷自己选用药方。于是一对师徒总结出了沉默的四种虚伪现象和八种诚实表现。
沉默的四种虚伪表现:一、心有怀疑却不开口请教,心中不明白却不知道辩论,糊里糊涂地自欺欺人,这是愚蠢的沉默;二、以沉默来骗取好感,这是狡猾的沉默;三、掩饰自己虚实怕人看穿的沉默,这是诬陷性的沉默;四、外貌敦厚、款款深情,内心狠毒,不言不语中坏事干尽,这是奸贼的沉默。
沉默的八种诚实表现:一、以言过其实为耻,担心说到做不到,
所以沉默;二、在践行“讷于言敏于行”,所以沉默;三、已经做到“敏于行”,所以沉默;四、君子出于慎重,所以沉默;五、在做存心养性的功夫,所以沉默;六、时时在反省自己,所以沉默;七、每天在不动声色地修德进业,所以沉默;八、一言不发,却能令人信服,所以沉默。这种沉默已经得到了沉默的真谛。
天地何尝多嘴多舌,却四季分明,万物生长,这是圣人的境界。
这次师徒对话记录下来就成了一篇《粱仲用默斋说》。
张邦奇(1483-1544),字常甫,浙江宁波人,是翰林院检讨,回家探亲临行前到阳明先生处请言。对这位年轻的老乡,阳明先生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相处了九个月,你没请教一句,假期这一别,时间又算长吗?”张邦奇坚持请言。阳明先生就考问他这个那个,张邦奇回答总是“知道”。阳明先生最后告诫道:“古代的君子,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后才能知道;后代的君子无所不知,这才是真不知道。”
张邦奇就是上面说的“默之愚”。
这年还给妻弟诸用明回了一封短信。这封信我们在《王阳明家书》中做了详细的解读,这里不再说了。
这年正月,好朋友乔宇(1457-1524)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临行前到阳明先生处交流学问。阳明先生很自信,乔宇比他大15岁,是二品尚书,他是六品主事,但是看《送宗伯乔白岩序》,这次交流成了讲学,主事讲,尚书听。宗伯指礼部尚书,借用周代的称谓。讲学的要点如下:一、学贵专;二、学贵精;三、学贵正。专于道,精于道,才是正。学问要惟精惟一做功夫,一是体,精是用。这就又回到了体和用。这一年,乔宇55岁,自认为老了,做身心学问来不及了。阳明先生鼓励他说,春秋时代的卫武公90了还不服老呢。《送宗伯乔白岩序》这篇文章很重要,但是今天篇幅太长,以后有机会细讲。
总结一下:体用是哲学语言,体用一源,这个“一”很重要,按阳明先生的说法,“一”就是诚,就是圣,就是良知。性为体,情为用,通过管理情绪才能体证到性。今天这几篇文章,给汪俊和王云凤的信是说性的,以后几篇都是讲如何管理情绪。
此为连载《走进王阳明的生命》第57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