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最初曾有一口时钟镶嵌在大型立体花坛里,刚开始好评如潮,说是大型时钟方便群众,便于把握时间。不久,另一种声音就出来了,有的说这口钟不那么准,又有的说因为这口钟,周边的花草也不长了……最后在一片议论声中,钟拆了。
后来,此地摆放了鲁迅的坐姿雕像,再之后,这座雕塑又搬到了风景秀丽、环境幽静的孤山,一直摆放到今天。
最后, 西湖景区将一块写有“杭州西湖”四字的石碑摆放在这个空缺的位置,这里成了市民游客聚集留影之地。
这块石头的好处,不在于它设计得多宏大、多精美,它简单地存在着,只是为了衬托西湖的美丽。
西湖里为什么有大金牛和张顺?
西湖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雕塑,比如涌金门的大金牛和“浪里白条”张顺,这些都是2002年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的成果。
为什么会设计这样的雕塑呢?首先,西湖自古就有 “金牛湖”的美称。相传在汉代西湖底有金牛潜伏,每逢湖水干涸金牛即涌出,吐水至江湖注满。依据这一典故,在涌金门水里做一尊隐身昂首张口吐水的牛雕塑,形象地描述西湖的来历。
另外,民间传说宋江征战方腊时,张顺是在杭州涌金门外水池中被乱箭射死的。后来他被敕封为金华将军, 涌金门的金华将军庙也就成了张顺的祀庙。
张顺与杭州人的生活特性非常相似,柔中带刚,与水为伴,以水为生。于是创作了从湖中跃出投叉动态姿势的张顺雕塑,营造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融相生的风貌。这一雕塑体现西湖乃至杭州刚性的一面,起到了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
西湖曾经水深只有0.55米?
1949年杭州解放时,西湖平均水深仅0.55米,蓄水量300余万立方米,湖中到处滋生水草,较大的船只除了在航道上尚可行驶外,根本无法畅行于湖上,湖西部、南部多见洼塘杂乱景象,一片荒芜。为此,1951—1958年,杭州市政府进行了解放后第一次西湖疏浚, 清除西湖淤泥720万立方米,西湖水深至1.8米,蓄水量至1018万立方米。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西湖沿岸生活污水的排入和西湖上游溪流泥沙的堆积, 至1999年西湖平均水深仅1.68米,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对西湖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但水质仍呈富营养化状态。
世纪之交,西湖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整治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这次是杭州解放后西湖第二次大规模疏浚,工程分两期进行。
一、二期西湖底泥疏浚工程合计疏浚西湖淤泥347万立方米, 西湖水深从1.68米增至2.27米,好比多了三分之一个西湖。
淤泥如何变公园?
江洋畈,是20世纪末西湖一次大规模疏浚时,筑坝存放数百万方西湖淤泥的地方,淤泥最深处达26米。这处位于玉皇山南麓名为江洋畈的山谷占地一百多亩,群山环抱,南望钱江。随着疏浚结束,这片淤泥库废弃地的利用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8年10月,杭州正式明确启动江洋畈生态公园建设,如何将这一片淤泥地打造成一座可进入的公园?它是否像西湖景区所有的传统公园一样,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雕细琢;还是颠覆传统审美,以全新理念来表达与诠释这一片自然之地?
经过设计方案公开比选,最终确定江洋畈生态公园须重点围绕 “生态”两字,明确需以“尊重与传递”来诠释这块自然之地,自然野趣的原生态生境是公园的核心景观。
现在的江洋畈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生态野趣,山花烂漫,美得宛如童话世界。
西湖里为什么有一片水下森林?
西湖水质好转后,水生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小南湖、西里湖沿岸的浅水区逐渐长出了茂密的水草。
2010年,西湖景区先后在浴鹄湾、乌龟潭、茅家埠三个新开挖的水面种植了15.435万平方米的菹草、苦草、狐尾藻、金鱼藻、黑藻等沉水植物,在北里湖沿岸种植了2万平方米的沉水植物。
湖底水草摇曳生姿,构成了特殊的水下景观,就像一座漂亮的 “水下森林”。目前水下森林分布面积30余万平方米。
要说最佳观赏点的话,茅家埠、浴鹄湾、乌龟潭,这一片湖西区域,种得最早,品种最多,长得也最好,早已经长成一片又一片群落。坐船留心看看湖水,就会看到一片“水下森林”。西里湖、北里湖(白堤以北一带)也种了蛮多,走在湖边都看得到。
西湖“水下森林”可以吸收水里的营养物质,抑制水藻的生长,也可以阻止上层水体动力对西湖底部的扰乱,有效遏制底泥营养盐向水体释放。水下森林还可以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增加景观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在固定淤泥,净化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资料来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
图源:全景网、快房传媒
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