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
石榴裙下无君子,杨柳岸边有客人。
少年不知花落意,春风一笑坠红尘。
(注:《石榴裙下无君子》岀自杜甫诗集“相思”一文,"岸边一作为"岸上")
古代“歌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通常来讲,她们卖艺不卖身,仅仅是靠歌舞来服侍客人。
并且,唐宋还有“官妓”和“营伎”,从字面含义我们就能知道,这是合法的。比如南宋著名的女词人严蕊,就是一位营伎,因“考亭学派”和“永康学派”之争,朱熹将她含冤下狱,严刑拷打了近月余,严蕊就是不认自己有苟且行为,后严蕊被岳飞后人所救。
因此,严蕊还写了一首著名的《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唐宋的“歌伎”大多精通六艺,尤擅歌舞,柳永、晏几道、唐伯虎就都曾与歌伎留下过浪漫的传说。
唐时还流行“家伎”,比如白居易所养的樊素和小蛮,就是千古名伎,“樊素口小蛮腰”为苏东坡所羡。
“伎”和“妓”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一些名妓也精通歌舞和诗词,但他们从事的工作,就是单纯地供男性享乐了。
例如霍小玉、杜秋娘等,就是歌伎,她们能够洁身自好,不堕世俗,因此亦被人所尊重。不过,凡事皆有例外,在任何社会背景下,都会有灰色地带,尤其是古封建社会,女人地位低微,一些强迫之事,也常有发生。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诗,就是唐人所作,写的就是一位歌伎。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
出自万楚的《五日观妓》
五日:即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谩(màn)道:空说或莫说之意
浣(huàn):洗
春纱:生丝织成的薄纱
碧玉:南朝宋汝南王宠爱的美妾,出身微贱,南朝民歌《碧玉歌》中有“碧玉小家女”之说。这里用以借指乐伎
丽华:美人名,古代名叫“丽华”的美人有两个,一个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另一个是张丽华,南朝陈后主的妃子
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萱(xuān)草:俗称金针菜、黄花菜、多年生宿根草本。古人以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亦称“忘忧草”
妒杀:让……嫉妒而死
艳:即艳羡
敛:收束,这里指拢发的动作
五丝:即五色丝,又叫“五色缕”“长命缕”“续命缕”。端午时人们以彩色丝线缠在手臂上,用以辟兵、辟鬼,延年益寿
下面我们再详细解读一下这首诗。
作者万楚: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进士及第,沉迹下僚,后退居颍水之滨,与李颀交好。《全唐诗》存诗8首,我们今天讲的这首,就是他的代表作。
诗文大意可解为:
端午节赴宴,席间遇一绝色歌伎,乍一看,还以为是在越溪浣纱的西施,细看又宛若才女碧玉,完全可以媲美光武帝的皇后丽华;
那深翠色的黛眉,连萱草见了都黯然失色,那火红的裙裾,让五月盛开的石榴花嫉妒;
她能歌善舞,甜美的嗓音惊艳众人,她醉而起舞,脸颊绯红,含情的双眸似秋水,云鬓微乱,娇媚之态令人心动神摇;
谁说那端午节避邪的五色丝线能救人性命,现在我的魂魄已被这位乐伎勾走,今日怕是要死在主人家里了!
万楚这首诗写得很细腻,读后让人浮想联翩,唐代女子细轻纱,衣着单薄,尤其是歌舞伎,玲珑曲线若隐若现,而且很会撩人。
尤其是歌伎醉酒之后,媚态横生,时而香风扑面,时而双峰乱颤,所以诗人说,即便端午节的五彩绳能辟邪,也阻挡不了自己被歌伎深深吸引。
“敛鬓斜”这个动作很勾人,歌伎用手故意拨乱头发,使之看上去有云雨过后的娇滴之态,自然这也是诗人的笔力,说明诗人想象力和刻画能力很强。
在唐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有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也有在这一天呼朋唤友、宴饮取乐的。总体而言,万楚这首诗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此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秾艳流丽,光彩照人,是以诗写人的成功之作。
特别“醉舞双眸敛鬓斜”这句写得极为细腻,令人无法自抑,浮想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