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层环境应急准备扎实是防控突发环境事件的根本保障。环境应急的大量工作在基层,基层是最初的环境应急响应单元,也是直接的应急主体,一旦形成扎实的基层环境应急准备能力,就可以将突发环境事件遏制在萌芽或初始状态。陕西省近年发生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次生突发环境事件较多,因当地政府不断强化环境应急准备能力,故成效显著。2018年汉中留坝县粗酚运输车泄漏事故中,大量粗酚进入水体危及汉江,当地第一时间利用人工湖并开挖临时蓄水池拦控高浓度废水,为成功处置赢得了时间。2023年7月宝鸡凤县柴油罐车泄漏事故中,当地通过过境危化品车辆强制安装GPS定位系统,第一时间获取事故地点信息,在半小时内启动应急响应,将污染团拦截在人工湖内,同时,事发地下游各乡镇应急人员、物资第一时间迅速集结,处置工作迅速展开,污染态势得以迅速控制。反观2015年甘陕川锑污染事件,由于当地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一线应急人员意识差、物资配备不足、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缺失等十分有限的基层环境应急能力,酿成近年少有的一次污染影响范围之大、处置难度之高、历时时间之长、协调任务之重的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实践证明,基层是环境应急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战斗堡垒,将环境应急准备做实、做细,基层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不断提高基层环境应急准备能力。
2)应急指挥体系高效顺畅是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必要前提。应急指挥体系是环境应急管理的神经中枢,要使突发环境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必须迅速反应,在全面、准确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果断决策,沉着应对,科学调度,靠前指挥,坚决控制住事态。2013年“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青岛市政府和中石化迅速成立应急指挥部,有关部门加强合作及联动,共享信息,统一行动,按照任务分工,联合作战,确保沿海和海上的清污工作有序进行。2017年河南栾川尾矿库泄漏事件,当地政府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污染态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协调各方力量协同作战,有效实施了应急处置。在以往多起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过程中,领导靠前指挥、科学调度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反观2014年重庆渝北“4.11”加油加气站油类泄漏事件,参与现场抢险处置的环保、公安、安监、消防、电力、市政等救援力量之间没有快速形成协调有序的现场协作机制,现场缺乏权威指挥中枢,导致职责不清、各自为战。实践证明,只有主要领导及时到位、指挥若定,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人员得力,指挥系统才能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应急合力,成功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3)预警防控体系健全是防范突发环境事件升级的关键环节。通过健全的环境预警防控体系,可早发现、早识别突发环境事件的征兆,洞察潜伏的风险因素,提前制定有效的应对预案,为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赢得先机。2018年山东博兴县化工园区发生一起甲醇泄漏事件,由于该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较完备,发现苗头仅用时10 s,消除隐患用时仅197 s,成功避免了一起更大事件的发生。反观同年陕西韩城西昝工业园区一氧化碳和硫化氢气体泄漏事件中,由于工业园未建立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有毒气体泄漏17 h后,当地政府才获知信息,造成38名群众因身体不适紧急就医。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27]、流域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28],在台风、地震、汛期、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发生前后,开展预警研判和风险防范,提前部署应急准备工作,有效保障了重点领域和特殊时期的环境安全。我国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在减缓洪灾风险的同时,客观上也为突发环境事件拦污降污提供了有力的防控条件。2012年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中,通过上游电站加大下泄流量, 下游电站层层蓄水并投放消减化学品的方式, 从而实现有效拦蓄、稀释、防控镉污染水体[29];2018年河南南阳淇河污染事件利用引水式电站实施清污分流,处置成效明显。实践证明,预警防控体系有效是实现风险成功化解的关键环节,必须不断完善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风险防控设施建设,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增强环境应急反应能力,努力把突发环境事件消灭在始发状态。
4)科技支撑有力是科学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重要抓手。现代科技在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预警、污染源溯源、应急监测、态势研判、工程削污、供水保障等环节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在2015年甘陕川锑污染事件中,现场专家利用无人机、遥感卫星、污染扩散模型等科技手段,为应急处置提供了全面有效的信息和技术支持。在2010年北江流域铊污染事件[30]、2012年龙江河镉污染事件[31]、2013年山西长治苯胺泄漏事件[32]等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处置中,现场专家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指导开展应急监测、研判污染态势、提出科学处置方案。在近年发生的天津港[33]、响水[34]两起爆炸事件中,生态环境部组织专家就地开展技术攻关,为科学妥善处置复杂废水,防控地下水、土壤污染风险提供了坚强保障。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高科技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方面的应用,积极建立环境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大力培养环境应急科技人才,开发环境应急技术及装备,在基础性系统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显著增长。实践证明,有效发挥科技抓手的作用已成为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重要举措。
5)物资储运保障有力是战胜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强大后盾。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充足、运送及时、供应到位,应急处置工作就会有条不紊。2012年辽宁昌图 “11·10”中石油管道公司输油管线原油泄漏事件,中石油管道公司紧急调集全国各地十余支共计1 000余人的救援队伍和大量的救援物资开展抢险救援。相反,2016年218国道新疆伊犁州柴油泄漏事件发生后,由于当地应急物资储备严重不足,影响了先期处置效果,后因自治区党委、政府紧急协调空运大批吸油毡、活性炭等物资,高效建成21道截污屏,成功避免了一起跨国境突发环境事件,物资调运在本次事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国家正在全面推动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和信息库。实践证明,只有物资储备充分、供给及时,才能赢得时间,争取最好的处置效果,掌握环境应急的主动权。
6)信息公开机制健全是降低突发环境事件负面影响的基本要求。从过往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中可以看出,事故原因、处置情况、调查结果等信息发布工作,同样是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全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2015年福建漳州“4·6”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重大爆炸起火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及时发布信息,组织主流媒体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正确引导舆论,对“漳州古雷PX化工项目发生爆炸起火死人”等网络谣言果断处置,从而避免引起群众恐慌。在2023年江苏响水天嘉宜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反应迅速,组成由市长带队的新闻发布团队多次举行新闻发布会,为公众获取第一手信息提供了权威路径,给舆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观2018年福建泉港“11·4”碳九泄漏事件[35],当日泉州市泉港区环保局表示“基本完成海面油污基本清理,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指标也达到安全状态”,但这明显与当地民众的感受不同。之后,随着“渔民因碳九中毒住院” “事发水域存大面积薄油层”“清理工人基本戴着防毒面具”等媒体调查报道的曝光,导致相关负面舆情持续高涨。实践证明,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及时主动、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和公众行为,有助于及时消除社会上不正确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体现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更有助于公信力的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