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食源性疾病分类
01
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食物被细菌污染。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临床表现为头晕、发热、恶心、腹泻等。
02
真菌毒素食物中毒
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入这种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称为真菌毒素食物中毒。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毒素。
03
动物性食物中毒
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误食引起中毒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食用鲐鱼等也可引起中毒。近年,我国发生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鱼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
04
植物性食物中毒
因误食有毒植物或有毒的植物种子,或烹调加工方法不当,没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质去掉而引起。最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为梅豆中毒、毒蘑菇中毒、木薯中毒;可引起死亡的有毒蘑菇、马铃薯、银杏、苦杏仁、桐油等。
05
化学性食物中毒
食入化学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化学性食物中毒。一般进食后不久发病,常有群体性,剩余食品、呕吐物、血和尿等样品中可测出有关化学毒物。
06
其他急性食源性疾病
急性食源性疾病是由易感个体通过摄入污染病源体的食物而感染的、潜伏期较短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它不同于食物中毒的特点: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甲肝。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01
保持清洁
不仅要保持厨房的清洁、容器的清洁,手的清洁也相当重要,饭前便后一定要认真洗手,尤其是指尖,容易被忽略忽视,却是污染的重灾区和传染的先锋队。
特别提醒那些照顾婴儿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照顾婴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卫生,以免把细菌通过手、通过食品、通过奶瓶,感染到宝宝。
02
生熟分开
合格的厨房包括家庭厨房至少要配备两套刀具与砧板,这是生熟分开的根本保障。容器也要做到生熟分开,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器具是放切好的鱼与肉的,哪些是装菜上桌的,一定不能说放生鱼生肉的盘子,水冲一冲就盛熟菜。甚至做了生肉,摸了生鱼,再去摸熟食之前,也要记得重新洗手。
03
烧熟煮透
比如四季豆和扁豆里面的红细胞凝集素,烧熟煮透就可完全破坏。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一般家庭都可以避免吃剩菜剩饭。如果实在要吃,一定记得充分加热,尤其是放在冰箱里保存的时间长的剩饭、剩菜,一定要烧熟煮透,将可能繁殖的致病微生物杀灭。
04
合理保存
微生物和细菌繁殖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我们要尽量控制它们的生长繁殖,就剥夺它们的适宜温度,保存食物,要么在5度以下,要么在70度以上。
必须提醒的是——冰箱不是保险箱,冰箱也不能长期保存食物。熟食存放2小时以上,也应彻底地再加热后才能食用。热带水果不宜放入冰箱哦!
05
谨慎生食
生食风险巨大。生的肉、蛋、奶很容易被细菌、病毒还有寄生虫污染。
现在我国有一些人将生吃当作风尚,生吃河鲜、海鲜,导致寄生虫患病的人数越来越多。
城市里洋快餐越来越多,色拉、汉堡里的夹菜、新奇生吃的蔬菜等等消费量攀升,一定要记得生吃蔬菜之前的彻底清洗,可以选择洗净后用加盐的凉开水稍作浸泡再食用。生鱼片,生蚝等,食用有风险,务必谨慎。
盛夏高温,一般不建议食堂制售凉拌菜,家庭自制凉拌菜也一定要注意即拌即吃。
06
小心外餐
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正规的餐饮单位都要求食品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上岗,而且每天的健康晨检制度,能将腹泻、发热、喉痛、化脓性伤口或皮肤病(脓疮)等患者暂时调离食品加工岗位,杜绝了传染源,切断了传播途径。
有的城市推出了餐饮单位“挂笑脸”“挂星”评比,消费者可以一目了然该餐饮单位的卫生状况,帮助取舍。
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系数的食品,尽量不买散装食品,不买三无产品。
原标题:《食品安全 |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