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行业,食品经营许可证是企业合法运营的“通行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仍有少数不法分子或企业铤而走险,试图通过伪造、变造或非法购买、租借食品经营许可证来规避监管。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更对公众的食品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那么,一旦被发现使用食品经营许可证假的,将会面临怎样的法律处罚呢?本文将为您进行详细解读。
一、 使用假冒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法律定性
使用假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其本质是一种非法经营行为,并可能构成欺诈、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等犯罪行为。根据其具体行为和造成的后果,将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
二、 具体处罚措施
1. 行政处罚
对于使用假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的行为,首先面临的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规实施的行政处罚。
罚款这是最常见的行政处罚。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或者取得食品经营许可的食品经营者未按规定条件经营,属于违法行为。对于使用假证的,通常会被视为“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其处罚力度会更重。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
明知从事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仍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其他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这意味着,即使货值金额很低,也可能面临至少五万元的罚款,如果货值金额巨大,罚款将是货值金额的十倍到二十倍。
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工具除了罚款,违法经营所获得的一切非法收入将被没收,同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设备、工具、原料等物品也会被没收。
责令停产停业对于使用假证的经营者,监管部门会立即责令其停止一切食品经营活动,直至彻底查处。
吊销许可证(针对通过欺骗手段获取真证的情况)虽然本文主要讨论“假证”,但如果企业是通过提交虚假材料、隐瞒真实情况等欺骗手段,骗取了真实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一旦被发现,其合法取得的许可证也将被吊销,且在一定年限内不得再次申请。
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黑名单”)使用假证属于严重的违法失信行为,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可能会被列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黑名单”,面临联合惩戒,如限制市场准入、限制融资、限制招投标等,严重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和个人信用。
3. 刑事责任
使用假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若情节严重,触犯刑法,则将面临刑事处罚。这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
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食品经营许可证属于行政许可,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颁发,属于国家机关的证件。因此,伪造、变造或买卖假证的行为本身就可能构成此罪。
非法经营罪如果使用假证进行食品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如果使用假证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监管,进而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则可能构成更严重的刑事犯罪。这些罪名根据情节轻重,可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并处以高额罚金。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即可能面临死刑)。 诈骗罪如果其使用假证的行为,直接导致消费者或其他主体财产损失,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则可能构成诈骗罪。
4. 民事赔偿责任
除了行政和刑事责任外,使用假证经营所造成的消费者损失,还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消费者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惩罚性赔偿《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并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这被称为“退一赔十”或“假一罚十”原则,旨在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
三、 谁来处罚?
对于使用假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的行为,通常涉及多个部门的联动执法: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行政处罚,如罚款、没收、责令停业等。 公安机关:当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会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追究刑事责任。 人民法院:对涉及刑事犯罪的案件进行审判,判处刑罚;同时,对于民事赔偿纠纷,法院也会依法进行审理和判决。四、 如何避免及建议
1. 对食品经营者的建议
切勿以身试法,合法合规经营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
依法申请:务必通过正规渠道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 了解法规:详细学习并遵守《食品安全法》及相关实施条例,明确经营范围和条件。 诚信经营: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不伪造、不购买、不租借任何虚假证件。 定期自查:确保许可证在有效期内,并按照许可范围和条件进行经营。2. 对消费者的建议
提高警惕,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查验证件:在选择食品经营场所时,留意查看其是否悬挂有效的食品经营许可证。 保留凭证:购买食品时,务必索取并妥善保管购物小票、发票等消费凭证。 及时举报:一旦发现有无证经营、使用假证或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线索,应立即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电话:12315)举报。五、 总结
使用假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仅面临高额行政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甚至可能承担刑事责任,直至被判处有期徒刑。同时,还将对消费者进行巨额赔偿,并对企业和个人信用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因此,所有食品经营者都应引以为戒,牢固树立“食品安全是底线,违法必受严惩”的意识,依法取得并使用真实的经营许可,确保食品安全,共同构建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常见问题解答 (FAQ)
如果我是受骗者,不知道自己使用的许可证是假的,还会被处罚吗?即使是受骗者,在法律上仍可能被认定为“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而面临行政处罚,因为您负有核实证件真实性的义务。但如果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您是善意受骗且积极配合调查,处罚可能会相应减轻。同时,您可以向出售假证给您的人追究法律责任。
我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过期了,但还没有来得及续办,这算“假的”吗?会怎么处罚?许可证过期不属于“假的”,但属于“无证经营”或“未按许可条件经营”。其处罚依据仍是《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二条,即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工具等,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或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建议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30个工作日内申请延续。
除了法律处罚,使用假证还会带来哪些额外后果?除了法律处罚,使用假证还会导致:企业声誉彻底破产,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将失去信任;市场禁入,未来很难再从事相关行业;个人职业生涯受影响,相关负责人可能面临行业禁入等后果;社会形象受损,甚至可能被媒体曝光,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