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金融壹账通被举报财务造假背后:疑通过研发费用进行利益输送 四年亏损56亿

此后的财报中,金融壹账通并未披露其购买中国平安的具体产品和服务金额。不过综合金融壹账通招股书及年报数据看,2018-2023年,金融壹账通研发费用和来自中国平安的收入极为接近。

具体来看,2018-2023年,金融壹账通来自中国平安的收入分别为5.28亿元、9.95亿元,而其研发费用分别为4.59亿元、9.56亿元。除此之外,2017-2023年上半年,金融壹账通来自中国平安的收入总额为44.86亿元,而研发费用总额为37.65亿元,二者仅相差7.21亿元。

数据来源:iFind及金融壹账通财报信息

金融壹账通2023年上半年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其全球专利申请累计5075件,其中境外专利申请数1199件。不过上述专利出自何处尚未披露,如若金融壹账通来自中国平安的收入要通过研发费用返还,那么专利的出处将较为重要。

《中国科技投资》记者就举报信中问题向金融壹账通求证,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超五成收入来自中国平安

2023年上半年,金融壹账通营业收入为17.88亿元,同比增加31.9%;净亏损7.41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8.06亿元。从收入来源看,中国平安为金融壹账通最大客户。2023年上半年,来自中国平安的收入达10亿元,同比增长61.4%,占上半年营收的56%。

近几年,金融壹账通营收也一直过多依赖“平安系”,2017-2023年,金融壹账通来自中国平安及陆金所(LU.US)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71%、64%、56%、63%。

即便如此,金融壹账通已连亏四年。公开资料披露,2017-2023年,金融壹账通的净亏损分别为6.07亿元、11.96亿元、16.61亿元、13.54亿元,其中2018年、2023年的亏损额增幅达到97%、38.88%。加上2023年上半年亏损的数额,金融壹账通已累计亏损55.59亿元。

金融壹账通在今年一季报及二季报中提到,收入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云服务平台的相关费用增加。而金融壹账通CFO罗伟杰曾表示,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是平台亏损的主要原因。但从年报数据看,原因并不仅于此。

各项费用支出上,研发投入和营销费用的金额均有所上升,但占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今年二季度,金融壹账通总营业费用为7.33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从88.5%下降至75.8%。其中,研发费用总额为2.81亿元,上年同期为2.4亿元,占收入的比例从41.3%下降至34.3%;销售和营销费用总计1.67亿元,上年同期为1.56亿元,占收入的比例从26.8%下降至20.4%。

2017年至2023年,金融壹账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均在30%以上。这一研发投入比例,在同类企业中不算低。被誉为“金融科技独角兽”的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在8%左右。

为何研发投入连年升高仍连续亏损?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表示,金融行业B端服务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包括研发成本在内,每一个客户面临的问题可能都无法真正复制到行业中,前期投入包括客源的开拓和产品的研发都需要成本。同时还面临着新进入者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当市场都看准银行数字化系统升级的市场时,竞争压力可能更加明显。

“目前来看,主要还是要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护城河,也就是业务名片,特别是贴近业务场景的技术上的门槛要提高,金融壹账通研发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也是这个原因。前期投入充分后,后期利润率就会有效提升。”王蓬博补充道。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分析道,“其实金融壹账通处于亏损状态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大部分金融科技企业都有一段比较长的亏损过程,即使是蚂蚁集团。对于金融科技企业来说,往往研发费用、研发成本都相对较高,且相对而言,金融科技企业的获客成本、用户拓展成本也较高,所以整体上来说,金融科技企业微利或者利润不高,甚至亏损是很常见的现象。”

“但从长期发展来说,金融壹账通必须打破来自中国平安的单一收入来源,或者说主要依赖于大客户的这种情况,真正实现多元化收入来源。各大金融科技企业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也有了比较大的市场竞争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大金融科技企业在自己的垂直赛道上已逐渐成熟了,这才是金融壹账通最大的难题。”江瀚说。

来源:中国科技投资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