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中国金融》|银行资产负债经营策略

《中国金融》|银行资产负债经营策略

个贷快速上升阶段。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迅速,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占GDP比重由金融危机前的97%快速上升至2013年末的128%,企业盈利恶化伴随杠杆高企导致经济和金融潜在风险加剧。2015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降一去一补”背景下,企业部门去杠杆、居民部门适度加杠杆成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稳增长、调结构”的方向,银行信贷投放重点也由公司类贷款转向个人贷款。

■ 商业银行的投资策略

被动投资阶段。利率市场化前,由于监管利差的存在,贷款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大类资产配置的首选。同时,由于国内企业的规模冲动和投资饥渴,信贷规模成为稀缺资源,国内银行无需考虑信贷需求不足,该时期信贷投放主要受限于合意贷款规模和存贷比的监管要求。这一阶段,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主要作用是对无法发放贷款的资金进行运用,其主要是出于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考虑,体现出明显的被动投资特点。从财报数据来看,自2006年至2011年,我国A股上市银行的债券投资占生息资产的比重呈现出明显的逐年下降态势,由2006年的24.19%下降至2011年的16.79%。

主动配置阶段。2012年以来,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叠加经济下行周期,信贷、投资收益率走势反转。一方面,信贷资产收益下行,投资类资产收益中枢抬升。以上市银行为例,五大行信贷—投资收益利差由2012年6月的近300个基点压缩至2015年末的不足150个基点,股份制银行更是压缩至100个基点左右。另一方面,信贷资产信用风险持续暴露,持续走高的贷款不良率进一步侵蚀贷款净收益,在考虑信贷风险成本、债券免税效应基础上,部分银行投资类资产综合收益率已高于信贷类资产。在此阶段,商业银行主动调整资产结构,大类资产配置中投资类资产配置重要性不断提升,上市银行债券投资占生息比重由2011年的16.79%快速提升至2016年中的32.8%,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城商行该比重已高达50%以上。

综合化经营阶段。资产荒背景下,可投资优质债券品种供给数量有限,部分商业银行特别是负债成本较高的中小银行,通过券商资管、信托计划等通道以寻求范围更广的高收益率资产品种。从上市银行财务报告来看,自2014年起,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主要通过应收账款类投资来对接信托受益权、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等以实现非标准债权投资。2016年6月末,上市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余额达到10.2万亿元,较2013年末大幅增加6.7万亿元,其中投资资金信托及资产管理计划占比接近80%。

■ 商业银行的同业融资策略

稳投资、保融资阶段。由于具有网点、渠道、地域等方面优势,一直以来国有大行的资金成本显著低于股份制银行和其他城商行。从需求端来看,2014年以前,在中小银行快速扩张阶段,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的吸收存款难以满足资产端的快速扩张,因此通过同业业务融入资金成为其资金和流动性补充的一个重要渠道。从供给端来看,2010~2014年,同业融资业务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始终保持了100个基点以上的利差,五大国有银行在稳定投资规模的同时,更加倾向于确保融资规模以获得较高收益水平。从财报数据来看,上市银行同业融资规模由2010年末的5.3万亿元增加至2013年末的10.2万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达到18%。

保投资、压融资阶段。2014年以来,受货币政策放松因素影响,融资收益率大幅下行,融资—债券投资收益利差缩窄至不足50个基点,特别是在2014年中和2015年末出现阶段性倒挂,同业融资业务在资产配置中的吸引力下降。地方债的持续巨量发行使得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快速增长,消耗了市场和机构的大量流动性,商业银行为保投资均不同程度采取了压缩融资的策略。

■ 商业银行的理财管理策略

自主投资阶段。长期以来各银行都是采取“自我管理”的形式进行理财资金运作,早期以银行间市场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在2010年信贷政策收紧后开始大量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通过信托、券商资管等通道投向信贷类资产、票据资产、股权类资产等领域,使理财业务从传统的资产管理功能向表外存贷款业务偏离。2015年末,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各类资产余额23.7万亿元,主要投向是债券及货币工具,占比由2013年末的38.6%上升至51%;而高收益的非标债权资产受监管和信托产品刚性兑付打破等因素影响,占比由2013年末的27.5%下降至15.7%。

“自主投资+委外投资”阶段。2015年以来,在去杠杆、去通道和监管机构引领机构回归资管本源的趋势下,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托、券商、基金等资管机构,目前体量最大、占据四分之一资管市场的银行理财的主动管理能力受到了较大挑战。因此,2015年以来委外业务快速发展,成为银行重要的资产配置渠道。其中,2015年上半年理财资金通过委外机构投资打新、定增、结构化配资等权益类资产获得高收益;随着股灾爆发,2015年下半年配资、保本基金等委外业务成为发展重点;自2016年以来,在理财投资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债券类的委外需求又开始提升。目前大多数银行理财投资仍是以自营为主、委外为辅,主流银行委外资金占理财规模的比重一般在5%~10%,部分小银行委外规模则在25%以上。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多通过信托计划、基金公司等进行产品合作,约定固定收益;小型银行则多以券商投资顾问形式操作。2015年末基金专户、基金子公司资管、券商甚至私募业务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增速分别达到88%、129%、50%、266%,资金大多来自银行理财,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委外业务的发展。

下一阶段银行资产负债经营策略的思考

在宏观经济“L型筑底”过程中,国内仍将延续“宽财政、稳货币”的宏观政策,银行业依然面临资金量价两难、高收益资产匮乏的局面。在此预期下,商业银行应转变资产负债经营理念,实施资产驱动策略。

■ 未来商业银行的负债总量应围绕资产增长需求来确定规模,以资产收益为约束控制整体资金成本

结构策略上,继续突出存款的核心地位,并更加重视主动负债的资金补充作用。一是紧跟宏观形势和政策导向变化,在维持个人存款稳定性的同时,重点发力于对公存款和同业存款。二是在平衡好流动性、客户维护及成本管控关系的前提下,提高主动负债比例。

■ 深入挖掘信贷、投资增量潜力,提升融出业务存量规模效益

整体来看,基于量价考虑,下一阶段商业银行大类资产配置顺序可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用足用好人民币贷款规模,充分挖掘贷款的客户拓展和存款派生作用;其次,积极拓展地方债投资和其他较高收益的投资类资产;最后,在信贷、投资资产配置的基础上,将剩余可用资金运用到同业融出等业务领域,通过流量经营提升利润贡献。

信贷配置方面,着力挖掘新的投放增长点。下一阶段,企业信贷需求疲弱局面难有较大改观,加之不良资产核销处置、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债转股继续推进,预计对公贷款仍将保持低迷。受制于房地产市场政策性降温,以及个人住房贷款的监管政策,个人贷款高增速维持难度大。在此背景下,挖掘新的信贷投放增长点成为银行信贷配置的关键问题。一是借助PPP项目加大介入政府类贷款。二是重点拓展个人消费贷款,挖潜个人住房贷款。三是有进有退优化公司贷款结构,在国家产业升级政策支持下,以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为代表的民生产业,以低耗、环保、生态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和以智能装备、精密仪器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商业银行公司贷款在调整存量、拓展增量过程中,可重点对接上述三大领域的信贷需求。四是选择性开展非金贷业务。作为实体贷款的有益补充,非金贷业务在统筹信贷规模的基础上,可重点挖掘收益较高、期限较长的汽车金融公司及消费金融公司同业借款业务潜力。

投资类资产配置方面,配置盘关注地方债,交易盘紧盯利率下行机会。预计全社会债券融资规模20%以上的年化增速仍将保持,债券收益率曲线延续平坦化趋势,长端利率中枢仍处于下行通道中。对此,一要把握地方债投资机遇;二要做好企业债的精细化投资;三要适度提高交易类债券投资占比。

同业融出业务方面,紧盯存量规模做好“流量经营”。其一,预计同业融出业务规模保持稳定。一方面,稳健货币政策难有方向性放松,地方债仍将保持巨量发行,市场流动性紧平衡状态预计将延续,商业银行出于流动性管理需要仍有压缩同业融出业务的动力。另一方面,考虑到优质流动性资产最低规模要求,进一步压缩同业融出业务空间较小。其二,进一步挖掘存量业务效益潜力。增量规模有限背景下,考虑到同业融资业务“轻资本、短期限、多主体”的业务特点,可通过流量经营寻求存量规模跨期限、跨渠道、跨产品、跨平台的多元化利差。其三,“高进高出”同业融资模式面临困境。在优质资产稀缺延续的市场环境下,“高进”资金为确保最低点差收益,唯有放大“信用价差”或“期限错配”。因此,银行从事“高进高出”业务需承担较以往更高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敞口实际扩大,难以成为长久之策。

■ 突出理财业务的价值管理导向,着力发挥其在支持利润增长和维护客户关系方面的作用

一是理财业务结构要推进资金来源端、资产端和产品端的转变。从资金来源看,机构类客户可作为重点拓展对象。从资产配置看,权益类资产和委外业务将是银行理财重要的资产配置渠道。在规模增长受控的前提下,为了保证理财的中间业务收入和维护客户关系,提高资产收益率将成为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任务。从发行产品类型看,持续加大净值型产品的创设和发行力度。净值型产品更具市场化特点,信息披露透明,风险责任归属明确。为了减轻银行对预期收益性产品隐性的兑付压力,银行理财向净值型产品转型是趋势。二是成立资管子公司是银行业(尤其是大型银行)理财经营模式的有益选择。目前中信、光大等银行的董事会均已同意设立资管子公司,并已报监管机构审批。通过子公司制改革,首先是可实现真正风险的隔离,阻断理财业务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的传递;其次是实现独立经营,资产直接运用的渠道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