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年报问询函密集下发 “财务大洗澡”再起波澜

◎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岳雷

▲图片来源:资料图

近期,随着A股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全部披露完毕,监管部门针对存疑年报密集下发问询函。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25日,监管部门已发布百余份年报问询函,其中“财务大洗澡”一词被多次提及。受访人士普遍认为,“财务大洗澡”对投资者乃至资本市场造成严重误导,背后诸多潜在风险不容小觑。

“越洗越亏”引追问

“财务大洗澡”又称财务盈余管理,指上市公司在年报里通过虚增亏损、隐瞒收入、剥离不良资产、计提商誉减值等手段,一次性将所有亏损、坏账等集中到本年度内。通过“牺牲”本年度业绩,为下年度业绩释放提前“扫清障碍”的一种财务编排行为。这种做法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80年代的美国。5月24日,股民老常告诉《法人》记者,“‘财务大洗澡’让财务报表看上去更干净整洁,但对投资者来说,误导性极强。”

近期,拓维信息(002261.SZ)因巨额商誉减值涉嫌“财务大洗澡”备受市场关注。该公司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14.3亿元,净利润亏损10.19亿元。巨亏背后是高达7.55亿元的大额商誉减值计提。从该公司此前发布的两份资产减值公告看,商誉减值计提源于其子公司海云天科技、火溶信息、山东长征集中计提,金额分别为4.4亿元、2.07亿元和203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巨额商誉减值并非首次“突袭”拓维信息。早在2018年,该公司曾因巨额商誉减值导致亏损13.66亿元,当时上述三家子公司进行了集中大额计提,金额分别为3.5亿元、5.83亿元和4.35亿元。本次大额计提后,海云天科技、火溶信息的商誉分别从8.43亿元、8.27亿元骤降至0.52亿元、0.37亿元,山东长征的商誉则从4.56亿元归零。

巨额商誉减值导致拓维信息2023年业绩由盈转亏,对此,深交所下发问询函要求其结合形成商誉的各子公司被收购以来主营业务情况、主要财务数据、市场竞争状况、在手订单等情况,说明对子公司各年度计提商誉减值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通过一次性计提商誉进行“财务大洗澡”情形。

记者梳理近期上市公司公告发现,除拓维信息外,尚荣医疗(002551.SZ)、贝因美(002570.SZ)、世纪华通(002602.SZ)、海马汽车(000572.SZ)、智动力(300686.SZ)等二十余家公司2023年年报被监管部门问询是否存在“财务大洗澡”情形。这些公司年报中均对资产计提大额减值准备大幅冲减利润,被计提减值资产项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存货、无形资产、商誉等,由此造成一些公司业绩骤变。如世纪华通2023年年报显示净利润亏损71亿元,此前该公司处于盈利状态。该公司去年资产减值损失高达65.2亿元,占当期总营收56.8%。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直接导致公司业绩巨亏。海马汽车也存在类似情况,该公司2023年年报显示净利润亏损15.7亿元,去年资产减值损失高达8.2亿元,占当期总营收34.2%。上述两家公司均收到深交所问询函。

5月25日,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律师袁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财务大洗澡”是一种财务舞弊行为。通过财务手段对资产、利润等记账科目进行编排腾挪,必然影响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判断,甚至造成投资者实际损失,同时对市场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应该被监管和禁止。

手法缭乱风险高

上市公司为何进行“财务大洗澡”?5月25日,一位A股上市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财务大洗澡”是一种操纵利润的手法,一些经营中有潜在风险的上市公司,经常不定期通过“财务大洗澡”一次性撇清“负面包袱”,以求日后轻装上阵。企业把之前未确认的损失和今后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损失,集中在一个会计周期进行确认,从而调节利润。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年度利润基数,还可以为下个年度盈利创造有利条件。当然,也有个别企业借助“财务大洗澡”谋求避税、影响股价等特殊目的。

据了解,“财务大洗澡”手法多种多样,包括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削减开支、核销坏账、股权投资减值、转让不良资产等惯用手法。这些手法能够让报表看起来更“健康”,吸引投资者关注,但也可能为未来埋下更大隐患和风险。

以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为例,表面上看通过一次性大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不仅可以消化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提高资产质量,还可以减少当期纳税额,增厚利润水平,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过,在前述内部人士看来,这种操作手段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如果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不科学、不合理,或者在未来年度无法实现预期经营业绩,将会面临市场无情的惩罚。

记者还了解到,另一种“财务大洗澡”的常见手段是利用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关联方交易可以使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进行不公允的交易,从而达到转移利润、隐藏风险的目的。例如,近期深交所针对*ST雪发(002485.SZ)2023年年报下发问询函,要求其全面梳理近三年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资金往来情况,以及相关资金来源和去向、往来资金是否涉及违法违规行为、是否存在未披露的关联交易或资金往来、公司是否存在违规提供财务资助或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形。

此外,利用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也是“财务大洗澡”的手段之一。通过运用金融工具,上市公司可以规避汇率、利率等风险,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但这种方式不是没有风险,如果上市公司无法准确预判汇率市场走势和变化,将会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和经济损失。

袁权对记者表示,无论如何操作,“财务大洗澡”的目的都是要通过财务手段虚增亏损。在一个财务周期结束后再通过财务手段增加利润,以达到业绩“触底反弹”的效果。

有效监管难点多

“财务大洗澡”由来已久,弊端显而易见,对其有效监管并不容易。一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财务大洗澡”不能与财务造假直接画等号,财务造假的本质是无中生有,而“财务大洗澡”则是闪转腾挪。按照以往惯例,上市公司收到监管部门问询函后,若能给出符合会计准则的合理解释,通常情况下不会被追责。

袁权表示,识别和审计“财务大洗澡”存在现实困难,其具有很强隐蔽性,且没有明确定义和衡量标准,目前界定标准多是从财务盈余管理角度考量,很少从定量角度研判其严重程度。识别需要严格的审计和评估,要求监管部门逐一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检查不现实,因此实践中发现认定“财务大洗澡”有难度。

不可忽视的是,“财务大洗澡”给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和不确定风险。对上市公司而言,长期迷恋“财务大洗澡”会逐渐失去稳健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对投资者而言,影响投资者判断和决策,增加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对资本市场而言,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破坏规范、透明的资本市场环境。

业内人士认为,“财务大洗澡”本质上有规避法律和监管的嫌疑:一是公司财务操作上可能存在“灰色地带”;二是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可能没有尽到勤勉和忠实义务;三是公司可能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的违规情况;四是公司可能存在关联方利益输送或进行不正当交易等问题。正因如此,监管部门一直对“财务大洗澡”行为保持高度警惕性,并对年报存疑的上市公司重点关注和监督。

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规性,是信息披露制度及上市公司治理最核心的内在要求。前述内部人士认为,要有效遏制“财务大洗澡”冲动,还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公司治理水平既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上市公司应该在加强内部风险把控,完善公司治理上下狠功夫,同时坚决抵制盲目扩张、过度投机和利益输送等行为,稳定企业自由现金流,谋求高质量发展。

责编|王 茜

编审|崔晓林

校对|张 波 张雪慧

严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