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硚口区审计局 徐思思
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把“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作为调查了解记录中应当反映的内容,在开展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也即识别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高风险领域,从而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应对措施。审计人员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运用重要性原则和审计风险理念开展审计实施工作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要性的概念
所谓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实际上,重要性可以解释为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超过这个界限的错、漏报是不能容忍的,而低于这一界限的错、漏报是可以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人员对重要性进行评估的目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所谓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而审计人员未能发现的可能性。为了防范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当对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有针对性的审计应对措施,确保重要问题能够被发现。二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可以使审计组在分配审计资源时向审计重点领域倾斜,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质量。
二、确定审计重要性的因素
重要性水平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审计人员根据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合理确定所需的审计证据,并据此决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过程,实际是审计人员对影响重要性的各种因素进行判断的过程。重要性水平的确定需要关注六个方面因素:
一是报表使用者的要求。如果会计报表使用者范围较小,且其决策对会计报表信息的依赖程度较小,可确定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反之亦然。
二是被审计部门的财政收支规模。一般而言,财政收支规模较大的单位,其重要性水平的绝对值一般也较大,但其相对值一般较小。
三是会计报表项目的性质。不同性质的会计报表项目具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对重要的会计报表项目,例如涉及财政性资金的会计科目,要从严确定重要性水平。
四是审计机关对该审计项目审计风险的要求。对审计项目而言,如果审计机关规定的可接受风险水平较高,其重要性水平也可相应高一些。
五是可利用的审计资源。在审计时间、人力等资源充裕的情况下,可制定较低的重要性水平,以收集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