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商业地产行业研究:商业资产存量竞争,优质商管服务成稀缺资源<国内优质资产>

商业地产行业研究:商业资产存量竞争,优质商管服务成稀缺资源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方证券,赵旭翔、吴丛露)

1 持有型资产:“大开发时代”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行业挑战:供给过剩,电商冲击,难以灵活应对变化

近年来,我国商业新开工面积及竣工面积逐步减少,购物中心面积规模增速整体呈下降趋势,购物 中心正逐步走向存量市场。截至 2023 年末,我国购物中心存量规模 4.4 亿平方米,逾 6000 个, 人均购物中心面积虽然仅为 0.3 平方米,但城镇人口口径人均购物中心面积接近 0.5 平方米,与日 本 2017 年同口径接近。

根据中性假设估算,未来 3-5 年市场供给延续相对高速增长,2025 年后逐步回落。至 2030 年 3 万 方以上我国购物中心约 9500 个,规模约 7.4 亿方。届时,我国人均购物中心面积将超越日本,追 赶澳洲。届时,10 年以上成熟资产面积约占 2/3,行业完全进入成熟市场。

线下销售普遍受到电商冲击,购物中心 “职能”悄然改变。2015-2023 年,我国线上商品及服务 零售额 CAGR 25%,同期线下零售额仅为 1%;线上零售额占比由 2015 年 13%提升至 2023 年 30%。受线上购物行为普及以及线下商场逐渐饱和的影响,线下零售日渐式微,购物中心的“购物 职能”被弱化,“体验与社交职能”被强化,成为客户除办公室和家以外的打发休闲生活的第三生 活空间。这样的趋势下,内容重要性逐渐超越空间资源,空间越来越依赖于优质内容引流,空间运 营的难度越来越高,购物中心业主普遍存在流量焦虑。

购物中心初始投入大,但调整空间小,难以灵活应对变化。购物中心单项目体量大,项目建面从数 万方到数十万方,项目投入重,从数亿到数十亿不等,越是大型项目,投入越高。同时,建筑体落 成即定型,硬件方面很难大幅改动。这往往意味着,一旦客户消费审美偏好改变,则难以应对。例 如 2015 年以来,大众线下消费需求往体验感倾斜,购物中心得以大行其道,以购物为主要职能的 传统百货商场的生存空间明显受到较大挤压。

对于资产本身而言,仅少数资产能够取得财务回报

购物中心资产投入重,回报期长,想要获得财务回报,NOI 持续增长以及足够低的融资成本是核心。

然而,大部分资产的增长潜力有限。国内商业资产存在明显的头部效应,销售体量领先的商场其增 长率往往领先,即优质的商业物业增长率往往更高。根据赢商网数据,我们取 2017 年国内不同销 售额体量的购物中心,比较其 2017-2023 年的销售额复合增长率。结果显示,销售体量更大的购 物中心,销售额增速往往也更高,例如销售额 30 亿以上的购物中心,过去三年销售额复合增速达 到 11%,而 30 亿以下的购物中心的复合增速仅为 7%。此外,体量更大的购物中心抗风险性也更 强,较少出现销售额负增长的情况,这在疫情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该类型项目通常位于城市 核心区位,优越的地段奠定了其先天优势。

同时,国内融资成本高企,导致“算账”困难。国内房企融资成本较海外同行高,租金回报难以覆 盖利息成本。根据我们的测算,2023 年国内 Top50 房企平均融资成本 5.9%,而香港几家头部公 司的平均融资成本仅 2.8%。尽管近几年开发商纷纷加大以商业资产为主的持有型不动产投入,但 受到地价以及运营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多数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即 NOI 率)几乎很难超过 5%, 无法覆盖高企的融资成本。尽管国内的融资利率呈下降趋势,但真正能够取得 4-5%的低融资成本 的企业也仅限于央企和极少数头部民企。融资成本成为算账的核心,同时决定了一家企业是否有能 力长期培养和运营一个购物中心。

三种主流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

服务于住宅销售的“以售养租”模式。开发商获取商住综合用地,前期通过销售住宅物业,快速回 笼现金,从而分担较重的商业资产投入,典型的开发商如早期的万达集团,以及当前的新城控股。 开发商通过该模式以更低的价格获取土地资源,同时依托于标准化的建筑设计和运营招商能力得 以规模化扩张。商业资产也能够为可售住宅分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