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诗词谣言粉碎机:李白真的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吗?<李白浪漫到极点的一首诗词是什么>

诗词谣言粉碎机:李白真的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吗?

李白,可谓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诗人,陪伴我们每个人渡过了小学到中学的时光。

李白从未在朗读并背诵课文这件事上放过大家,每一次语文考试的默写填空几乎都有他在刷存在感……

托语文课的福,我们都能认识这位可爱的李白。

李白在语文课上的形象通常是这种画风的:

历任语文老师介绍起李白,都会反复强调并让大家记住一个观点: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敲黑板:这是一个考点。

最开始搜韵君也和大家一样认为这是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被这个观点支配了整个中小学,考试答题都得这么写。但后来通过阅读大量李白的作品,才发现: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这个观点不能再支配我了!

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就说来话长了。

前方四千字长文预警。。

何为“浪漫主义”

语文老师都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那么总得先知道“浪漫主义”是什么。

“浪漫主义”实际上是个舶来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特指一定历史时期的文艺流派运动;其二是一种在精神实质上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文艺创作方法。

作为文艺流派运动的“浪漫主义”流派只限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欧洲数国,与它同时的还有“现实主义”流派。

然而,其他国家在其他时代也曾出现过一些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在创作方法的精神实质上,或多或少具有一些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倾向。但是,并不能将这类文艺作品就称为“浪漫主义派”或“现实主义派”,更不能在一些古代作家身上贴这样的标签,这便混淆了概念,又不符合历史。

古人对李白印象如何

在“浪漫主义”概念传入之前,古人对李白的印象又如何?

见过李白的人对李白的评价可以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仙”。

杜甫认为李白是“酒中仙”,比如《饮中八仙歌》里称李白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贺知章第一眼看见李白,便感慨他简直是天上的“谪仙人”。

估计是受这二位的影响,加上李白那种浑然天成的诗风,一般人确实写不出来,更模仿不出来,所以李白彻底“成仙”了,封神了。

后世人一评价起李白,总离不开“仙才”“天仙”“天才”这类字眼,比如:

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李阳冰《草堂集序》

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严羽《沧浪诗话》

唐人以李白为天才绝,白乐天人才绝,李贺鬼才绝。——《海录碎事》

庄周、李白,神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所及也。——《杨升庵外集》

李白浪漫说始于何时

古人也给文学家分派别,只不过古人偏好按地域、籍贯给人分派别,比江西派、公安派等等,都是一些地域群体。

但是李白这么天才,通常没人敢跟他攀老乡、认门派,和杜甫并称李杜就好,不用分派别,自成一派。

而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西学东渐,喝过洋墨水的新派学者已经看不起“桐城谬种”“《选》学妖孽”为代表的旧文人以及他们所固守的考据辞章之学了,研究文学时纷纷参考西方的文学史理论与流派划分,开始重新书写、建构中国的文学史。于是就流行起将中国的作家划分为XX主义、XX派,影响很深远。

1922年,梁启超所写的《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提到了“浪漫”与“写实”两个文学派别,更将屈原、李白视为浪漫诗人的代表。这可以算作李白跻身浪漫主义诗人行列的一个开端。

梁启超之后,刘大杰就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这事论述得更详尽,他认为,盛唐是浪漫诗的时代,李白的浪漫诗成就是他们中最高的。

胡适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李白“最可以代表那个浪漫的时代”,“他的歌唱是爱自由的歌唱”等等,总之浪漫并自由着。

然而,作为这一观点的“开山鼻祖”的梁启超,其诗词鉴赏力实在是不敢恭维。同时代学者胡先骕对梁启超论诗的评价是:“任公之于诗,实浅尝者也。”。

胡先骕这番话并非空口无凭。梁启超在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晚清的诗人中,黎简、郑珍、金和、黄遵宪、康有为这几个人算是写得好的。但胡先骕毫不留情地指出:黎简“貌袭唐人,语无精采”; 金和“其近体且时有元明人纤巧尖新之陋习”;黄、康二公“大气磅礴则有之,然过欠剪裁,瑕累百出” ;梁启超看好的人当中只有郑珍能称得上是一代大家。

对清诗有一定了解的人都能看出胡先骕说的都是大实话。梁启超自己也承认“所述著多模糊影响笼统之谈”。梁启超因时代之故,如此治学尚无可深责,但如果现在还固守梁氏旧说,就真是笨伯了。至于刘大杰、胡适,他们虽然也都是著名学者,但在诗词方面实在不是内行,他们的对李白的评价自然也会出问题。

李白浪漫说有何不妥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发现,梁启超等人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大抵是认为,“浪漫主义”的特征便是想象丰富,注重自然,好用象征与神话,并且还要体现追求自由的精神。而李白的部分诗歌确实符合这些特征。可这只能说李白诗中有些浪漫主义倾向,不能直接贴浪漫主义诗人的标签啊!

想象力丰富、好用象征与神话并不是李白一个人的专利。跟李白同呼吸共命运,被强行派入现实主义的杜甫,想象力一点也不比李白弱。

比如有人送了两根桃竹给杜甫当手杖,杜甫写道:“老夫复欲东南征,乘涛鼓枻白帝城。路幽必为鬼神夺,拔剑或与蛟龙争。重为告曰,杖兮,杖兮,尔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见水踊跃学变化为龙。使我不得尔之扶持,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就一桃竹杖,就脑补出蛟龙欲夺,见水化龙一系列精彩的故事。

又如杜甫与岑参兄弟游渼陂,写大风之后渼陂所见:“此时骊龙亦吐珠,冯夷击鼓群龙趋。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也不乏神话元素。

李杜二人想象力同样丰富,凭什么李白就成了浪漫主义而杜甫却变成了现实主义?这明显对杜甫很不公平嘛。

在艺术形式层面,他们觉得,浪漫主义要能做到“打破格律、反对模拟”,风格是变动的,自由的。刘大杰是这么说李白的:“前人加于诗歌上面的种种格律都被他的天才击得粉碎,在中国过去的诗人内,从没有一个有他这么大胆的勇气和创造性的破坏,在他的眼里,任何规律,任何传统和法则,都变成地上的灰尘。”然而这种观点更是漏洞百出。

要说打破格律,初唐与盛唐是近体诗格律的发展期,近体诗的声律规范,特别是七言诗的声律规范本来就还没有完全定型,这一时期的诗人普遍参与摸索过近体诗的声律规范,李白也不例外。一个还没有完全成型的东西如何谈得上打破? “打破”格律要是也值得这一猛夸,那王维就很不服气了啊:

以上两首王维的诗,要严格按照近体诗格律来考究的话,多处重字了解一下,多处失粘了解一下……那王维怎么就不浪漫不自由了,不要这么看不起王维嘛。

再看看“现实主义”的杜甫,杜甫难道就不打破格律?方回说老杜拗体七律“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格愈峻峭。”比如:

从打破格律的角度看,老杜这首似乎打破得更加彻底,但不知为什么,老杜被归到了了李白的对立面“现实主义”。

再说反对模拟,这就更是打脸声啪啪响了。李白在模拟前人诗作方面可是下了极大的功夫:

唐诸诗人,高者学陶、谢,下者学徐、庾,惟老杜、李太白、韩退之早年皆学建安,晚乃各自变成一家耳。——《渔隐丛话》

李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朱子语类》

鲍明远才健,其诗乃《选》之变体,李太白专学之。——《朱子语类》

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古风两卷,多效陈子昂,亦有全用其句处。太白去子昂不远,其尊慕之如此。——《朱子语类》

李、杜二子,往往推重鲍、谢,用其全句甚多。——《章园饯会诗引》

郭璞构思险怪,而造语精圆。李、杜精奇处皆取此。谢灵运以险为主,以自然为宗。李、杜深处多取此。六朝文气衰缓,惟刘越石、鲍明远有西汉气骨,李、杜筋骨取此。——《诗谱》

自河梁而后,诗之变至于唐而止也。谪仙号为雄俊,而法度最为森严,况馀者乎!——《弹雅》

以上所引古人评价,大抵认为,李白的诗虽然好得像天才一样,但真不是什么都不学全靠天赋。

李白早期也“熟精《文选》理”,这一点是和杜甫一样的,入门学习起点一样,只是往后发展各不相类而已,凭借天分与努力,自成一家了。

而且,李白学习《文选》的刻苦姿态,实在是吓坏凡人啊!《酉阳杂俎》记载:“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辄焚之,惟留《恨(赋)》《别赋》。”看过《文选》都知道,凡人看三遍都得元气大伤,李白把《文选》每篇诗、赋拟写了三遍。

怕就怕天才比你聪明还比你刻苦啊!

除了以《文选》为学习基础,他还刻意在建安诸子、鲍照、谢朓等人的诗里下过专门的功夫。

他不是不模拟,他十分擅长取法古人,消化吸收前人的优点。模拟也有高下之分,亦步亦趋完全写得跟古人一样,直如影印,这是低级模仿了,“学我者拙,似我者死”嘛。

李白的模拟自然不是这种肉眼一下看出来的低级模仿,他是通过模拟逐渐求新求变,以出自家面貌,便是高级模拟。可求新归求新,不代表把前人的都打破啊,前人东西都挺好的为什么要打破,这是要当败家玩意嘛?而且李白法度森严,从容于法度之中,没规矩瞎写都是不存在的。

李白作品是一种什么风格

要讨论李白作品的风格,便不能用“一种”这样的字眼。

别的且不论,李白写下的作品一定非常多。

李白存世的诗歌作品约一千多首,按照李阳冰《草堂集序》的说法,李白临死前将诗稿托付给李阳冰编辑保存,由于安史之乱,所存作品已经不多,“十丧其九”,这么一算,李白估计写了近万篇诗赋了?

听着夸张,但考虑到陆游写了九千多首、顾毓琇写过七千多首,似乎高产万篇也不是不可能。就算打个折,五千,那也不少了。

这么多首,怎么可能一种风格?只有一种风格,他本人也会写腻的。

何况李白是个大才人,有才的人活了好几十年,就从来不会想到要突破自己、挑战自己了?

因此,讨论李白的诗歌风格,首先应该考虑到他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阶段,学识、经历都有变化,这些变化也会投射在创作的风格里。

比如前文提到很多,他早年好《文选》,又在前代个别诗人的诗上用力模仿过,之后又变出自家面目。而这些诗人各自的风格也不全一样啊。

除此之外,李白的作品也不只有一体,他擅长写五言或杂言的古体、乐府、五七言的绝句等,七言律诗也写过,但并不多。而诗歌的风格本身就会受到体裁的影响,那么讨论他诗歌的风格,也要根据体裁的不同来分别看待。

而除了体裁,具体写了什么内容什么题材,也是要考虑的因素。

描绘自然山水时,也许可以清新俊逸;与友人游乐宴饮,开心啊,写得豪放飘逸、酣恣淋漓一点没关系;又或者今天又怀才不遇了,可李白这人慷慨自负不服输啊,写得豪壮狂放一点也没毛病。

但是,要是对唐明皇昏庸无道感到不满意,写个诗歌讽刺你,这还怎么豪迈、怎么狂放啊?这种事怎么能直说啊,自然是要寄兴深微、写得委婉曲折啊!

因此,朱熹也曾就李白的诗风专门“辟谣”,他说过一句很到位的话:“李白诗不专是豪放,如首篇‘大雅久不作’,多少和缓。”

综上所述,豪放也好,飘逸也好,都是古人对李白诗风的刻板印象,这样刻板地给李白众多的诗篇贴少数几个标签是不应该的。

同理,近代的学者援引西方理论去理解分析李白诗歌的风格,引入“浪漫”的概念,多提供一个理解角度,本来是好事,没毛病。但也要吸取古人的教训,切勿简单粗暴地贴上刻板的标签,妨害广大学习者去真正理解李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