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欧青平今日在谈及脱贫攻坚时表示,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最大的短板,也是最薄弱的区域,深度贫困地区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很深,脱贫难度大,是最不托底的地方。
2023年6月26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欧青平等围绕“聚焦深度 攻坚克难”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欧青平介绍,2017年6月中央部署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确立334个深度贫困县,2018年实现减贫480万人,占全国减贫总数的38%。334个县的贫困发生率比2017年下降了4.9个百分点,比全国下降的速度快了3.2个百分点。
近年来,各部门陆续出台了40多个配套性文件。2018年到2023年,中央财政对深度贫困地区投入的资金达到2140亿元,其中用于“三区三州”的将近一半,达1050亿元。同时,大力动员社会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由全国工商联推动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现在已经有7.64万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4.8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有1000多万贫困人口受益。
会上,欧青平指出,深度贫困地区之所以难度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深度贫困地区集三区为一体。一个是革命老区,一个是民族地区,还有一个是边疆地区。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中,革命老区县有55个,少数民族县有113个,在深度贫困县中还有一部分是边境县。这些地方,脱贫攻坚的难度很大。
第二,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比较滞后。相对来说,深度贫困地区都是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地广人稀,资源贫乏。深度贫困地区西南缺土,西北缺水,青藏高原缺积温。在藏区高原等地,很多项目工程每年的平均施工期不到半年,给脱贫攻坚带来很大的难度。
第三,深度贫困地区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比较低。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直过区,这些地方社会发育程度比较低,相对来说,当地老百姓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比较低,更不要说有脱贫致富内生的动力了。很多地方的老百姓虽然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但是对生活的满意度还不低,因为长期处于封闭的社会形态下,与外界接触比较少。
第四,深度贫困地区往往是生态脆弱的地区。这些地方自然灾害频发,带来了生态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
最后,深度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欧青平还表示,下一步,我国将把推进消费扶贫作为壮大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针对任务完不成的风险,扶贫小额信贷还款的风险,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后,不能长期可持续脱贫的风险等,国务院扶贫办都将采取措施、加强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