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烧饼又上央视了!
昨晚18:30
央视农村农业频道(CCTV-17)
《谁知盘中餐》节目中播出报道
《烧饼里的秘密》
在中国,面食文化渊源流长,烧饼,中国人面食中的一种,一个小小的烧饼,在我国南北方就能做出很多种。
烧饼有圆形,方形,也有长方形,许多烧饼还包有馅料,经过烤制,烧饼外表呈金黄色,外焦里嫩。
↓↓↓点击观看视频↓↓↓
JINYUN
烧饼通常是现吃现做,如今网上也有销售,网上发现,有一种烧饼卖的特别火,一个就能卖10元以上,这种烧饼外表金黄,里面还有肉丁,以及一些黑色的小碎块。仔细查看发现,这种带有肉丁和黑色小碎块的烧饼,来自浙江省缙云县,为什么缙云烧饼售价不菲?难道是它的味道和烤制材料有什么独特之处?按照网上地址,我们前往缙云县开启溯源之旅。
缙云县位于浙江省中南部,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来到缙云,马上就会被它清新自然的景色所吸引,在县城甚至乡镇的街头巷尾,几乎每走几步就能发现一家烧饼店,虽然只是小吃,没想到在这里烧饼竟然这么火。
当地人告诉我们,外地游客来到缙云,如果不吃烧饼,就算是白来一回。
在缙云一家烧饼店,记者发现,刚出炉的烧饼不仅卖的好,顾客甚至还打包外带,小小烧饼为什么这么火?
“这个炉子是我们东山(村)那边特制的。烤出来的烧饼特别香。”烤饼师傅说。
还真是头回听说,烧饼好吃,靠的竟然是炉子。这个看起来像个大圆桶一样的炉子,里面到底藏着什么?为什么还要特制呢?按照烧饼师傅的指引,我们从县城出发驱车30多公里来到烧饼炉产地壶镇镇东山村。
村民带着我们来到东山村外一片荒草地,眼前是一个石头砌成的洞口,里面黑乎乎的。在这个洞里,竟然藏着一座土窑,村主任赵力告诉我们,虽然这个窑址已经荒废,但仍然保存完好,除此之外,它还是一座建在600多年古窑址上的缸窑。
东山村烧窑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村里做炉芯的工匠还有十多人。正是这种传统制陶工艺传承,才有了今天的东山炉芯。而烤炉中最主要的就是炉芯,东山炉芯就是专为缙云烧饼烤炉而特制的。
今年63岁的烧陶人涂忠亮,做陶器已经30多年,在这间不大的制陶车间里,到处摆放的是他的陶制品。
手工制作是东山炉芯不同于他人的地方,炉芯就是用黄泥,一点一点地倒退着捏上去。拉胚成形后,再用木锤从下往上一圈一圈不停捶打。记者发现,在涂忠亮手里,黄泥似乎有了生命,既温顺又服帖。泥胚厚薄均匀,完全靠涂忠亮的手感,经验和耐心。
选泥,揣泥,捏泥,拉胚,捶打,日复一日。
外行人听起来枯燥乏味敲击声,在涂忠亮耳中却是不一样的,通过锤打声音,涂忠亮就能判断泥胚是否结实均匀,而泥胚均匀就决定着烤制烧饼的好坏。
涂忠亮说,一般这个罐子起码要锤1000来锤。要打1000锤。大的要敲几千锤。
东山村不仅有细腻粘性的黄泥,最主要的是手工上千次锤打,炉芯才质地结实坚硬,受热均匀。
不过,有了好炉芯还不够,要烤出焦香酥脆的烧饼,还需要一样特别的东西,这又是什么呢?
浙江省缙云县烧饼大师赵一均,做了34年的烧饼,经他之手烤制的烧饼,足足能拉一火车。
贴饼胚,它尤其考验烤饼师傅的功力。不仅下手要快,贴饼位置也要选的准,把饼胚稳稳地贴在炉壁上,力度还要恰到好处,赵一均贴饼胚一气呵成。
怎么就烤出了金黄酥脆的烧饼呢?记者发现,每次烤饼前,赵一均都会把手伸进炉内,他这是干什么呢?
赵一均说,这个是我们烤饼之前试炉温。
别看这几度的误差,一炉烧饼就可能烤糊,稍有马虎,前功尽弃。要烤出好烧饼,每一个环节,其实都蕴含烤饼师傅的技艺和经验。
通过炉壁上面粉颜色的瞬间变化,赵一均就能估计炉壁温度,这种测温法是他多年来烤饼总结的经验。要烤出好烧饼,每一个环节,其实都蕴含烤饼师傅的技艺和经验。
我们国家的烧饼很多,许多是没有馅料的,而缙云烧饼里面却大有乾坤,同样都是用面做的烧饼,有的软软的,缙云烧饼却很酥脆,它的这些味道又是从何而来的?除了肉丁之外,烧饼里细小的黑色物又是什么?
缙云烧饼又酥又脆,有浓浓的麦香味,按照烧饼师傅的指引,我们驱车来到舒洪镇昆洪村,一路上满眼的绿色,风景如画一般优美,如果不是司机提醒,让人以为到了旅游风景区。
眼前山谷之中,一片开阔地上,金黄色的麦子已经成熟,到了收获的时间,不过,记者发现,这里的麦子却和别的地方有点不太一样?
看上去麦穗很饱满,但却没有麦芒,和我们常见有麦芒的麦子差别巨大,难道这里的麦子出了问题?
村民告诉我们,这是当地培育的一个小麦品种,尽管没有麦芒,但麦粒饱满,磨出来的面粉麦香味更浓。
浙江省缙云县舒洪镇昆洪村村民说,这种小麦的特点就是淀粉比别的麦都要多,含量高,吃起来就是光滑,香。
缙云烧饼吃起来酥脆,除了它面粉爽滑,独有的麦香味,但是烧饼里那种又小又碎,闻起来有一种酱香味的独特黑色馅料,我们在这里并没有找到,据说这正是缙云烧饼的灵魂。为什么黑色馅料会有酱香味?它究竟从何而来?
从缙云县城出发,我们又驱车来到东方镇一个蔬菜种植基地,眼前的大棚里,摆放的是一排排白色的塑料桶,上面堆满了装满水的塑料袋,掀开白色塑料布一角发现,里面堆放的是已经发黄的菜,显然和我们要找的烧饼馅料中的黑色物相差太远。
大棚室外的空地上正烧着两口大锅,工作人员正在把滚烫的水浇在发黄的菜上,浙江省缙云县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康说:“开水浇的是芥菜。”
它就是我们要找的黑色物,不过,这芥菜怎么看也不像烧饼中的黑色物,为什么它还要用开水烫?这就是缙云菜干的一个回卤工艺。桶里的芥菜被烫过之后,颜色比先前更深,然后再进行腌制,将成品腌制达到金黄色。
腌制后芥菜马上晾晒,回卤时再用开水烫,颜色就从金黄发生了黑变,接下来,再挂起来继续晾晒。
刘康说,经过回卤的芥菜,颜色不仅变深,经过一夜发酵,这才开始有了酱香的味道,不过,它还要经过晾晒,变成红褐色,再送到加工厂。
被送进加工厂的红褐色菜干,经过清洗,切碎,分选,最后进了眼前这个冒着热气的蒸箱,经此一蒸,蒸箱里的芥菜和烧饼里黑色物颜色已经非常接近。
从晒场晾晒,到开水烫回卤发酵,再到高温蒸汽蒸,芥菜分别经历了三次蒸和晾晒,颜色从当初腌制时的淡黄色变成了黑色,最后被送进了一个机器里进行色选,色选过后的成品才是真正我们要找的菜干。
如今,在缙云当地,低盐腌制和发酵的菜干品种已多达二十多个,可以满足包括烧饼在内多种食品馅料的不同需求。
从北京到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我们行程1000多公里,进深山下麦地,找东山炉芯,探寻菜干变黑的秘密。几千次的锤打,做成一个好炉芯,280摄氏度高温下,轻松贴饼胚。三蒸三晒,变黑的菜干飘出了浓浓酱香味,传承和技艺的背后,是劳动者日积月累的辛苦付出,最终成就了我们生活中的美味烧饼。
原标题:《昨晚,央视重磅揭开《缙云烧饼里的秘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