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51单片机快速入门指南3.3:USART 串口通信<51单片机串口发送和接收数据>

目录 快速使用硬知识串行口相关寄存器串行口控制寄存器SCON和PCON串行口数据缓冲寄存器SBUF从机地址控制寄存器SADEN和SADDR与串行口中断相关的寄存器IE和IPH、IP 串行口工作模式串行口工作模式0:同步移位寄存器串行口工作模式1:8位UART,波特率可变串行口工作模式2:9位UART,波特率固定串行口工作模式3:9位UART,波特率可变 串行通信中波特率的设置 示例程序USART.cUSART.h定时器2作为波特率发生器实验main.c实验现象 定时器1作为波特率发生器仿真实验main.c实验现象 串行口工作模式0发送实验main.c实验现象

普中51-单核-A2 STC89C52 Keil uVision V5.29.0.0 PK51 Prof.Developers Kit Version:9.60.0.0

快速使用

可通过STC-ISP的波特率计算器直接生成初始化函数 6T模式下需将系统频率翻倍 1T的单片机不需要将系统频率翻倍,定时器时钟应为1T 范例程序中有写的很好的例程

硬知识

       摘自《STC89C52系列单片机器件手册》

       中断知识见【51单片机快速入门指南】3:中断系统

       STC89C52系列单片机内部集成有一个功能很强的全双工串行通信口,与传统8051单片机 的串口完全兼容。设有 2 个互相独立的接收、发送缓冲器,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发送缓 冲器只能写入而不能读出,接收缓冲器只能读出而不能写入,因而两个缓冲器可以共用一个 地址码( 99H )。两个缓冲器统称串行通信特殊功能寄存器 SBUF 。        串行通信设有4种工作方式,其中两种方式的波特率是可变的,另两种是固定的,以供不同应用场合选用。波特率由内部定时器/计数器产生,用软件设置不同的波特率和选择不同的工作方式。主机可通过查询或中断方式对接收/发送进行程序处理,使用十分灵活。        STC89C52系列单片机串行口对应的硬件部分对应的管脚是P3.0/RxD和P3.1/TxD。        STC89C52系列单片机的串行通信口,除用于数据通信外,还可方便地构成一个或多个并行I/O口,或作串 — 并转换,或用于扩展串行外设等。

串行口相关寄存器

串行口控制寄存器SCON和PCON

       STC89C52系列单片机的串行口设有两个控制寄存器:串行控制寄存器SCON和波特率选 择特殊功能寄存器PCON。        串行控制寄存器SCON用于选择串行通信的工作方式和某些控制功能。其格式如下: SCON : 串行控制寄存器 (可位寻址)        SM0/FE:当PCON寄存器中的SMOD0/PCON.6位为1时,该位用于帧错误检测。当检测到一个无效停止位时,通过UART接收器设置该位。它必须由软件清零。        当PCON寄存器中的SMOD0/PCON.6位为0时,该位和SM1一起指定串行通信的工作方式,如下表所示。        其中SM0、SM1按下列组合确定串行口的工作方式:        SM2:允许方式2或方式3多机通信控制位。在方式2或方式3时,如SM2位为1,REN位为1,则从机处于只有接收到RB8位为1(地址帧)时才激活中断请求标志位RI为1,并向主机请求中断处理。被确认为寻址的丛机则复位SM2位为0,从而才接收RB8为0的数据帧。        在方式1时,如果SM2位为1,则只有在接收到有效的停止位时才置位中断请求标志位RI为1;在方式0时,SM2 应为0。        REN:允许/禁止串行接收控制位。由软件置位REN,即REN=1为允许串行接收状态,可启动串行接收器RxD,开始接收信息。软件复位REN,即REN=0,则禁止接收。        TB8: 在方式2或方式3,它为要发送的第9位数据,按需要由软件置位或清0。例如,可用作数据的校验位或多机通信中表示地址帧/数据帧的标志位。        RB8: 在方式2或方式3,是接收到的第9位数据。在方式1,若SM2=0,则RB8是接收到的停止位。方式0不用RB8。        TI: 发送中断请求标志位。在方式0,当串行发送数据第8位结束时,由内部硬件自动置位,即TI=1,向主机请求中断,响应中断后必须用软件复位,即TI=0。在其他方式中,则在停止位开始发送时由内部硬件置位,必须用软件复位。        RI: 接收中断请求标志位。在方式0,当串行接收到第8位结束时由内部硬件自动置位RI=1, 向主机请求中断,响应中断后必须用软件复位,即RI=0。在其他方式中,串行接收到停止位的中间时刻由内部硬件置位,即RI=1(例外情况见SM2说明),必须由软件复位,即RI=0。

       SCON的所有位可通过整机复位信号复位为全“0”。SCON的字节地址尾98H,可位寻址,各位地址为98H~~9FH,可用软件实现位设置。当用指令改变SCON的有关内容时,其改变的状态将在下一条指令的第一个机器周期的S1P1状态发生作用。如果一次串行发送已经开始,则输出TB8将是原先的值,不是新改变的值。        串行通信的中断请求:当一帧发送完成,内部硬件自动置位TI,即TI=1,请求中断处理;当接收完一帧信息时,内部硬件自动置位RI,即RI=1,请求中断处理。由于TI和RI以“或逻辑”关系向主机请求中断,所以主机响应中断时事先并不知道是TI还是RI请求的中断,必须在中断服务程序中查询TI和RI进行判别,然后分别处理。因此,两个中断请求标志位均不能由硬件自动置位,必须通过软件清0,否则将出现一次请求多次响应的错误。

       电源控制寄存器PCON中的SMOD/PCON.7用于设置方式1、方式2、方式3的波特率是否加倍。电源控制寄存器PCON格式如下:        PCON : 电源控制寄存器 (不可位寻址)        SMOD:波特率选择位。当用软件置位SMOD,即SMOD=1,则使串行通信方式1、2、3的波特率加倍;SMOD=0,则各工作方式的波特率不加倍。复位时SMOD=0。        SMOD0:帧错误检测有效控制位。当SMOD0=1,SCON寄存器中的SM0/FE位用于FE(帧错误检测)功能;当SMOD0=0,SCON寄存器中的SM0/FE位用于SM0功能,和SM1一起指定串行口的工作方式。复位时SMOD0=0。

串行口数据缓冲寄存器SBUF

       STC89C52系列单片机的串行口缓冲寄存器(SBUF)的地址是99H,实际是2个缓冲器,写SBUF的操作完成待发送数据的加载,读SBUF的操作可获得已接收到的数据。两个操作分别对应两个不同的寄存器,1个是只写寄存器,1个是只读寄存器。        串行通道内设有数据寄存器。在所有的串行通信方式中,在写入SBUF信号的控制下,把数据装入相同的9位移位寄存器,前面8位为数据字节,其最低位为移位寄存器的输出位。根据不同的工作方式会自动将“1”或TB8的值装入移位寄存器的第9位,并进行发送。        串行通道的接收寄存器是一个输入移位寄存器。在方式0时它的字长为8位,其他方式时为 9位。当一帧接收完毕,移位寄存器中的数据字节装入串行数据缓冲器SBUF中,其第9位则装入SCON寄存器中的RB8位。如果由于SM2使得已接收到的数据无效时,RB8和SBUF中内容不变。        由于接收通道内设有输入移位寄存器和SBUF缓冲器,从而能使一帧接收完将数据由移位寄存器装入SBUF后,可立即开始接收下一帧信息,主机应在该帧接收结束前从SBUF缓冲器中 将数据取走,否则前一帧数据将丢失。SBUF以并行方式送往内部数据总线。

从机地址控制寄存器SADEN和SADDR

       为了方便多机通信,STC89C52系列单片机设置了从机地址控制寄存器SADEN和SADDR。其中SADEN是从机地址掩模寄存器(地址为B9H,复位值为00H),SADDR是从机地址寄存器(地址为A9H,复位值为00H)。

与串行口中断相关的寄存器IE和IPH、IP

       串行口中断允许位ES位于中断允许寄存器IE中,中断允许寄存器的格式如下:        IE : 中断允许寄存器 (可位寻址)        EA : CPU的总中断允许控制位,EA=1,CPU开放中断,EA=0,CPU屏蔽所有的中断申请。EA的作用是使中断允许形成多级控制。即各中断源首先受EA控制;其次还受各中断源自己的中断允许控制位控制。        ES : 串行口中断允许位,ES=1,允许串行口中断,ES=0,禁止串行口中断。

       串行口中断优先级控制位PS/PSH位于中断优先级控制寄存器IP/IPH中,中断优先级控制寄 存器的格式如下:        IPH: 中断优先级控制寄存器高(不可位寻址)        IP : 中断优先级控制寄存器低 (可位寻址)        PSH, PS: 串口1中断优先级控制位。               当PSH=0且PS=0时,串口1中断为最低优先级中断(优先级0)               当PSH=0且PS=1时,串口1中断为较低优先级中断(优先级1)               当PSH=1且PS=0时,串口1中断为较高优先级中断(优先级2)               当PSH=1且PS=1时,串口1中断为最高优先级中断(优先级3)

串行口工作模式

       STC89C52系列单片机的串行通信有4种工作模式,可通过软件编程对SCON中的SM0、SM1的设置进行选择。其中模式1、模式2和模式3为异步通信,每个发送和接收的字符都带有1个启动位和1个停止位。在模式0中,串行口被作为1个简单的移位寄存器使用。

串行口工作模式0:同步移位寄存器

       在模式0状态,串行通信工作在同步移位寄存器模式,当当单片机工作在6T模式时,其波特率固定为SYSclk/6。当单片机工作在12T时,其波特率固定为SYSclk/12。串行口数据由RxD(RxD/P3.0)端输入,同步移位脉冲(SHIFTCLOCK)由TxD(TxD/P3.1)输出,发送、接收的是8位数据,低位在先。        模式0的发送过程:当主机执行将数据写入发送缓冲器SBUF指令时启动发送,串行口即将8位数据以SYSclk/12或SYSclk/6的波特率从RxD管脚输出(从低位到高位),发送完中断标志TI置"1",TxD管脚输出同步移位脉冲(SHIFTCLOCK)。波形如图8-1中“发送”所示。

       当写信号有效后,相隔一个时钟,发送控制端SEND有效(高电平),允许RxD发送数据,同时允许TxD输出同步移位脉冲。一帧(8位)数据发送完毕时,各控制端均恢复原状态,只有TI保持高电平,呈中断申请状态。在再次发送数据前,必须用软件将TI清0。        模式0接收过程:模式0接收时,复位接收中断请求标志RI,即RI=0,置位允许接收控制位REN=1时启动串行模式0接收过程。启动接收过程后,RxD为串行输入端,TxD为同步脉冲输出端。串行接收的波特率为SYSclk/12或SYSclk/6。其时序图如图8-1中“接收”所示。        当接收完成一帧数据(8位)后,控制信号复位,中断标志RI被置"1",呈中断申请状态。当再次接收时,必须通过软件将RI清0        工作于模式0时,必须清0多机通信控制位SM2,使不影响TB8位和RB8位。由于波特率固 定为SYSclk/12或SYSclk/6,无需定时器提供,直接由单片机的时钟作为同步移位脉冲。        串行口工作模式0的示意图如图8-1所示        由示意图中可见,由TX和RX控制单元分别产生中断请求信号并置位TI=1或RI =1,经“或门“ 送主机请求中断,所以主机响应中断后必须软件判别是TI还是RI请求中断,必须软件清0中断请求标志位TI或RI。

串行口工作模式1:8位UART,波特率可变

       当软件设置SCON的SM0、SM1为“01” 时,串行通信则以模式1工作。此模式为8位UART格式,一帧信息为10位: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低位在先)和1位停止位。波特率可变,即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TxD(TxD/P3.1)为发送信息,RxD(RxD/P3.0)为接收端接收信息,串行口为全双工接受/发送串行口。 图8-2为串行模式1的功能结构示意图及接收/发送时序图        模式1的发送过程:串行通信模式发送时,数据由串行发送端TxD输出。当主机执行一条写“SBUF“的指令就启动串行通信的发送,写“SBUF”信号还把“1” 装入发送移位寄存器的第9位,并通知TX控制单元开始发送。发送各位的定时是由16分频计数器同步。        移位寄存器将数据不断右移送TxD端口发送,在数据的左边不断移入“0”作补充。当数据的最高位移到移位寄存器的输出位置,紧跟其后的是第9位“1” ,在它的左边各位全为 “0” ,这个状态条件,使TX控制单元作最后一次移位输出,然后使允许发送信号“SEND”失效,完成一帧信息的发送,并置位中断请求位TI,即TI=1,向主机请求中断处理。        模式1的接收过程:当软件置位接收允许标志位REN,即REN=1时,接收器便以选定波特率的16分频的速率采样串行接收端口RxD,当检测到RxD端口从“1”→“0” 的负跳变时就启动接收器准备接收数据,并立即复位16分频计数器,将1FFH植装入移位寄存器。复位16分频计数器是使它与输入位时间同步。        16分频计数器的16个状态是将1波特率(每位接收时间)均为16等份,在每位时间的7、 8、9状态由检测器对RxD端口进行采样,所接收的值是这次采样直经 “三中取二” 的值,即3次采样至少2次相同的值,以此消除干扰影响,提高可靠性。在起始位,如果接收到的值不为 “0”(低电平),则起始位无效,复位接收电路,并重新检测"1" →"0" 的跳变。如果接收到的起始位有效,则将它输入移位寄存器,并接收本帧的其余信息。        接收的数据从接收移位寄存器的右边移入,已装入的1FFH向左边移出,当起始位"0"移到移位寄存器的最左边时,使RX控制器作最后一次移位,完成一帧的接收。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RI=0;SM2=0或接收到的停止位为1。

       则接收到的数据有效,实现装载入SBUF,停止位进入RB8,置位RI,即RI=1,向主机请求中断,若上述两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则接收到的数据作废并丢失,无论条件满足与否,接收器重又检测RxD端口上的"1" →"0"的跳变,继续下一帧的接收。接收有效,在响应中断后,必须由软件清0,即RI=0。通常情况下,串行通信工作于模式1时,SM2设置为"0"。        串行通信模式1的波特率是可变的,可变的波特由定时器/计数器1或独立波特率发生器产生。        串行通信模式1的波特率= 2 S M O D / 32 × 2^{SMOD}/32× 2SMOD/32×(定时器/计数器1溢出率)        当单片机工作在12T模式时,定时器1的溢出率 = SYSclk/12/( 256 - TH1);        当单片机工作在6T模式时, 定时器1的溢出率 = SYSclk /6/ ( 256 - TH1)

串行口工作模式2:9位UART,波特率固定

       当SM0、SM1两位为10时,串行口工作在模式2。串行口工作模式2为9位数据异步通信UART模式,其一帧的信息由11位组成: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低位在先),1位可编程位(第9位数据)和1位停止位。发送时可编程位(第9位数据)由SCON中的TB8提供,可软件设置为1或 0,或者可将PSW中的奇/偶校验位P值装入TB8(TB8既可作为多机通信中的地址数据标志位,        又可作为数据的奇偶校验位)。接收时第9位数据装入SCON的RB8。TxD为发送端口,RxD为接收端口,以全双工模式进行接收/发送。 模式2的波特率为:        串行通信模式2波特率= 2 S M O D / 64 × 2^{SMOD}/64× 2SMOD/64×(SYSclk系统工作时钟频率)        上述波特率可通过软件对PCON中的SMOD位进行设置,当SMOD=1时,选择1/32(SYSclk);当SMOD=0时,选择1/64(SYSclk) ,故而称SMOD为波特率加倍位。可见,模式2的波特率基本上是固定的。 图8-3为串行通信模式2的功能结构示意图及其接收/发送时序图。        由图8-3可知,模式2和模式1相比,除波特率发生源略有不同,发送时由TB8提供给移位寄存器第9数据位不同外,其余功能结构均基本相同,其接收/发送操作过程及时序也基本相同。        当接收器接收完一帧信息后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RI=0SM2=0或者SM2=1,并且接收到的第9数据位RB8=1。

       当上述两条件同时满足时,才将接收到的移位寄存器的数据装入SBUF和RB8中,并置位RI=1,向主机请求中断处理。如果上述条件有一个不满足,则刚接收到移位寄存器中的数据无效而丢失,也不置位RI。无论上述条件满足与否,接收器又重新开始检测RxD输入端口的跳变信息,接收下一帧的输入信息。        在模式2中,接收到的停止位与SBUF、RB8和RI无关。        通过软件对SCON中的SM2、TB8的设置以及通信协议的约定,为多机通信提供了方便。

串行口工作模式3:9位UART,波特率可变

       当SM0、SM1两位为11时,串行口工作在模式3。 串行通信模式3为9位数据异步通信UART模式,其一帧的信息由11位组成: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低位在先),1位可编程位(第9位数据)和1位停止位。发送时可编程位(第9位数据)由SCON中的TB8提供,可软件设置为1或0,或者可将PSW中的奇/偶校验位P值装入TB8(TB8既可作为多机通信中的地址数据标志位,又可作为数据的奇偶校验位)。接收时第9位数据装入SCON的RB8。TxD为发送端口,RxD为接收端口,以全双工模式进行接收/发送。        模式3的波特率为:        串行通信模式3波特率= 2 S M O D / 32 × 2^{SMOD}/32× 2SMOD/32×(定时器/计数器1的溢出率)        当单片机工作在12T模式时,定时器1的溢出率 = SYSclk/12/( 256 - TH1);        当单片机工作在6T模式时, 定时器1的溢出率 = SYSclk /6/ ( 256 - TH1)        可见,模式3和模式1一样,其波特率可通过软件对定时器/计数器1或独立波特率发生器的设置进行波特率的选择,是可变的。 图8-4为串行口工作模式3的功能结构示意图及其接收/发送时序图。        由图8-4可知,模式3和模式1相比,除发送时由TB8提供给移位寄存器第9数据位不同外,其余功能结构均基本相同,其接收发送操作过程及时序也基本相同。        当接收器接收完一帧信息后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RI=0SM2=0或者SM2=1,并且接收到的第9数据位RB8=1。

       当上述两条件同时满足时,才将接收到的移位寄存器的数据装入SBUF和RB8中,并置位RI=1,向主机请求中断处理。如果上述条件有一个不满足,则刚接收到移位寄存器中的数据无效而丢失,也不置位RI。无论上述条件满足与否,接收器又重新开始检测RxD输入端口的跳变信息,接收下一帧的输入信息。        在模式3中,接收到的停止位与SBUF、RB8和RI无关。        通过软件对SCON中的SM2、TB8的设置以及通信协议的约定,为多机通信提供了方便。

串行通信中波特率的设置

       STC89C52系列单片机串行通信的波特率随所选工作模式的不同而异,对于工作模式0和模式2,其波特率与系统时钟频率SYSclk和PCON中的波特率选择位SMOD有关,而模式1和模式3的波特率除与SYSclk和PCON位有关外,还与定时器/计数器1或BRT独立波特率发生器设置有关。通过对定时器/计数器1或BRT独立波特率发生器的设置,可选择不同的波特率,所以这种波特率是可变的。        串行通信模式0,其波特率与系统时钟频率SYSclk有关 。        当用户在烧录用户程序时在STC-ISP编程器中设置单片机为6T/双倍速时,其波特率 = SYSclk/12。        当用户在烧录用户程序时在STC-ISP编程器中设置单片机为12T/单倍速时,其波特率 = SYSclk/2。        一旦SYSclk选定且单片机在烧录用户程序时在STC-ISP编程器设置好,则串行通信工作模式0的波特率固定不变。        串行通信工作模式2,其波特率除与SYSclk有关外,还与SMOD位有关。 其基本表达式为:串行通信模式2波特率= 2 S M O D / 64 × 2^{SMOD}/64× 2SMOD/64×(SYSclk系统工作时钟频率)        当SMOD=1时,波特率=2/64(SYSclk)=1/32(SYSclk);        当SMOD=0时,波特率=1/64(SYSclk)。        当SYSclk选定后,通过软件设置PCON中的SMOD位,可选择两种波特率。所以,这种模式的波特率基本固定。        串行通信模式1和3,其波特率是可变的:        模式1、3波特率=2SMOD/32×(定时器/计数器1的溢出率或BRT独立波特率发生器的溢出率)        当单片机工作在12T模式时,定时器1的溢出率 = SYSclk/12/( 256 - TH1);        当单片机工作在6T模式时, 定时器1的溢出率 = SYSclk /6/ ( 256 - TH1)        通过对定时器/计数器1和BRT独立波特率发生器的设置,可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波特率。在实际应用中多半选用串行模式1或串行模式3。显然,为选择波特率,关键在于定时器/计数器1 和BRT独立波特率发生器的溢出率的计算。 为选择波特率,关键在于定时器/计数器1的溢出率。下面介绍如何计算定时器/计数器1的 溢出率。        定时器/计数器1的溢出率定义为:单位时间(秒)内定时器/计数器1回0溢出的次数,即定时器/计数器1的溢出率=定时器/计数器1的溢出次数/秒。        STC89C52系列单片机设有两个定时器/计数器,因定时器/计数器1具有4种工作方式,而常选用定时器/计数器1的工作方式2(8位自动重装)作为波特率的溢出率。设置定时器/计数器1工作于定时模式的工作方式2(8位自动重装),TL1的计数输入来自于SYSclk经12分频或不分频的脉冲。当单片机工作在12T模式,TL1的计数输入来自于SYSclk经12分频的脉冲;当单片机工作在6T模式,TL1的计数输入来自于SYSclk经6分频的脉冲。可见,定时器/计数器1的溢出率与SYSclk和自动重装值N有关,SYSclk越大,特别是N越大,溢出率也就越高。对于一般情况下,        当单片机工作在12T模式时时,定时器/计数器1溢出一次所需的时间为: 当单片机工作在6T模式时,定时器/计数器1溢出一次所需的时间为 于是得定时器/计数器每秒溢出的次数,即        当单片机工作在12T模式时,定时器/计数器1的溢出率=SYSclk/12×(28-N) (次/秒)        当单片机工作在6T模式时, 定时器/计数器1的溢出率=SYSclk×6×(28-N) (次/秒)        式中SYSclk为系统时钟频率,N为再装入时间常数。        下表给出各种常用波特率与定时器/计数器1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常用波特率与定时器/计数器1各参数关系(T1x12/AUXR.6=0)

示例程序

       stdint.h见【51单片机快速入门指南】1:基础知识和工程创建        由于STC单片机的定时器2才有波特率发生器,因此本示例中使用STC的头文件。

USART.c #include "USART.h"char RxBuffer[RxBuffer_Len] = {0};bit USART_Busy;void String_Analysis(){}void USART_Init(uint8_t USART_Mode, bit Rx_Flag, uint8_t Priority, uint32_t SYSclk, uint32_t Baud_Rate, bit Double_Baud_Flag, bit USART_Timer){uint16_t THLx;Priority &= 3;USART_Mode &= 3;PCON = 0;PCON |= (uint8_t)Double_Baud_Flag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