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牌营销战略中,“种草”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环节,品牌可以借助“种草”影响用户消费决策,推动用户的后续购买行为。那么,“种草”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在不同平台上,品牌又该如何搭建“种草”营销策略?不如来看看作者的总结。
随着信息媒介碎片化,以及内容平台商业化逐渐成熟,『种草』逐步成为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种草指给别人推荐来激发购买的行为。
背后的消费心理是:
广告信息太过冗杂,判断干扰因素太多,种草减少了自己做决定的成本。
很多人谈及种草,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应该去哪个阵地种呢?
实际上,阵地只是途径,没有上层策略和方法,不基于产品做故事提炼和价值包装,急吼吼扎进去抖音小红书一通乱种,效率是很低的。
因此,这篇文章先回到种草之前,从产品本身出发讲种草的底层逻辑,再说不同平台的种草关键点和具体方法,并总结种草体系的整体策略,最后,再拉高维度,从营销视角上,说一说种草和广告之间的关联。
话不多说,开始。
一、从产品出发,构建种草的底层策略种草的平台和玩法太多了,到底应该怎么入场呢?哪种方式最高效呢?
一方面,消费人群彼此间差异大,有效影响的方式很不同;另一方面,各个内容平台具有不同的规则和玩法,变化速度又快,让人应接不暇。
对此,我们回归到种草的原点,也就是【消费者做决策的心理】。
从消费心理出发,有两个核心因素会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是产品可选范围;第二是能力接受程度。前者是产品(服务)所在赛道的竞争格局,后者主要是价格。
对此,我们根据产品的绝对价格和竞争环境,做一个坐标,坐标里四个象限,分别代表不同产品和服务,想获得消费者的关键之处。
从四个象限看,不同的价格区间和市场竞争环境下,引导购买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红海+高价:需求客观存在,让消费者优中选优;红海+低价:需求客观存在,让消费者认定契合;蓝海+高价:需求需要培养,带给消费者解决痛点的新方法,或令人向往的美好生活;蓝海+低价:需求需要培养,撬动消费者尝鲜。因此,对应的种草策略也完全不同:
对【红海+高价】区间的产品,必须证明产品物有所值,让消费者觉得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智,以此获得信任。
这类产品种草入场容易,但成功不易:
因为处在成熟市场,在种草平台上,很容易用搜索或兴趣标签找到有需求的人群,但因为产品价格较高,购买者常会货比三家,不易轻下决定,因此,必须在各种对比中自证优势。
如何证明?一般有三条途径:
利用三方权威背书给自己打标签;品牌自身优势背书;做规则的制定者,主导对比的节奏。前面两个好理解,第三种,指的是【获得制定对比规则】的主导权,比如设定对比的维度、做对比维度的重要性排序,引导消费者来依次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突然发现有点三体宇宙观的感觉,用规则来当武器)
落在【红海+低价】的产品,这个象限的产品或服务,现在很难做,一方面因为低价,消费者购买参与度不高,不会花太多精力比较,大牌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粘性已经形成;另一方面,低客单价意味利润空间有限,没有足够费用支撑大规模种草(当然前期烧钱打规模也是一种策略,但越来越不被资本认可了)。
还有拼多多、抖店一堆白牌和你竞争,简直卷到没增长。
硬要说方法,从0到10,找细分差异化或价格空白带,再做高复购和精细运营,形成购买的【肌肉记忆】,再往上,就要拼广告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