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相声术语大全<剧本专业名词>

相声术语大全

从各大平台搜集的一些名词解释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和修改,有一些我在之前的文中写过,这里统一整理出来,有任何歧义或者谬误的,烦请在评论中指出。

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一种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单口相声——一个人说的相声,郭班主在评书中说过,单口相声和评书的区别就在于一个“评”字,评书演员需要跳出故事对人物和故事进行品评,单口相声演员则不需要;

对口相声——两个人说的相声,站桌子外面的演员叫逗哏,桌子里面的演员叫捧哏,对口相声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三类;

群口相声——两个人以上的人一起说的相声,一般为三人,角色为:逗哏、捧哏和腻缝(也叫泥缝,泥发四声),泥缝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来往于两个演员之间,起着连接作用,比如经典节目【扒马褂】中间那个传话的人。一个题外话,一般师父要捧谁,就会让谁穿马褂,自己和谦儿大爷看情况谁来做那个马褂的主人谁来传话,德云社内部经典的有比如张鹤伦、师父、谦儿大爷的,刘鹤春、师父、谦儿大爷的【扒马褂】。

相声的四门功课——说学逗唱。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唱单指太平歌词。而唱歌、唱戏、唱大鼓等被归到学唱,即“学”里,学唱也叫柳活儿。

太平歌词——相声本门唱,形成于清初,由北京小曲儿演变而来。一般音调形式为一个上句一个下句来回倒腾。在旧时多作为相声开场前的小曲儿。玉子是演唱太平歌词的专门乐器,为两块竹板,比较讲究的也有用其他材质的木头,如檀木等。

“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

“吊坎儿”——又叫春典,过去吃江湖饭的人沟通用的黑话。

“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皮儿薄”——老舍嘱咐我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出自《梁实秋 :我和老舍说相声》)

“捋叶子”——指偷学别人的技艺。意为将别人长得枝繁叶茂的树叶毫不客气地一把捋到自己的口袋里,占为己有。相声界将不予原创者打招呼,或者当面请教,暗地里将别人的创作成果占为己有,并且非常不负责任地表演的行为称为“捋叶子”(应该是从京剧圈子化用过来的,如果我理解错了请在评论指正)。

“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又称:“明地儿”。

“画锅”——旧时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声演员,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划圈、写字,以吸引观众,称为“画锅”。意为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一个题外话,2018年《相声有新人》里来过一个天津的小伙子,在师父那边当场表演过,还演了古彩戏法,挺开眼界的。

“打空”和“打相”——相就是相家,意思是懂行的人;空就是不懂行的人,打相是受到懂行的人的欢迎,打空是受到不懂行的人的欢迎,打相又打空的意思就是(某个节目)既能够得到行家的赞赏,又能够受到那些看热闹的外行的欢迎。

“门长”——相声界里每一辈的大师兄叫“门长”,比如杜鹤来是“鹤”字科的门长,张九龄是“九”字科的门长。

“档”——有一些名气的相声演员组合搭档,用相声界的行话说,叫做几个“档”,如张寿臣一档,常宝堃一档,戴少甫就一档,侯宝林一档,马三立也算是一档。(出自艺海漂萍录-作者马三立)

“挑笼子”——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相声双簧”——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双簧附属于相声,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曲艺双簧”——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有马志明(少马爷)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题外话,这些节目我都没看过,惭愧惭愧……)

“攒底”——最后的一场或一个节目,演出的最后一个阶段或最后一个节目‘的演出,由于旧时演出到了最后几个节目时观众便陆续离场,所以此时出演的演员(包括“末二”压轴演员、“攒底“大轴演员)一般都是具有较高名望的演员,演出一些比较精彩的节目,使其能够吸引观众,达到叫座的水平。

“跨刀”——二牌演员。戏曲行话,是指京剧戏班中的次主角, 含有随从协助主角之意。德云社的商演有时会说那些帮忙开场的演员是帮谁跨刀,比如孟哥第一次参加专场就是帮三哥孔云龙的“云起龙骧”专场跨刀

“活”——段子

一块"活"——一个段子

"使活儿的"——逗哏

"量活儿的"——捧哏

“一头沉”——两个演员的对话,大多以“聊天儿”的方式进行。“逗哏”是主要叙述人,把他自己本身经历过的,或是熟悉的事物,说给“捧哏”的听,实际上是两个人共同配合表演给观众听。这个叙述人在叙述故事时,也像表演单口相声的演员一样,叙述和模拟表演,进进出出交替进行着。人们称它是“说法中的现身”。在“一头沉”里,“逗哏”的表演是继承单口相声的表演发展而成的,也是有共同特点的。“一头沉”和单口相声所不同的是,除了两个演员 表演外,单口相声是通过叙述人把故事讲给观众,而“一头沉”里“逗哏”的是把故事或问题说给“捧哏”的听,其实,也是给观众听。所以“捧哏”演员成了帮助“逗哏”演员讲述故事的评论者。

“贯口”——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又名【三节会】题外话,强烈推荐刘鹤春师哥和师父搭档的这段)等。

“子母哏”——指相声表演时,逗捧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代表节目有【蛤蟆鼓】。

“柳活儿”——分歌柳儿和戏柳儿,以学唱京剧、地方戏、大鼓等其他曲艺形式,统称为“戏柳儿”;歌柳儿:指学唱歌曲,包括美声、民族、流行等,简单说就是学唱。

还有一种形式叫“开门柳儿”,也叫“点买卖”,就是相声场子开场第一回的唱儿,一般说来都是几个人一块儿唱(也有单人唱的,但不如众人唱的气势大)。相声开场时,由一个捧哏的先念书词儿,再由几个逗哏的唱“开门柳儿”。比如【发四喜儿】就是比较典型的“开门柳”。每年封箱德云华服走秀结束后师父会带着大家来一段小唱,这个就是“开门柳儿”。

“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垫活”——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入活”——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硬入活”——说相声,一上场,开口就点题,称之为“硬入活”。

“荤口”——陈旧庸俗的语言。

“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扑盲子”——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当然这个也是演员设计的。

“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正唱”和“歪唱”——相声中柳活(学唱)的两种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

“倒口”——运用方言表演相声的方式。即仿学某些特定人物的家乡方言,以突出籍贯、社会地位、精神气质,既能反映丰富多彩的风情世态,又增强了说唱的语言魅力。旧时多学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方言,新时代后,又加入了英语等外国语言。比如【绕口令】【羊上树】【拉洋片】。

“怯口活”——一种相声创作思路,一种结构方式,即以第一人称学乡下人露怯为思路的相声。(关于“倒口”和“怯口活”的区别,知乎上有讨论)

“打哏”——为旧相声中的特有名词,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头,以博得观众一笑,比如【武坠子】【口吐莲花】。

“铺网”—— 即后来发展的“垫话”。

“唱哏”——即”柳活”。

“脏哏”——即“荤口”。旧相声中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刨着使”——意思是预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观众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着矛盾的发展和冲突,在叙述中反复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鲜明,而达到进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抠溜”——即数来宝。

“酥年儿”——相声说的乏味,把听众说走了。

“念年儿”——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火年儿”——指听众很多。

“包袱"——笑料

“砸挂”——相声大部分都是在讲故事,而有故事就得有个主人公,这个主人公不能是观众,也不能是某个大家不熟悉的人,为了让观众迅速进入情景,一般这个人物都是捧哏或是某个非常有名的名人,用讲这个人的笑话来达到抖包袱的目的。比如德云社最喜欢拿谦儿大爷三大爱好和师父的身高来砸挂。

“现挂”——与“抓哏”同,即相声演出时,演员往往现场抓取可笑的插话题材,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并能很好地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现挂是非常考验相声演员功底的,因为相声表演与观众面对面,观众席很多时候会发生一些突发状况,这就需要演员能够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功底,将突发事件转化为笑料一带而过,用以稳定观众,一般演出经验丰富的演员现挂能力都很好,这也是舞台经验的积累。当今相声界现挂第一人当属“相声皇后”于谦,在知乎和B站都有皇后的各种现挂合集,同学们课后都去复习一下,这是重要知识点。

“下挂”——重新整理

“皮厚”——不容易懂

“皮薄”——容易懂

“码前”——快一点

“码后”——慢一点

“格念”——别说了

“杵头”——钱

“抛杵”——给钱

“杵门子”——要钱,一个题外话,过去管摆江湖残局的人叫“木花子”,因为要饭的叫“花子”,拿着象棋要饭的就是木花子了。江湖人要钱的规矩,一般的艺人卖艺结束要赏钱的时候,即使手头有装钱的笸箩,他们收赏钱的时候也绝对不会手心朝上地拿笸箩。因为手心朝上的是要饭的,而卖艺人挣的是辛苦钱,所以卖艺人收钱必须手心朝下,用手指头勾着笸箩,表示“我是卖艺赚钱,不是要饭的”。但“木花子”是要饭的行当,规矩不同,他们收钱时,可以手心朝上接钱。(出自《老梁看象》)

“对托”——正合适

“黄调”——不搭调

“念嘬”——不好

“使相”——面部表情

“夯头”——嗓子

“圆粘”——招徕观众

“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泥啦”——效果不好

“出蛊”——发生问题

“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攒儿亮”——心里明白

“对儿春”——对口相声

“单春”——单口相声

“海”——大,多

“蹶”——小,少

“硬买卖”——挣钱多

“册子”——台词本子

“醒攒儿”——觉悟了

“稀溜纲”——逗趣的话

“疃春”——相声

“咧瓢”——笑啦

“瘟”——平淡,效果不好

“起堂”——观众走了

“盘儿尖”——面孔漂亮

“撇苏儿”——哭

“瓤”——饿

“念啃”——没吃饭

顺便带一下相声大概的发源,可以用以下几个人来概括:

“相声第一人”张三禄,道光、咸丰年间人

“相声祖师爷”朱绍文,艺名“穷不怕”,主要活动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朱绍文师从张三禄,并将相声的表演形式发展为对口相声,后人根据朱绍文的两人表演的“对口相声”将张三禄的表演定义为单口相声。

相声八德:指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活跃于京津一带著名的八位相声大师(均为第四代传人,德字辈)。

指的是以下八人:

马德禄,师从春长龙;

周德山,人送艺名周蛤蟆,师从范有缘;

裕德隆,艺名瞪眼玉子,师从富有根;

焦德海,师从徐有禄;

刘德智,师从徐有禄;

李德钖,艺名万人迷,师从恩绪;

李德祥,他的师父也是恩绪;

张德泉,艺名张麻子,师承恩绪。

郭老板在《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里大概说了一些,对于相声的发展和中间经历的几次波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观看央视出品的《发现中国-相声大师》纪录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