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王维家住孟津河<刘维住哪里>

王维家住孟津河

《四库全书荟要王右丞集·年谱》中记载,王维家族的始祖是东汉住在京城洛阳的淮陵侯王霸,洛阳当然也可以称作王维的祖籍。

唐代佚名著《大唐传载》一书中,称王维为“王河南”,书中说:“王河南维,或有人报云:‘公除右辖。’王曰:‘吾居此官,虑被人呼为‘不解做诗王右丞’”。这个故事意思是说,王维当时自称“王河南维”,王维被提拔担任右拾遗、监察御史时说,我在这个地方做官,恐怕别人说:“这不是那个会做诗的王右丞吧?”这段记载说明:“王河南”,是王维认可的称谓,而唐代和唐代以前的“河南”,就是洛阳。

清代乾隆时编撰的《四库全书荟要·王右丞诗集》中,还载有王维《送别》诗一首,诗题下注有王维作《齐川送祖三》诗中说:“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周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从“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这二句诗来看,王维就是洛阳人。

《王右丞诗集》中有王维《过李揖宅》一诗,这首诗说:“闲门秋草色,终日无车马。客来深巷中,犬吠寒林下。散发时未簪,道书行尚把。与我同心人,乐道安贫者。一罢宜城酌,还归洛阳社”。“洛阳社”是诗社,诗中写的就是王维在洛阳居住时会友作诗的事。

《王右丞诗集》中王维《送孙二》诗:“郊处谁相送?夫君道术亲。书生邹鲁客,才子洛阳人。祖席依寒草,行军起暮尘。山川何寂寞,长望泪沾巾”。诗中说,来送别孙二的人中就有洛阳才子。有可能此处的洛阳才子是王维自称,果真如此,王维就是洛阳人了。

02 王维的真实履历

据张清华著《王维年谱》(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王维生于公元770年,其祖籍是山西祁县人,后徙家蒲州,即山西永济县,王氏家族自称“河东王氏”。

王维的父亲王处廉,官职做到汾州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协主席。王维的母亲出身名门望族,时称“博陵崔氏”。王维的母亲终生笃信佛教,拜大照禅师为师,追随大照禅师三十多年。当时,大照禅师在长安某寺院任主持方丈。大照禅师圆寂后,碑文是唐朝礼部员外郎卢僎撰写,伊阙县尉、集贤院待制兼校理史惟则书写。大照禅师碑是历代书法家临摹的著名碑帖,此是后话。

大照禅师碑帖临摹本局部

王维十二岁丧父,十五岁㳺长安,十六岁平生第一次游洛阳,作《洛阳女儿行》诗;十七岁㳺终南山,留连洛阳山水;十八岁在洛阳居住,十九岁赴长安应试,得举人第一。可见,王维从十六岁至十九岁期间大部分时间住在洛阳。

王维二十二岁考中进士,任太乐丞一职,官阶为从八品。但好景不长,由于王维违制使乐人在皇宫外舞黄狮子,当年秋天贬官济州(今济南)司仓参军。这时,大照禅师调任洛阳某寺院任主持方丈,王维的母亲随即带领全家人先迁至洛阳。王维临去山东任职前,先从长安至洛阳,与全家人在洛阳团聚后,过荥阳,经滑州(今滑县)到山东赴任,时在公元720年。

王维在济南共四年半时间,遍㳺山东寺观。当时的济州刺史是裴耀卿,王维即裴耀卿手下的属官,这段经历对王维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后来的裴耀卿是洛阳至长安黄河漕运的策划者和开辟者,官职做到副宰相。

王维在二十八岁至二十九岁㳺淇县苏门山。开元十六年,王维三十岁,徙家蓝田。两年后,三十二岁的王维丧妻,朝廷派王维到襄阳巡察(时称南选)。两年后,三十四岁的王维居住地不断变换,先后居长安和洛阳。三十五岁这年的秋天,王维又来到洛阳,隐居嵩山,作《归嵩山作》诗;前后在洛阳居住了一年多,直到三十七岁这年的十月,才随唐玄宗回到长安。

三十八岁这年,王维在京城长安任右拾遗,监察御史;三十九岁因公至凉州,当年回长安,仍在长安任监察御史;四十一岁升任殿中侍御史;四十三岁任左补阙,职阶为从七品上,直到四十五岁。四十八岁时,王维升任库部郎中,从五品;五十一岁丧母,先后在洛阳和长安服母丧三年,服满后任吏部郎中,改文部郎中。

王维五十六岁时任给事中,当年安史之乱爆发;五十七岁被安禄山的叛军俘获,被拘禁在长安普施寺;第二年,王维被叛军押解到洛阳,拘禁在宣阳里杨国忠旧宅。不久后,官军收复洛阳,王维被朝廷囚禁在长安大理寺刑部狱。由于王维在被安禄山叛军拘禁期间作有“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一诗,再加上在朝中任刑部侍郎弟弟王缙的奔走解救,朝廷才赦免了王维的大罪,转又授官太子中允;六十一岁,王维升官尚书右丞,直到七十岁前后逝世。

综上所述,王维和洛阳有不解之缘,先后在洛阳居住的时间不下十年。所以,王维完全有可能短时间流寓(居住)孟津。

03 王维在孟津的遗迹

无论王维是不是孟津人,无论王维在孟津住有多久,王维诗中有“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这二句诗,足以说明王维在孟津住过。

王铎著《拟山园选集·七言律·卷三》中《与友饮龙洞》中说:“亭亭曲路递云湾,万崦清虚视听间。眦后数层瀍涧水,偏西一柱柝城山。樽开狖洞苞稂色,鸟睡华林绣羽斑。何事人间多怅望?东风冷落对烟鬟”。

龙洞,是一个洞穴的名字,洞在今孟津会盟镇双槐村南山。王铎著《拟山园选集卷四十》(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下同)中《龙洞雪游记》一文中说:“余里双槐南二里鄏山之阴,龙洞穴焉,或曰‘河上公注《老子》地也’,或曰‘王维游此,司马温公亦尝纂史于中’。余家数世贫困,时恒读书于岩嵁之内,说者曰龙洞之助也”。

康熙版《孟津县志卷一·山川》:“龙门山,在县治东十里,双槐镇南”。《拟山园选集卷四十一·柏冈记》载:“孟津县东七里,龙洞山之西一里,柏岗峙焉”。

王铎著《拟山园选集》中有《龙洞·双槐南》诗一首,诗曰:“旧寺山光里,清幽何所期。神鸦栖独树,仙鼠逝丛蓍。静后尘心空,间中云意迟。王维曾憩此,深悔不同时”。龙洞——双槐南——王维曾憩此,说得这么明白,说得这么肯定,就给王维在孟津县住过作了最好的注释。

清嘉庆版(1816)《孟津县志》:“龙门洞在城东十里,龙门山半”。

清嘉庆版(1816)《孟津县志》:“又东为龙门山”。“《旧志》载:在县东七里。左为墨山,右为砚山。岩植翠柏数千株,蓊蔚可爱。中多土窟,邑士人习静读书之所。亦名龙门洞”。

王铎著《拟山园选集·五言古诗·卷三》中有《家南龙门洞改名龙洞》诗:“桑麻阴平畴,清思理双屐。从尔南涧游,椒潭性攸择……山理忘深寂。且循龙洞势,香药栖莫测……秋泉煮白云,夜樵带霜色……僧语护宿莽,熟来看崖雪”。

从以上这首诗的题目可知,龙门洞改名“龙洞”,始于王铎在世时期。但改来改去,直到清代中叶,会盟镇双槐村南的龙门洞,在明末以后三百年间一直是孟津人都知道的著名地方。

嘉庆版(1816)《孟津县志·艺文卷》载有王无回诗一首,题目为《龙门洞读书》,诗中说:“学书学剑傍山晖,几处山晖落翠微。得意斑鸠鸣早树,趣时咥虎过春扉。桃花三月窥人眼,龙洞廿年响铁衣。兵后幸留烟岫在,好将清梦倚云飞”。王无回,字缘督,孟津人。王铎之子,庠生,荫官中书科中书,著有《瑞芝园文集》。

04 龙洞不能忘记

龙洞,在今会盟镇双槐村南邙山北麓的一条土沟中,这孔窑洞和中国北方无数的窑洞一样,并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曾在此居住过。正像陕西延安的窑洞一样,本来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土窑洞,因为伟大领袖毛泽东在这里住过,这孔窑洞的所在地就成了革命圣地。

唐代诗人王维住过的窑洞,名为:龙洞。因为王维在这里住过,孟津县人念念不忘已经一千多年了,充分体现了孟津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然而,龙洞——唐代大诗人王维住过的地方,孟津人近350年来几乎忘记了,我们就有重新提及的必要。至于龙洞的旅游开发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位名人在哪里住过,当然重要;如果名人又在那里留下了诗文,就尤其重要。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孟津住过,并且留下了三首写孟津的诗,孟津县人应该引以骄傲和自豪,龙洞以及王维和王铎的诗,孟津人应该代代传承,备加珍惜。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