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其实是某个课程的作业,丢上来给大家看看吧。其实我个人感觉还是有很多东西没有表达出来。
据说库布里克生前最喜欢这样一个笑话:斯皮尔伯格死后,来到天堂门前却被圣彼得拦住,圣彼得说:“电影导演不能上天堂。”这时库布里克骑着自行车进入了天堂的大门。斯皮尔伯格喊到:“那不就是库布里克吗?”天使回答到:“哦,你说他啊,他其实就是上帝本人,只不过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导演。”
库布里克一生除去纪录片和遗作,一共只拍了13部电影,然而这13部电影却部部都是影史中的殿堂级作品。而且几乎涵盖了从纪实到科幻,从喜剧到恐怖所有的电影类别,可以说以一己之力颠覆了当时的类型片制作且为后世的各种类型片树立了标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在各类电影中看到对于库布里克的模仿和致敬。库氏之作,从剧情立意,到情感表达,再到摄影剪辑和音乐色彩,无不体现出导演超凡的才华。
未来三部曲是库布里克在1964到1971年所拍摄的《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和《发条橙》这三部电影。在这三部电影中,库布里克对于人性、人类社会和人类的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索,辅之以高超的拍摄技巧,使之成为了三座艺术丰碑。与此同时。关于这三部电影的争议也从未少过,晦涩的哲学思想和夸张裸露的视觉传达使其陷入难以理解和官方禁令的旋涡中。
超越剧情的哲学追求与象征意味当我们谈论一部电影的时候,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关注到他的剧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教父》三部曲是完美的电影,而库布里克的作品,已经超出了电影的范畴,进入了哲学的境界。一方面,他的电影大多改编自已有的文学作品,库布里克会在一天内一本接一本地读书,他觉得不好的书就会被扔到对面的墙上,直到选出自己满意的原著。同时,他自己的反叛特质也注定了库布里克的作品将颠覆任何已有的套路和认知。每一部作品都需要重复观看,仔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隐喻。
奇爱博士未来三部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剧情相对简单的一部。在60年代美苏两国“恐怖均衡”的冷战背景之下,核战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奇爱博士》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中应运而生。作为同样产生于60年代的“黑色幽默”风格的开山之作之一。既极佳地完成了政治荒诞的讽刺任务,而又通过一些不经意的细节表达出多元化的主题。出于对于体液纯洁性的考虑和性爱之后的空虚感,美国的瑞普将军发动突袭苏联的核战计划。最终导致苏联启动了末日装置,整个地球毁于一旦。库布里克通过这样一部影片,传达了对于雄性、男权社会、纳粹主义和英雄主义辛辣的讽刺。
影片开头长达数分钟的空中加油镜头,片中唯一女性巴克将军的女秘书的挑逗姿势、瑞普将军从不离口的雪茄烟,康机长胯下的核弹,以及核战后奇爱博士所提出的男女1:10的避难计划受到高级官员们的热烈追捧……无不展现出强烈的性暗示意味。而机长KONG这个姓氏,正是金刚的名字,瑞普将军的名字“jack ripper(开膛手杰克)、巴克将军的名字的内涵等等。雄性本能所引导下的人类的好战天性与暴虐欲望显露无遗。
影片通过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塑造出我们所未知的世界掌控者们的生活,懦弱无能的美国总统,偷拍癖的苏联大使、好战分子巴克将军,以及纳粹的化身奇爱博士。唯一比较正常的竟然是一个小军官曼德里克。而在意外发生后作战室内各色人等的反应,更是极具讽刺以为和荒诞效果。片名中的奇爱博士,虽然戏份不是最多的,却是影片的精要。“奇爱博士”的形象取自美国火箭专家布劳恩的身世(纳粹德国V-2导弹之父),加上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的口音、卷发和他的思想,更有美国核战略专家XX.的影子和言论,而他所效力的“布兰德公司”,当然指的是美国高级智囊“兰德”集团。最后一直瘫坐轮椅的博士猛地站起,“元首啊,我站起来了!”纳粹主义从未消散,它就存在于冷战的最核心。令人震惊的是,总统,奇爱博士和英国军官曼德里克竟然是由塞勒斯一人饰演。值得一提的还有轰炸机驾驶员康少校,来自德州的他极具牛仔爱国精神,在最后骑在核弹上坠向大地时还疯狂挥动手中的呢帽抽打核弹,这是英雄主义的集中表达,却是世界毁灭的先兆。强烈的对比更显讽刺效果。
当机群召回的密码被解开时,观众以为又要是一个圆满结局,而升腾的蘑菇云却告诉我们,我是库布里克。
2001:太空漫游本片的英文原名为2001:Space Odyssey(太空奥德赛)取自荷马史诗中俄狄修斯在海中航行的故事。乍看可能以为是一部寻常的太空冒险题材电影。事实却是,《2001:太空漫游》成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前无古人,后亦难有来者。从那之后的,当我们们讨论所有的科幻电影,总会拿出《2001:太空漫游》作为比较,而后人的科幻作品,或多或少也都带有他的影子。与此同时,这也是最晦涩难懂的影片之一,令无数影迷望而却步。正如原作作者克拉克所说:“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2001:太空漫游》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神秘的黑石板、探索土星、外星生命、人工智能,智慧的起源和人类的进化。这些哲学元素结合超现实主义的光影效果和宏大配乐(关于这两个方面,我将在后面的内容中进行专门的论述)汇聚在一部1968年的电影当中。从争食的人猿,到穿梭的飞船再到人工智能的崛起,最终回归宇宙襁褓中的婴儿。库布里克用四年的时间,打造了一部哲学作品。在《2001》中,导演向我们抛出了一系列问题。神是否存在,高级智慧是否存在,人在宇宙中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地位?人类进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往何处去,人工智能是否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他的视角和思想超越了时代,用一种近乎冷漠的理性来对待宇宙、社会与心灵,即便今天来看他的旧作,丝毫不会觉得过时,无论是美学还是内涵。难以想象,库布里克在50年前就在思索这样的问题。经历了科技的革命,人类社会中究竟还有没有神灵和神话的地位?这些问题,库布里克把他们统统揉进了电影中,一方面是传统的进化历程,另外一方面则是黑石板的注视与启迪。掌握了棒子的猿猴靠暴力与科技取得了竞争的优势,开着宇宙飞船的我们和猿猴又有多少的区别?至今我们仍然在思索,黑石板到底代表着什么,是外星生命,亦或神灵?科技的进步是否必然带来暴力的肆虐?最后的star child, 是否意味着人类进化到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从这个角度来看,倒是颇有些老庄哲学中“齐天地,齐物我”“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意味。这些问题,或许只有天国的导演本人自己知道了。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才是大师的高明之处。
而作为一部科幻片,它的科学性同样无可挑剔。在影片上映的几个月后,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影片开头的航天飞机与空间站也在以后的日子里变成了现实。HAL电脑的人工智能今天被siri和cortana演绎着。影片中HAL 和鲍曼下国际象棋,鲍曼被HAL打败。29年后,1997年,IBM的深蓝计算机,打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有意思的是,开头的航天飞机上,仪表盘上也写着IBM的商标。而HAL的每个字母都向右移一位,正是IBM。除此之外,带有显示屏的座椅、平板电脑、微波炉,远距离音视频通信等等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原型。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讨论,至今仍没有答案。而令人汗颜的是,在当下,在·2016年,我们似乎仍然没有达到库布里克在1968年所预言的2001年的科技水平。
发条橙子60年代与美苏冷战,太空探索相并行的就是战后新一代年轻人追求自由解放的运动的兴起,也就是所谓的“嬉皮士“
这可能是库布里克的作品中争议最大的一部。与前两部有明显区别的是在发条橙的视觉表达,更加直接和大胆。《发条橙》因为对于性与暴力的直白描绘而在美国被列为为x级影片,在英国被禁播达30年之久。在这部影片中,库布里克把视角从庙堂之上,天穹之高,重新拉回到我们身边。用极其夸张甚至露骨的画面,开始检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天性和社会伦理纲常。
人性究竟是恶还是善?这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古今中外无数贤人都讨论了这个问题。而库布里克却说不,他不想讨论善恶,他想要选择。在影片中,用来“治疗”罪恶的工具却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