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绘就乡村新画卷 谱写振兴新篇章㉘廖雪涵:一颗芙蓉李带动三产融合,“酿造”乡村振兴新愿景<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者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充分展现2023年度评选出的“五个一批”(“一懂两爱”好书记、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优秀科技特派员、农村创新创业明星、“万企兴万村”助村富民明星企业)的典型事迹,营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由福建省乡村振兴局指导、中国网海峡频道特别策划推出“绘就乡村新画卷 谱写振兴新篇章”主题采访报道,生动诠释福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福建力量。

福建省“农村创新创业明星”廖雪涵 张晓玲 摄

人物档案:廖雪涵,第六届龙岩市政协委员、福建梁野久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酿酒工程师。2023年1月被中共福建省委扶贫开发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福建省“农村创新创业明星”称号。

中国网讯 梁野山下,花果东留。走进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东留镇梁野久谣基地,只见形态饱满、色泽红艳的芙蓉李缀满枝头,铺展出一幅喜人的乡村丰收画卷;芙蓉李馆展厅内,果酒飘香,酿造出乡村振兴新愿景。农业创新创业青年廖雪涵扎根东留镇,发挥“返乡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农旅休闲观光深度融合发展,探索乡村现代化发展模式,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

破解产业短板 拓宽富民增收新路子

“农村发展是一个大方向,身为一位土生土长的武平人,始终割舍不掉家乡情结的我,心中很早就埋下了回乡创业的种子。”2011年,廖雪涵毅然辞去厦门的高薪工作,回乡发展。她接手了一位朋友在龙岩上杭的一家客家米酒厂,并跟随当地有名的传统酿酒师学习传统黄酒酿造技艺。

“客家米酒有两个弊端,糖分太高,且因保质期短不适宜运输。”在掌握了酿酒技艺后,廖雪涵将酒厂进行技术改革,实现脱糖脱菌、真空包装。从此以后,回乡的客家人,终于可以将故乡的米酒带向更远的地方。2018年,在武平县农业农村局的引进下,廖雪涵来到东留镇黄坊村,成立福建梁野久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助力当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芙蓉李的精深加工。

“芙蓉李外表有一层果粉,人们可通过果粉来辨别果实的新鲜度。如若放置久了,或是路上发生磕碰,果粉都会掉。那么,原本一斤三至八元的鲜果价,就只能被当成一两元的次果被收购,这显然减损了农产品的价值。”廖雪涵经过多番考察论证,将传统酿酒制作工艺和现代果酒发酵工艺相结合,成功研发出芙蓉李气泡水、芙蓉李鲜酿等,破解了芙蓉李产业缺乏二产的短板。该成果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福建省重点科技项目成果立项。

东留镇芙蓉李馆展厅 张晓玲 摄

“通过精深加工技艺储存水果,可以实现产品价值的大提升。”廖雪涵表示,将鲜果加工成果酒后,一斤次果的出厂价就能卖到20元,相当于翻了10倍。在廖雪涵的不断钻研下,其公司实现年产芙蓉李、百香果等果酒40万公斤,果脯5万公斤,有效带动东留镇1000多户农户种植的3万多亩芙蓉李和上千亩百香果发展,特别是保底价支持59户脱贫户销售芙蓉李,直接解决了周边126名农民就业。其公司荣获龙岩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选福建省农产品加工观光园、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

发展研学产业 探索三产融合新模式

在廖雪涵看来,乡村要振兴,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趋势,也是必然。“在一产上,依托东留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我们协助东留镇成立了桃李红水果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果园来保障鲜果品质;二产上,利用东留特色水果芙蓉李、百香果等,研发并设立果酒生产线,延伸开展果脯、果干、果粉等10多种产品研究,可对全镇10万斤芙蓉李进行深加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 三产上,通过建设‘花果山农旅基地’,开展农旅和大研学等特色研学课程,将课堂设置到田间地头、花棚里、果园下,促使村集体、种植户和企业共同增收。”

东留镇梁野久谣果酒酿造实践基地 张晓玲 摄

据廖雪涵介绍,公司以文旅融合帮扶东留镇产业发展,助力东留镇成为三产融合示范区,年产值达2160万元。2023年11月,公司基地被评为龙岩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自今年2月开春至5月底,已经接待了来自厦门、漳平、莆田等地约1.9万名学生开展大小研学活动98场,有效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百姓农副产品销售、村集体增收,实现“果园当景区、农田当课堂、农具当教具、农产品当旅游产品”的乡村振兴模式。

“我们的大研学课程紧紧围绕当地特色产业进行深度挖掘,包含生物酿造、特色认知、观赏体验三大课程类别。同时,我们拥有自己的酒厂,这是其他地方所无法轻易复制的。”廖雪涵说,公司成立了龙岩市首家生物酿造教作室,开设果酒、果醋和酱油酿造等课程;搭建武平本土芙蓉李、富贵籽、红掌等植物认知专用研学线路,并和当地花果种植户紧密结合,首创“一元助农”模式,每位学生为提供研学场地的种植户付费一元,既减轻了公司固定资产建设投入,又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从而带动了周边农户参与农旅研学产业的积极性。

花果东留研学基地

在梁野山的天然氧吧里,传颂着客家人的动人故事。为传承弘扬客家农耕文化,廖雪涵开辟了一片20余亩的传统农耕体验基地,在常规起垄、翻土、种菜、采摘的农耕课程基础上,开发丈量土地、农耕比武大擂台、棕编、手工捶鱼、串花等课程等课程,带动黄坊村“一溪两岸”特色景观和花果产业,串联河流、山地、果园、田园、花棚以及国道公路过境等特点,因地制宜打好“农旅融合”牌,激发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激活人才引擎 赋能乡村振兴源动力

小小“芙蓉李”结出乡村振兴“致富果”。“我们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最大的价值在于,让当地农户真切感受到,自己所种植的芙蓉李从里到外都是高价值的,游客一年四季都能在武平看到芙蓉李的身影,这为他们带去了很大的种植信心。”廖雪涵表示,东留镇立足农业产业基础,致力于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为富民增收提供了宽广空间和深厚土壤。

但与此同时,廖雪涵还深刻意识到,农村人才短缺是乡村振兴的一大瓶颈。“东留镇是武平县唯一一个劳动力输入型的乡镇,这里的村民有自己的产业,除去采摘期农忙时节,日常也有较多的闲暇时间。我们在东留镇设立了‘花果东留女师傅’群,邀请东留本地的年轻女性成为大研学课程的讲师。”廖雪涵以“花果东留女师傅”群为试验群,吸纳了42名当地妇女参加创业就业交流活动和技能培训,组织“女师傅”们参与研学教学活动,激励“女师傅”们成为研学课堂讲师,在助力她们就业创收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花果东留女师傅讲师在授课中

此外,廖雪涵还协助当地种植大户成立“桃李红”水果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种植户300多户加入合作社,并主动对接福建农林大学、龙岩学院等科技特派员,免费提供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从而保证东留芙蓉李鲜果品质,有效带动了1万多亩芙蓉李稳定种植。当前,在当地政府大力推动和廖雪涵共同努力下,“武平芙蓉李”成功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一定要立足于百姓,以村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广袤的东留大地,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热潮与希望。在谈及未来的规划思路,廖雪涵表示,将依托公司加强与周边特色观光景点和产业的连线,将休闲观光线路拉长,通过观赏体验将周边景区串点连线成片。目前已孵化可容纳500人同时用餐的“武平久谣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和拓展分离二三产的“福建梁野步遥文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深化实践带动农民和村集体“双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张晓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