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纯
并非美术院校的科班出身,单是凭着对画的一腔热血,刘宝纯是“苦学派”的坚守者。
文革期间,他山南海北求师访友。上海的谢稚柳、唐云、陆俨少,北京的李苦禅、许麟庐、王雪涛、李可染,南京的钱松岩、宋文治、亚明,天津的孙其峰,山东的关友声、黑伯龙、陈维信等都曾给予了不少帮助和支持。青年时代的刘宝纯,以“千斤”毅力临摹历代名画,苦度10个春秋。从清代上溯宋元古人墨迹,每个局部细节、构图都记在脑海,从而奠定了坚实的传统艺术功力。
刘宝纯 海滨晨练 90×68cm 1969年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李可染、傅抱石、石鲁等人,通过写生积极地推动了中国画的现代性转变,形成了表现祖国山河新貌、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新山水画。
中国美术馆留影 1987年
(前排右起李文信、李可染、邹佩珠、刘宝纯、孙鸣村、张仁芝,后排右二起李小可、赵振川、李行简、姜宝林、龙瑞、李宝林,左一李晓林)
此时,刘宝纯决定出去看看,开始了他的写生之路。背起画板,又一个二十年过去,双脚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1971年沿黄河写生,1972年沿海河写生,1973年沿淮河写生,1976年沿长江写生……1996年率团访问台湾期间写生68幅。就是出访国外,也不放过考察写生的机会。1987年访日写生100余幅画,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专题展览。
他感慨地说:“临摹和写生是我创作道路上的两条铁轨。”也就是用“千斤破四两”的韧劲,才有如今的刘宝纯。
为河山立传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刘宝纯就以泰山、三河(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写生的实践和作品,奠定了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新山水画一派延续发展的代表人物地位,同时成为了山东画坛的领军人物。
红透山谷 136×68cm 1964年
1964年,刘宝纯以果农丰收题材创作的《红透山谷》入选全国美展,描绘了山谷之中层林尽染,丹柿飘香的丰收景象,改变了传统山水画水墨为上的审美准则,得以初次在美术界崭露头角。
今日花园口 97×166cm 1974年
70年代文革时期来临,在全国许多画家被批判、无人敢再画山水画之时。刘宝纯以主席对黄河的视察语录为“指导方向”,选择去黄河两岸地区写生,结合水利建设工程,沿途写生创作山水画百余幅。写生归来之后,《黄河组画》的出版和展览,让全国山水画坛为之耳目一新。1971年,组画中的《花园口电灌站》再次入选全国美展。
厉家寨之春 76×123cm 1972年
第二年,他与画友们又赶赴冀鲁平原治理海河的工地,与成千上万的治河民工同吃同住,连续写生两个多月,出版了《海河画集》。他的画集连同他们深入治河工地写生创作的事迹,引起省市出版文化部门的关注与支持,使他们的创作队伍从黄河写生的几个人,到1973年淮河写生时,已扩大到十几个人。
长江写生 1976年
1976年初,刘宝纯再次决定进行长江写生,这是一次艰苦的历程,没有经费,没有依托单位,全凭个人调配,长时间野外生活,大家衣着褴褛,蓬头垢面,手中提个照相机,以示与乞丐的区别。受着饥饿和突发的山洪,刘宝纯还是坚持住了,沿着三峡而下,一路写生中创作的《三峡》、《巫峡云》、《峡江烟花》、《千里峡江图》等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多家报刊发表。
钱松嵒曾对他说:“我的画是老瓶装新酒,你的画是新瓶装新酒”,并感叹“中国画的重点,转到山东了”。刘宝纯用传统笔墨与现实山水的有机整合,表现了中原大地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有由此形成了齐鲁山水风貌。
长江写生稿 49cmx72cm 1976年
1987年,80岁的刘宝纯再次由文化部派赴日本访问写生,三个月内写生百余幅,九月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访日写生画展”。
当有人称赞刘宝纯的写生画很有特点、很有新意时,他总是谦逊地摇一摇头,说:那不过是“将错就错”。原来,访日期间,他请人代买中国画的颜料,但却错买成丙烯和银粉。刘宝纯对画纸也不挑剔,碰着什么用什么。在不影响整体风格条件下,借助西画材料,也颇有特色。
日本写生作品
刚到日本之初,把刘宝纯笔下的中国传统绘画此前并没有得到艺术界人士重视,还仅停留在中国古代绘画的表现手法中。而写生结束后举办的画展上,大家都被震惊了。
尤其是那组每幅高2米,宽1米的24幅通屏的大作,展示了日本四季风光。将严冬季节冰雪中北海道的群山,暖春天气樱花绽放的本州胜景,炎夏时节松柏青翠的四国云雾,以及秋霜浸润下的九州青竹,连天波涌的南日本海,依次排开,气势宏大。
展出当时在日本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在纷纷称赞他的高超技艺的同时,又由衷的对这位大手笔的画家多了几分敬仰。就是这件作品,在日本展出时,当地几家权威部门一致提出要以重金收藏,而被刘宝纯以“此画不属于我个人,实属于我的祖国”为由,予以婉绝。
刘宝纯笔下的台湾海岸
2015年春天,在儿孙的陪同下,83岁高龄的刘宝纯自济南乘车出发,沿海疆从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北海、防城港到广西和云南的边疆等地进行了历时三个月的“海疆、边疆”两万五千里行程的写生活动,由贵州返回济南后,又用时三个月,创作了展出的118幅作品。不少地方曾是相隔十年后再次踏入,刘宝纯一边感叹着各地建设的突飞猛进,一边又拿起画笔,继续为祖国河山画像。
泰山是我的宗师
耄耋之年回溯艺涯,这位出身山东半岛最东端小渔村的艺术家,最常提及的关键词是谦逊、坚韧,正如他创作的泰山松柏,既是他的艺术符号,也是他的人格镜像。
蒙山红日 52×85cm 1972年
刘宝纯早年到泰山写生和考察十几次,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最长一次住了三个月,对泰山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独特的理解。他说:“泰山是我的灵魂,泰山是我的宗师。”
泰山写生 1972年
“松树是英雄的象征,松树的每一个折枝和疤痕,都是它的一次遭遇和见证。我们应该向松树学习这种对大自然的恶劣气候的抗争精神。泰山的山美、泉美、树更美,尤其是泰山松树天下第一。黄山的松树,是天之骄子,人之宠儿。黄山雾大雨多,气候暖和、地质肥袄,体现出茂盛之貌;而泰山风大雨少,气候干寒、土质贫瘠,体现出苍劲之神。”
泰山苍松 200cmx300cm 1978年
“在黄山,为了一棵松树可以修一条石径,以便让游人观赏。而泰山古迹太多,目不暇接,苍松有多生长在山崖之巅,游人知者稀少。早年我攀山越岭,将泰山和黄山的苍松几乎都画了个遍,又把两山的苍松作了个对比,为泰山松写了一首诗,‘偃蹇不辞脊背土,眷恋岱宗旧容颜,世颂登泰山小天下,讵知苍松甲黄山’。”
多年写生,刘宝纯知道哪座名山有几棵古松,能说出泰山后石坞所有古松的名称,在他保留的大量的写生画册上,不知有几百千棵松树,这些松树生长在他的写生画册上,也长生在他的记忆中。难怪作画他从不打草稿,在他的心里,不知铺陈着多少已经画好的稿子,随手拈来就是。
刘宝纯 泰山旭日 367×145cm 2012年
2002年10月,时任山东画院院长刘宝纯乘车抵达首都京西宾馆。原来党中央召开十六大,京西宾馆是重要会议场所,宾馆早在一年前就着手进行装修,新建的一处大型会议场所“中央会堂”,在前厅中央墙面还有一处空余,需要有一幅水墨巨制来作为装饰。
“这时已是下午四点多钟,刘院长谢绝了休息,随即来到画室,铺开宣纸作画,先画的是松树,只见本来软软的毛笔,一拿到他的手里就像剑锋枪刺,所过之处透纸三分,墨痕深刻,所画松树像铁铸的躯干,钢拧的丫杈,叫你直觉得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他笔下生发出来。”山东美术馆原馆长王奎章谈起。
大海荡荡水所归 366cmx135cm 1991年
一气画完了两棵挺拔苍郁的松树,在画室草草吃了晚饭,又画起海来,大笔蘸着调好的石绿,偶尔大片刷笔,偶尔勾染海浪泛起的水花,画出一片万马奔腾的海浪来,接着在双松上端画了一轮红日,映着远方的云海露出朦胧的霞光。来宾馆不到六小时,一张巨制已跃然纸上。
“回家展”
1978年初,刘宝纯受邀参加“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文革十年,中国画被批判,这十年对中国画界冲击很大。此时中国画创作组的组建对美术界来说,无疑是一声春雷。
1978年为中国驻外大使馆创作国画作品《黄河》
刘宝纯是最早一批受文化部和外交部之邀赴北京在台基厂3号宾馆为中国驻外使馆创作《黄河》巨幅作品。当时受邀的画家还有李可染、谢稚柳、吴作人、唐云、陆俨少、于希宁、邹佩珠、陈佩秋、肖淑芳、方济众等。
1978年,外交部部长黄华及夫人何理良、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礼宾司司长翟荫堂与中国画创作组成员李可染、吴作人、谢稚柳、唐云、陆俨少、于希宁、陈佩秋、邹佩珠、肖淑芳、方济众、刘宝纯(左一)等合影于香山
1978年在北京潭柘寺 (左起陆俨少、谢稚柳、刘宝纯)
他们不仅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中国驻外使馆等重要场所创作了大批水墨巨制。还在祖国的经济和军事复苏发展急需外汇时,无偿为外贸机构提供大量的作品,增加外汇收入,同时还创作了一批作为中国驻外使馆及国家领导人出访的国礼。
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厅创作《长松图》1987年
刘宝纯巨幅国画《长松图》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正门厅,《泰山烟云》、《蓬莱仙阁》陈列在泰国王宫淡浮院正厅,《泰山松云》陈列在中南海西花厅总理会客厅正壁,国画《山高水长》由邓小平同志1978年访问日本时,赠予日本住友集团。
文旅部、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领导参观展览
中国画创作组批准成立后,在中央领导的直接关心下于1981年11月正式成立了中国画研究院。2006年10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刘宝纯为中国画研究院筹备建院工作无偿创作三百多幅作品,又了参加在北京和上海的“中国画研究院第一届画展”。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作为元老级成员,刘宝纯现担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从2015年陆续进行的“正道沧桑一一刘宝纯诗书全国巡展”此次回到中国国家画院对他来说也一次是“回家展”。
左:攀泰山南天门 98cmx50cm 2012年
右:柳埠风光 98cmx50cm 2012年
刘宝纯曾说:书法是画之风骨,诗词是画之灵魂,书法诗词是画之两翼。要提高中国画之水平,学习书法和诗词是必要的。本次展览也展出了一部分书法写就的自作诗,按照传统格律的标准写作,诗句中的平仄和押韵,都讲究而规范。
刘宝纯先生年已88岁,但仍保持着走遍大江大河的雄心,老骥伏枥,艺术长青。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订阅“书画”艺术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