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痰利气,温中祛痰散结。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经。
应用与鉴别1.用于豁痰利气。白芥子辛散温通,能散肺寒,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水饮,可用于寒痰壅肺,胸胁支满,咳喘胸闷,痰多难咯,或悬饮。《韩氏医通》之三子养亲汤,即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成方,治疗咳嗽气逆,痰多胸痞,食欲不振,苔黏腻,脉滑者。
方中以紫苏子降气行痰,白芥子畅膈除痰,莱菔子消食化痰,三药皆为治痰之药,且于治痰之中各扬其长,合用则痰化食消,咳喘逆气皆平。韩氏推崇用此方治疗老年人食少痰多,以致咳嗽喘逆等症,可降气、化痰、消食。年老中虚,饮食不化,精微反化为痰,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肺气肃降之令不行,故见咳嗽喘逆等症。病急则治其标,三子养亲汤皆用化痰消食,顺气降逆之品。
但老年中虚,实为生痰致病之根,一旦症状缓解,当转为调理,否则过于消导,更伤中气。吴崑说:“治痰先理气,此治标之论耳,终不若二陈有健脾去湿治本之妙也,但气实之证,则养亲汤亦捷径之方矣。”我临证用三子养亲汤治疗咳嗽痰多、胸痞等症,症见减轻必用六君子汤健脾祛湿,以杜生痰之源。
若见悬饮、咳喘、胸满胁痛者,可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控涎丹,即白芥子、甘遂、大戟等分为末,糊丸梧桐子大,食后临卧,淡姜汤送下,五丸至十丸,治疗停痰伏饮,聚蓄在胸膈之间,出现咳嗽胁痛,或肢体疼痛,游走不定,或生瘰疬痰核等症。
方中虽无十枣汤之芫花逐水,但有甘遂、大戟之峻攻,更配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所以搜剔停痰伏饮之功甚佳,尤其用丸剂,力弱小量服用,用5~10丸,去痰不伤正气,立法甚精,为豁痰逐饮之名方。在这里再强调一次,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冷痰,冷涎壅塞者有殊效。这也是此方用白芥子用意。
我自拟有加味控涎丹,即控涎丹加沉香、葶苈子,以控制使用控涎丹之后的主要反应,也就是极度恶心欲吐,我加用沉香、葶苈子重在降逆,临证观察效果颇佳。我用控涎丹合礞石滚痰丸,治疗多例因痰所致的怪病,效果满意,其中不乏精神疾病。这是西苑医院王文鼎的宝贵经验,包括服法及验证方法,我会在礞石药中讲解因痰引起的精神疾病的具体情况。
2.用于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白芥子温通经络,善除“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肿散结止痛。治疗痰湿流注所致的阴疽肿毒,常配熟地黄、肉桂、鹿角胶等药同用,以温阳化滞,消痰散结。
如《外科全生集》之阳和汤,即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肉桂、麻黄、生甘草、炮姜炭成方。方中熟地黄大补血气为君,鹿角胶为血肉有情之品,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强筋壮骨为辅;炮姜炭温中,破阴回阳,肉桂入营,温通血脉。这里面没用桂枝,桂枝也能入营,温通血脉,所以对血脉不通的疼痛等症,用桂枝也是有效果的。麻黄达卫散寒,协同姜、桂,能使气血宣通,致使熟地黄、鹿角胶补而不滞;白芥子去皮里膜外之痰,甘草解毒调和诸药。阳和汤主治一切阴疽,犹如阳光普照,阴霾四散,故名阳和汤。
我临证常用阳和汤加穿山甲、炙水蛭以温补和阳,散寒通滞,治疗虚寒性风湿痹证、鹤膝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加水蛭、穿山甲意在搜剔经络,祛瘀通络。另外麻黄可宣畅阳气,白芥子去皮里膜外之痰湿,所以常用此两味药治疗风寒湿痹之诸处肿胀,特别是早晨手胀不得握者,效果颇佳。
阳和汤治疗风寒湿痹,是我从北京中医医院王大经教授那里学来的。我从新疆回来后,有老家的一个乡亲,上肢关节疼痛,详细病情就不说了,但是我治疗数次效果都不好,便介绍到王老那里,王老一看方子就知用阳和汤,令我感觉耳目一新,怎么阳和汤能治痹证呢?于是我重新复习阳和汤,把它治疗痹证的机制弄明白了。
北京中医医院我最佩服的一个是赵炳南,一个是王大经。赵老用五皮五藤饮治疗疮疹,我感觉很新鲜,就查文献研究,得到凡是藤都能祛风通络,凡是皮都能走皮消肿,这就是治疗各种皮肤病的机制。
3.用于祛痰散结。症见痰注肢体、关节疼痛及痈肿疼痛等症。如《证治准绳》之白芥子散,即白芥子、木鳖子、没药、桂心、木香为散剂,酒送服,治疗痰滞经络,肩臂痛牵背胛,或似瘫痪的证候。重症肌无力或运动神经元病机为痰滞的可以应用,建议大家在临床试用,以观效果。《本草纲目》附方单用白芥子为末,醋调服治疗肿毒初起之证,颇有效果。
4.白芥子治胸膈痰冷上气,寒痰凝结之咳喘,搜皮间与膜外,或筋骨间之痰结。
5.鉴别。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三味都有化痰、理气、定喘的作用,其中莱菔子是散肺气而消痰,紫苏子是降肺气而去痰,白芥子是温肺气而豁痰,三者功用各有所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用量3~9g。外用适量。
作者:张炳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