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加比喻修辞、不用华丽辞藻,寥寥数笔就把人物、情景刻画到位,这就是“白描”的韵味。
古人用“白描”一词形容直白、凝练、传神的写作手法。其实,白描一词,来源于中国画的一种传统技法,指用单纯的墨线勾勒形象而不加任何色彩。
以隆德园这几幅花鸟白描作品为例:以线条的轻重缓急,粗细虚实,勾勒出了叶子固有的形状、绒毛的质感、花朵的圆润、兰草的舒展、花瓣的柔软……虽还未上色渲染,却已经感受到了“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田园风光。
白描,是学习中国画的重要基础,也是隆德园弟子们正式进阶佛像绘画的必修功课。弟子们通过精准地控制用笔的快慢、轻重、顿挫来描绘人物和花鸟,运用线条的粗细、方圆、浓淡、转折变化,来表现人物和花鸟的精髓。作为中国画技法当中最古老的一种绘画方法,白描不只是用线条勾轮廓,在创作上更是追求气韵生动,是传神写意的最高境界。
白描的“小知识”最早的白描,通俗一点理解就是绘画的底稿,古时被称之为“白画”或者“粉本”。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很多擅长白描的画家——如北齐时期的曹仲达,善用稠密的细线表现人物的衣衫,所画人物衣衫像是从水中出现,被称为“曹衣出水”。
曹仲达
“曹衣出水”曹仲达的绘画作品今天荡然无存,大家只能通过雕塑参考了。从北朝佛造像中可以看到,衣纹紧贴在躯体上的“曹家样”。
盛唐时期的吴道子,笔法圆转,宛若迎风飘逸之状,被称为“吴带当风”。
唐传吴道子作《八十七神仙卷 局部》 图片来自网络而最负盛名的,还属北宋时期的李公麟,是他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白描这一技法,使之成为可以独立完成造型的绘画技法。从此以后,白描不再只是作为画稿,而正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宋代 李公麟《五马图》 图片来自网络在隆德园学习佛像绘画,弟子们通常都会从抄经开始练习,等到手腕控制运笔力道游刃有余的时候,才会逐渐过渡到白描的绘画学习。
初学白描,最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手容易抖。克服手抖只有一个办法--多练习!在正式线稿上勾线之前,可以先用其他纸做线条的练习,等到手比较稳的时候再正式在画稿上勾线。这就有点像歌唱家,在正式演出之前要开开嗓子,那我们也让自己的手热身一下,能够更熟练一点的再去画线稿,效果就会好得多。
除了多练习,还要注意勾线时的力道。在勾线时要用肩带动手肘再带动手腕去运笔,调整并保持平稳的呼吸。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中锋用笔,随时关注毛笔的笔杆是否保持竖直。
经过三年的抄经、花鸟、水陆画的反复训练,隆德园的弟子们终于可以初试单独菩萨像的练习。在吴院长和倪儿姐的带领下,弟子们通过经年累月不间断的练习,每日绘画前焚香静心的念经,才有了隆德园成立8年来累积的众多佛像绘画作品。
2023年3月,隆德园的佛像绘画送到了湖北荆州红安寺,随喜大家护持隆德园画院功德,我们才有机会让佛菩萨像庙庙传递!
随喜不忘初心的娃娃们!
感恩所有护持娃娃们造像的功德主们!
愿大家法相庄严,早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