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后轮爱上了前轮,可他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和她在一起,于是吻遍了前轮走过的每一寸土地”这句话是挺美的,但这个后轮可能是缺心眼,他不知道有个玩意叫快拆吗?出去比赛的时候把你俩一起放轮组包里,你俩爱干啥干啥,没人管你们……
说到轮组,可能是对骑行效率提升最大配件了。玩家们选车的时候车架倒是很好选,G党T党S党,光靠外观就能很快站队,可轮组呢?都是圆滚滚的,看似除了框高涂装没有多少不同,也很少有机会能借来试骑,很多时候都是隔靴搔痒地看看各种看不懂的文献,究竟该如何选择一款性价比高轮组?
一、功能性选择,适合才是最好的
首先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找对了方向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用途分为三大类:爬坡、巡航、冲刺,性质对应三大类:轻量、气动、刚性,如果说三项兼顾或者兼顾其中两项,那么属于综合轮组,这几类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就不科普了,接下来说说为什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网上关于各个品牌的轮组评测非常多,同一对轮组必定是每个人的体验都不同,比如同样是爬坡轮,瘦子可能对刚性的要求并不大,比如飙速宅男里的“小野田”人家爬坡靠的是“转速”即踏频,那么一个极致轻量化的爬坡轮是他所需要的。而如果是“卷岛”那么夸张幅度的摇车,或者是体重比较大的摇车爬坡爱好者,则需要侧向刚性或者驱动侧刚性和轻量化兼具的轮组。
再扯个有点玄乎但很实际的,一部分人的爬坡轮组也需要气动性!大家回想一下环法的顶级爬坡选手,下坡技术也都是超一流的,你拼尽全力爬坡换来的时间被人家用气动轮组在下坡的时候毫不费力就轻松缩减,你能甘心吗?在短上坡长下坡的山地赛段中选择具备一定气动型的轻量化轮组不失为优秀的选择。如果你只是一个爬坡爱好者平时很少比赛,只是挑战自我喜欢刷新自己某某山的爬坡成绩,那么在选择轮组的过程中气动性就是无关紧要不需要考虑的因素。
▲弗鲁姆经典的坐上管骑行下坡姿势
这个理论在巡航型气动型轮组上也同样适用,大家都知道高框轮组气动性好,但高框轮组因为传动力矩的原因驱动传递比较迟缓,提速慢,起步慢。
同样是平路赛,如果想在大组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冲刺型选手,平时龟缩在大集团里跟风的情况下气动性轮组并发挥不了作用,还会在最后冲刺中因为高框拖脚造成启动慢而丧失了冲刺时机等,这类选手选择40mm~50mm框高左右框高综合型轮组也许会比选择60mm以上框高的纯气动型轮组有优势。比如对于萨甘这样擅长“吸轮大法”靠最后推把过线超越对手,从曾经使用60mm框高的千年老二,变成了现在使用50mm框高大杀四方的世界冠军。
▲萨甘2018环法战车Specialized S-Works Tarmac SL6配备CLX50碳纤维轮组
反之如果是突围型选手、铁三爱好者、TT型选手,选择高框纯气动轮组会更加如虎添翼。
也就造成了同一款轮组有的人爱不释手,而有的人嗤之以鼻,精确的分析自己的使用场景以及自身条件才是选择好一款合适轮组最关键所在。
二、自编轮组/国产品牌/国际品牌
了解了该选择什么类型的轮组,那么该选择什么品牌的轮组是小伙伴们最关心的另一个问题。
首先我不会具体推荐什么品牌(因为没收钱哈哈哈),但是会给大家选择品牌有个明确的梳理,我会从生产分类、从源头开始,给大家分析这些品牌的思路。
选择自编轮组,基本上是两种诉求:便宜和个性化定制。
价格是自编轮的王牌,自编轮玩得好了确实是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情,但是自编轮也是水最深的一条路——可以把一对成本小几千的轮组编出万元级的效果,也能坑你一大半利润出事就跑路。
首先是规格的选配,车圈的ERD和花鼓的几何计算是否精确决定了辐条长度剪裁是否精确,辐条长度是否精确决定了辐条和辐条帽的咬合是否严丝合缝,是否每一个螺纹都被辐条帽咬到了以达到张力最大化、耐用性最大化,车圈的开孔是否和花鼓的辐条放射方向非常一致,有没有反复的释放张力再调校以达到最稳定最耐用刚性最强的状态……
比如说对刚性要求很高的客户,5毛钱一个的辐条帽垫圈,用了之后刚性和耐用性就能高不少,没用的话可能造成辐条帽断裂甚至把圈拉爆脱框。很多时候无于成本,而是编圈师傅是否用心以及储备知识和手工能力的差别,造成了同样配置的轮组天差地别。
关于个性化定制,上面说到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但是每个人的需求不径相同,因为每个品牌的设计思路不一样,可能顾此失彼。连顶级PRO曼岛飞弹——我的偶像卡文迪什都是用ZIPP的车圈编Shimano的花鼓才能满足他变态的冲刺需求。
综上所述,自编轮组要么就是找非常值得信赖的那些声名鹤起的“老师傅”(但说实话究竟编得好不好最终还是看他们心情),要么就是自己动手了。
如果想省心省事还是选择有板有眼的品牌轮组吧。
说完了自编,小伙伴们对一款轮组设计的基础有了大概的认识,下面来分析一下国际轮组大品牌。这些可以说是游戏规则的制订者,他们掌握了轮组科技的研发动向与资源,拥有顶级车队来替自己测试,通过和顶级车手的沟通来不断刷新各项性能指标。
品牌轮组的思路是“我的车圈是为我家的辐条和花鼓服务的”、“我的花鼓是为我家的辐条和车圈服务的”这样的概念,而不是拆分成三个单独的研发部门。
拿Campagnolo(以下简称CP)的G3编法来说,有人拿CP的花鼓再找国内工厂定制车圈编成成品轮组,或者干脆自己定制G3编法的轮组,就算用料不比原装差但性能却不一定能达到原装的70%。要想完完全全发挥G3编法的性能,非CP自家的东西不可。
曾经CP的亚洲负责人和我说过一个故事:意大利的CP工厂里有位老师傅,年龄很大了,CP每年还支付巨额年薪请他不要退休继续工作,因为CP发现不论多么先进的机器都替代不了他的手艺,也没人能学会。连CP内部都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而那些照猫画虎的自编玩家或者拿来主义的国产厂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习得真正精髓的。
大环赛车队的赞助、研发成本、顶级设备和测试成本最终都由消费者买单,哪怕是没有应用高精尖技术的中低端产品也会有很高的溢价,所谓除了价格什么都好就是说的这些国际大牌。
国产品牌更像是品质更加放心的“大型自编轮组厂”——拥有日益强健的体魄,但还缺少灵魂。
所谓“日益强健的体魄”是指国产轮组已经过度到用料非常良心的阶段,在国内自行车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夹缝中生存的多数国产厂商选择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