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底层文学在新世纪的总体特征浅议<底层文学的内涵>

底层文学在新世纪的总体特征浅议

一、底层文学的基本内涵

底层文学作为一种在特定时代产生的文学创作形式,新世纪以来,逐渐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底层文学和当前的“纯文学”、“主旋律文学”、“通俗文学”不同,它是作家的独特创造,描写底层生活,表达底层利益诉求,对现实持反思、批判的态度,并希望引起大众的关注。底层文学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在内容方面,它以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和事为主,以底层人的生活场景、经历命运以及生存现状作为话语的焦点;在形式上,继承现实主义的创作,在艺术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写作态度上,以悲悯的情怀,直面现实,对现实持反思、批判的态度;在对待传统上,继承了左翼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

二、底层文学的发展现状

“底层文学”与中国现实的变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与此同时,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逐渐显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权力阶层、富裕阶层掌握了话语权,居于社会的顶端。重建改革的共识,要依靠普通人的共同认同和支持,要贴近中国的现实,要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感受和心灵诉求,这为底层文学的生长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

在文学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纯文学”一直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各种大型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纯文学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注重形式与技巧,力图探索创新叙述方式;注重表达个人主观的抽象的感受和情绪,较少直面社会现实和矛盾。以一种貌似先锋的姿态,在形式的探索上越走越远,逐渐脱离了生活的本真状态。新世纪以来,文学界开始“反思纯文学”,希望文学重新建立起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参与干预现实生活,引起人们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对中国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底层文学的出现和兴起,正是创作界反思“纯文学”的具体表现。

   三、底层文学的总体特征

   时下,对底层文学的讨论方兴未艾,贬斥者有之,褒扬者有之,笔者试图总结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总体特征,以期有利于人们对这一文学现象的认识。

1.叙写切身的生存体验

底层文学的作家大多现在或曾经生活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对底层的生活和情感有着深切的体验。作家处于求生存的处境,促使他细心捕捉生存的艰难,在作品中善于把握和营造悲凉的氛围,抱着对当下社会小人物生存艰难处境的深刻体悟,对在生活底层挣扎的人群寄于深切的同情,并自然流露于笔端。他们以“求生者”的视角,观察乡村和城市,用饱含心酸的笔触,以更加细节化心灵化的描写,传达底层求生者的真实处境,表达对存在的追思和苦难的深刻解剖。

2.表达深切的现实情感

新世纪的底层文学可以称之为生存的现实主义,展现“求生者”的故事,以城乡和矿厂为创作背景,抒写“求生者”的生存状况和命运,力图真实了反映社会存在的甚至是司空见惯的不合理现象,深刻揭示“求生者”的痛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从写作对象上说,通常是农民、下岗、失业工人,进城务工人员,通过塑造这些人物形象,反映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真实性。生存现实主义重在对生存问题的探讨,所描写的小人物都有勤劳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幻想通过辛苦的努力争取生活的权利或实现某一微小的愿望,但最后都不免陷于破灭。作家不是简单记录不合理现象,而是流露出批判精神和对人物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现实的理性思考。

3.抒写真切的心灵世界

底层写作超越了新写实小说“真实客观地展示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和生存困境”理念,而力求在描绘“求生者”生存处境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内心世界的痛苦,体察其心灵,探究其生存和生命真相的本真,体悟在生存压力之下的切肤之痛。底层写作者肩负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一方面对“求生者”予以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深刻剖析其心灵,对人物的精神世界进行追寻和审视。底层写作者笔下的人物,满怀孤独,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焦虑下,由生存欲望的趋使,最初满怀希望结果又是失望地寻求生活。如王杰军和孙子春儿(《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天》白连春)为筹学费,顶风冒雨进县城卖萝卜,不期却遭遇了种种折磨,在从临时牢房的逃脱中死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