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的灾难,是通过中日结合的小家庭来展现的。很多抗日战争片都是讲中国家庭的遭遇。通过中国家庭的惨痛离合勾勒出日本人的暴行。而在《南京大屠杀》之中,中日结合的小家庭却更全面的表现了在国难之中,受难没有所谓的国籍的划分。其中一个细节是当日本兵到理惠子家里搜查时,恐慌的理惠子颤抖地从窗子里挂出一串千纸鹤和一小面日本太阳旗。搜查的日军见状后用日语询问她是哪里人,声音竟是温柔的。成贤被抓走以后,理惠子在一大群避难的中国难民中绝望地用日语哭诉,愤怒的难民把对日本的仇恨迁怒到这位日本妇女身上。在一连串的暴行之中,所有的反抗都显得苍白无力。通过一个混血的小家庭来体现侵略者的复杂性,也使片子更加的立体。不过虽然它能够使片子更加全面的展现国难,但同时也淡化了中国人所受的暴行的惨绝人寰和毫无人性。《南京大屠杀》和《南京!南京!》相比,虽说同样描写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但是角度却有所不同。《南京大屠杀》是通过一个混血家庭,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而《南京,南京》是从一个日本新兵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场暴行。可以说两者都是灾难的展现。《南京大屠杀》是受难的直接体现,《南京!南京!》是施暴者露出的同情来反衬暴行的惨绝人寰。两部电影也在支线当中展现了不同的故事,《南京大屠杀》展现了日本人里惠子与中国难民的纠纷。《南京!南京!》展现了日本慰安妇和日本军官的畸形的关系。在阅读李永东老师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论文之后我对李永东老师论文第一部分提及到了日军暴行的命名方式与民族政治的叙事选择产生了兴趣。李永东老师在这一部分详细的阐述了中日和西方之间对这场暴行的命名方式的不同。中日将这场暴行称作南京大屠杀。西方则站在中立的立场将其称作南京强奸。两个名字虽然都不能够概括这一场暴行的泯灭人性的全部,但却也是两个最大的角度。中国和日本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是《南京血祭》《南京的陷落》从屠杀的角度来讲述历史。而西方《金陵十三钗》《南京安魂曲》则是从强奸的角度来缅怀。这样的一个区别也体现了西方人在看待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没有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区别看待。奥斯维辛集中营是法西斯强权对一个民族的屠戮。而南京大屠杀则是在侵入一个国家的首都之后的残忍暴行。所以在中国人看待南京大屠杀时,永远绕不开民族国家的表达,而对于强奸这一部分,则是避之不及。而日本人最初则是乐于宣传屠杀的,以树立他们的民族“英雄”。而在西方看来,中国就是一个软弱多病的国家。在国家形象上来说,描写强奸而不是屠杀则更符合他们的“胃口”。对于这样一部通过混血家庭提现灾难历史的影片,中日西方从不同角度看待灾难会更好的表现出这部影片的复杂性。
关于《南京1937》的一点分析<南京1937的观后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