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基本方略时,明确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要文化命题。这是对文化自觉的深化、文化自信的提升、文化自强的引领。深入认识这一命题的丰富内涵,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要义是恪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立场决定方向。立场是分析处理问题的根本立足点,体现着主体的为我目的性。文化立场深层次地关涉坚持谁的文化,为谁和为什么而发展文化的问题。从表象看,立场是一种价值选择,具有合目的性。实质上,文化立场深刻蕴含在唯物史观原理中。
中国道路的特色和性质决定其文化发展的“中国特色化”方向。可见,立场的价值性选择以尊重客观性为基础,但这不是否定主观性而刻意强调客观性,“而是经由这种主观性去发现它植根其中的现实基础并从而通达历史之客观意义所在”。因为“对于历史事物之真正的客观阐释来说,它必须(而且首先必须)将人的主观意图包含在自身之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合规律性基础上对文化的合目的性的自觉追求,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
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决定于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今日世界,以民族或国家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各有自己的特性,民族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因为任何民族都要自觉为本民族的生存发展去创造文化,去寻找民族生存发展的普遍根据和原则。说到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坚持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以文化的方式增强民族的主体性。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得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通过主体性文化的追求确立中国自身地位成为必然要求。
在多样文化价值碰撞和激荡下,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保持民族精神的方向和追求,真正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立场倾向是最重要的。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带有明显价值立场。立场虽然改变不了事实,却能够直观地反映文化态度。在多样文化价值观选择中,立场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他明确提出反对文化领域某种程度存在的“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西方文化中心论立场”,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增强文化的自主性和原创性,抵制和反对“西化、洋化”,防止我们的思想领地被西方思想侵蚀,根治学术界大量移植西方概念、范畴、研究方法乃至思想的弊病。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内蕴着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诉求
立场不是抽象的,它由思想和理论支撑,而思想和理论是由话语体系表达的。“理论构成立场,理论宣示立场。”立场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和出发点,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和理论形态,即立场是观点、立场是主见。立场决定视界,任何思想、学说要成为一种形态,必须有自己的立场。有了立场,思想的碎片可以凝聚为形态,一种话语体系“只有根据一种基本立场才是有可能的”。
“一个国家的学术话语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叙事”,表达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在一定立场基础上进行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用中国智慧创造出表达中国思想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示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必须形成和打造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在讲话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运用自如、信手拈来,经常用中国语言向世界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体现出对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立场的自觉、自信的坚守和发展。
从归属意义上说,中华文化立场不仅满足了国人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归属,而且为我们回顾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了一个精神入口,使悠久的历史记忆被唤醒,使传统与现代实现了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