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人民中国》以文化人六十六年<中国报道杂志社>

《人民中国》以文化人六十六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前,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的前身——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于新中国成立当天下午挂牌办公。1950年,为了让全世界人民了解新中国,在总编辑乔冠华的领导下,创办了英文半月刊《人民中国》,人民中国杂志社由此起步。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日文版《人民中国》创刊。在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关怀下,日文版《人民中国》在日本公开发行,读者对象很快遍及日本各阶层,为打开中日民间交流渠道,扩大日本公众对华了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外文局建局70周年节点上,我们共同回顾日文版《人民中国》66年来“以文化人”的风雨历程。

《人民中国》(日文版)创刊号(1953年第1期)

重温“以文化人”初心

在20世纪50年代草创初期,《人民中国》日文版政论性文章偏多。由于稿件大多从英文版直接翻译,有明显的翻译痕迹,读者反映“洋味儿”重。50年代中期,《人民中国》日文版调整了编辑采写方针,调动日本专家参与编辑的积极性,从中文翻译日文或日文直接成稿的稿件比例明显增多。

《人民中国》20世纪50年代版面掠影

1963年初,廖承志同志对《人民中国》日文版工作提出重要指示,要求日文版《人民中国》要逐步向真正综合性月刊方向发展,内容和文风向更加轻松、幽默、灵活、大胆的方向调整。

《廖承志文集》所收录的《日文版<人民中国>要逐步向真正综合性月刊方向发展》文稿

在此指示精神指导下,当年6月,人民中国杂志社组团赴日调研,对编辑方针作出重大调整,文化外宣成为《人民中国》的重要支柱。

1963年6月,以时任外文出版社(中国外文局前身)社长罗俊为团长的庆祝《人民中国》创刊10周年访日代表团与日本读者座谈

《人民中国》20世纪60年代版面掠影

70年代,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的大背景下,《人民中国》积极报道中日关系,成为日本公众了解中国的重要品牌期刊。

《人民中国》20世纪70年代版面掠影

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任总编辑车慕奇不畏艰苦条件,带队沿着古丝绸之路深入采访,形成长篇系列连载《丝绸之路今与昔》,为后来的日本广播协会(NHK)与中央电视台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提供了大量线索,体现了老一代《人民中国》编辑记者的“四力”功底。受此影响,几乎与此同时,《人民中国》骨干记者沈兴大与刘世昭完成了骑自行车采访京杭大运河的壮举,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运河热”。

1979-1981年,《人民中国》开设连载专栏《丝绸之路今与昔》

1981-1983年,沈兴大和刘世昭从北京到杭州骑行5000公里,采访京杭大运河

回顾《人民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初的两个发展高峰,中国文化要素在针对日本的精准传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人民中国》20世纪80年代版面掠影

90年代《人民中国》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文化报道风格。这一时期,中国各地大量活态的民俗文化现场报道是《人民中国》的一大亮点。

《人民中国》20世纪90年代版面掠影

进入新世纪,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进一步彰显。同时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也给传统的纸媒刊物带来了冲击。在这一时期,《人民中国》完成了全彩改版,重新整理了编辑理念、读者定位和期刊定位。新世纪头十年里,完成了快速报道转型,强化了“东张西望”“李顺然的文化随笔”等深度文化评论,对当代文化的关注也进一步加大。“中国的世界遗产”“十三亿人的生活革命”等金牌栏目体现了新世纪的创新意识。这一时期,业务领导驻站等本土化机制确立,在日本的本土策划与报道指导得到加强;在新的读者定位引领下开始探索运用流行文化因素争取年轻读者;同时对历史上中日友好交往的故事进行深度挖掘;打造活动平台、增强报道互动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人民中国》21世纪头十年版面掠影

开发多层次文化资源发展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波诡云谲,中日关系经受了严峻考验。日本购岛事件发生之后,中日关系陷入谷底。如何在前所未有的形势下保持定力,发展创新,《人民中国》面对着全新的课题。

针对民调显示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长期偏低,以及中日友好事业在日本后继乏人等现实问题,《人民中国》调整了主攻重点,确定了以文化、故事、温度与情怀为主要内容与形式的报道方法。本土化机制使我们得以通过日本前政要、学者、智库专家发表冷静客观言论,向读者解读中国发展与中日关系。五年前我们接手承办的“北京-东京论坛”为我们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增添了人脉资源。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日本读者对纸媒期刊还有较强认可度,同时对新媒体也有很大期待。对此,《人民中国》采取“此强彼强”的发展战略,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上相互促进,吸引了大批年轻读者。杂志、网站、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推特账号、脸书账号等实现媒体融合,报道内容的多种形态发布提高了《人民中国》的整体品牌效应,受众在中日两国实现均衡增长,总数已经是单纯纸质版时期的7、8倍。

《人民中国》2010年以来的版面掠影

《人民中国》统一品牌下的网站(中)、微信公众号(右)、推特账号(左)等新媒体平台与纸质期刊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人民中国》在实践中认识到,针对属于东亚汉字圈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日本,运用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流行文化等各种层次的资源进行有机的整体发掘,结合时代发展变化,可以更好地贴近受众思维,为读者提供有效服务。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帮助日本读者理解中国国情的有效切入点。运用漫画形式创新性地介绍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最炫民族风”,以及充分运用历史人文要素展现大美中国的“美丽中国”收到了较好的报道效果。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始终是对外介绍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