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七十四年讲於台北国父纪念馆
各位贵宾、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晚安!我今天想从教学和守道上来谈禅宗的特色。
首先要各位了解:「禅和我们究竟有什麽关系?」「了解实践以後,究竟有什麽利益?」了解禅,有了禅以後,我们的生活烦恼会减少,对事情的看法不会颠倒,很多矛盾、差别的现象也可以统一起来。有了禅以後,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穷也好、富也好,有也好、无也好,视透梦幻空花的尘世,得到大解脱自在,这个禅就凌驾一切之上了。
有了禅以後,我们在世间上没有恐惧,就是生死都不畏惧了。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力量,当脑波在禅定里凝聚集合,接收感应的时候,自然容易心想事成,在禅的功夫之前无有不办啊!
禅也不是出家人专用的,你们各位不要说是在家的佛教徒,就是回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徒......各种宗教,任何人都一样可以参禅,禅是普及一切宗教的。我现在说一宗公案给大家听,让大家了解禅:
有名的傅大士,梁武帝请他去讲经,他上台了,抚尺一拍,即下座。素有神通的宝志禅师立刻提醒梁武帝:「傅大士讲金刚经,讲完了!」
禅就是这样,最好的说法,最究竟的语言,就是「抚尺一拍」;虽是不讲,却一切都讲好了。这就是「一身原不动,万境自虚陈」的妙高禅境。
还有一次傅大士讲经,梁武帝圣驾亲临,大家都恭谨的站起来迎接,傅大士却稳如泰山的坐着不动,有人急急催促道:
「皇上驾到了,还不快快站起来!」
傅大士一笑,说道:
「法地若动,一切不安!」
在禅法之前,天下什麽权位、财势都显得藐小了。假如你们各位有了禅,世间上的荣华富贵都会霍然矮了半截。
另一次,傅大士头戴道冠,身披袈裟,脚趿儒鞋出现,梁武帝一看,啧!这像什麽啊?十分错愕的指着他的帽子问:
「你是道士吗?」
傅大士指着袈裟说:
「不是啦!我是和尚穿袈裟。」
「哦!你是出家和尚吗?」
傅大士又指指脚下:「你看!」
「喔,是儒鞋,你是儒士吗?」
傅大士摇摇手,往上指住头问:
「你看,我是什麽?」
道冠、儒鞋、佛袈裟,合三家为一家,意思就是说:禅,是包容一切的,禅不是隐居深山老和尚的专利,禅是儒、释、道三教九流社会大众中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所以今天对大家讲禅宗的教学守道,对每一个人都多少有参考的价值。
说到教学,禅门很讲究师徒相传,讲究悟解的教学。禅宗的教学和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方法不一样,有几点的不同:
1.沉默法:现在社会上,无论是家长或老师都提倡爱语的教育,用温言软语开导。禅师们常常不用语言,沉默相对,一默一声雷,在宁静悠远中气象万千,比什麽语言还要响,还要多!
2.棒喝法:社会上提倡爱心的教学,苦口婆心教授;而禅门提倡棒喝,一声霹雳破除黮闇无明,照见自性真情。像「马祖一喝,百丈耳聋三日」,像黄檗禅师和临济禅师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都是棒喝式教育法。
3.问难法:现在的教育提倡启发式教育,一步步引导;而禅门讲究问难,机辩的追究,一改被动启发为主动探求,不作驯人作主人。
4.劳苦法:现代教育讲究有安静的读书环境,在宁谧幽雅的气氛中学习,禅门却不止要在安静中受教育,更提倡在劳动、劳苦中参学。所以搬柴、运水是参禅,推磨、舂米也是参禅,砍柴、挑担无一不是参禅,从劳苦里面慢慢体会禅的意义,品嚐禅的法味。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禅的义蕴就阐发出来了:饮一水一冷暖,跌一跤一苦乐;自身疾苦自身担,自家宝藏自家知。
我现在就把禅宗教学守道的特色分成四点,向各位作个简略的介绍:
一.从肯定自我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禅门,讲究不被人牵着鼻子走,不要东风吹东倒,西风吹西倒,一点自我的主张都没有。要紧的是自我肯定,「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这就是禅师自我肯定的特色。
有一位南隐禅师,禅法的名望很高。一位居士心里不服气,来找南隐禅师辩论禅学。两人见面後,南隐禅师一言不发,拿了茶杯倒茶请他喝。茶注满了,南隐禅师没有停止,仍然不停的再倒、倒、倒......这位居士终於按捺不住,叫道:
『禅师,茶都溢出来了,不要倒啦!』
南隐禅师这才开口,微笑说道:
『看!你心里的杯子这样自满,我的禅法怎麽能装得进去呢?』
只一句话,那人就不知如何应对啦!
在禅门里,肯定自我是一种本心自明,不是自满。
有位学者问禅师:
『佛在哪里?』
你们各位想一想:佛在哪里?你以为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吗?在东方琉璃世界吗?其实,佛无所不在,「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有人问禅师:「佛是什麽?」
禅师望着他,把手一摊,说:「我不敢告诉你,告诉你,恐怕你会不相信!」
「你的话很有权威,我那敢不相信呢?」
禅师点点头说:
「好,你刚才问什麽?再问一次。」
「我问什麽是佛?」
「你,就是佛啊!」
「哟!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凡夫,怎麽一下子,你就说我是佛呢?」
在禅门里肯定自我,是一种移情化性!让自己做个佛菩萨,而不巧立名目,戴高帽子,所以自我肯定最重要的是:「如何保住?如何知道我是佛呢?」
禅师的回答是:
「一翳在眼,犹如空花;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黄金金屑宝贵耀眼,一掉到眼睛里面就如同长了眼翳,犹如空花一般,看不清楚真实的形体,若能把心里的妄想妄缘统统卸下来,真心现前,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如来佛了。
佛教教人守道,是在妄念上修行。有人问惟宽禅师:
「道在何处?」
惟宽禅师回答:
「道,只在眼前。」
「我怎麽没有见到呢?」
「你执着自己,所以见不到。」
「我有执着,不能见道,不能见真理。禅师!你见到道,见到真理了吗?」
「有你我的执意分别,更加不能见道啦!」
「假如没有你我的分别,无我想,无人想,是不是就能见到道,见到真理了呢?」
「咦!无我无你,谁来见道?谁见真理?」
我们常说要修行、修道,道在哪里啊?道就在我们脚下,要自己去走,摆脱个人的见识,用宇宙永恒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像儒家的「天人合一」。禅的教学守道方式很独特,肯定有,不对啦!讲无,也不是。空、有都非究竟,禅是要非空非有,离形去智,息尽妄缘的。禅要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
自我肯定,直下承担,是禅者证验、修持登上光明藏的妙阶。
南泉禅师问陆亘大夫一个问题,他说:
「有人在瓶里养了一只鹅,鹅在瓶内渐渐长大,瓶口很小,鹅出不来了!你说:不得毁瓶,不可伤鹅,怎麽才能让鹅出来啊?」
你们各位想一想,不把瓶弄破,鹅怎麽出来?陆亘大夫蹙着眉走来走去,在想怎麽办、怎麽办。这就落入有想有分别的窠臼,就不是禅啦!禅是直下承担的,所以南泉禅师立刻叫了一声:
「陆亘!」
陆亘大夫随声回应:
「有!」
南泉禅师笑呵呵道:
「这不是出来了吗!」
你的心为什麽像鹅一样被束缚起来?你以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家,可以给我们安住吗?你的心只要洒脱一点,开阔一点,就能跳出瓶口,走出象牙塔,何必自我束缚在生活里面?何苦拘泥於身躯之间?所以禅师闭关,关房虽小,心却宽如法界,来去无碍。假如身系牢狱的人犯也懂得禅,虽然身体被禁锢,失去自由,心仍可自由飞翔。然而这种自我肯定的自由,不单在牢狱里的人不易体悟,我们大家也难获得。禅的本来面目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求道要像云水般自然,不必刻意向外营求,重要的是自我肯定,往内用心,心清净了,禅道便自然呈现。
有弟子问云门禅师:
「世间有三种病人──瞎子、聋子、哑子,我怎样教他们学禅呢?」
云门禅师即刻喝斥:
「既来请益,为何见而不拜?」
弟子赶忙就地一拜,刚抬起头,云门禅师挥起拄杖就打。弟子大惊,向後急退,云门禅师哈哈大笑道:
「你没有瞎嘛!不要怕,来!到前面来。」
弟子惊魂甫定,依言向前走了两步。云门又笑道:
「你听得到,没有聋呀!举起拂麈,你会吗?」
弟子应声说:
「不会!」
云门禅师又哈哈大笑道:
「咦!你不是哑巴嘛!」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害病啦!有眼不能视,有耳不能闻,有口不能言,有身不会养,都是由於心灵迷昧,终成盲聋瘖哑。云门禅师以快刀斩妄识的教法,揭示朗朗乾坤的心地。现代人五官健全,生活安康,都因心地蒙昧而自寻烦恼。父母千方百计把儿女送到美国读书,又放不下心,想方计法到美国探望,到美国做什麽?可以说是做个残废的人──美国人讲话,听不懂,是个聋子;眼睛看英文,看不通,像个瞎子;开口说洋话,不会说,像个哑子;要出门不会开车,成了跛子;儿媳生了小孩,要替他们照顾孩子,年少养儿老养孙,又成了孝子,有人称这叫五子登科。不懂禅,生活里增加了多少痛苦!
很多人被无明盖覆,不知返观自照,不知运用自性宝藏,反而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攀缘虚妄不实的幻境,当然不能安住,《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蕴含很深奥的意义。
禅师寂灭外缘,对境不起憎爱,朝向肯定的大道精进,声光幻影迷惑不了禅师的心,他的心常住於清净中,如实办道。
石屋禅师有一个朋友,是个小偷,恶习难改。有一次,他偷石屋禅师的东西,被禅师抓个正着。禅师责问他说:
「你偷人东西,偷多少次啦?」
「数不清,总有几百几千次吧!」
「你偷了多少东西?」
「不多,一次顶多千儿八百元啦!」
禅师哈哈大笑说:
「你真是个小毛贼!换是我,哼!不下手则已,下手就大偷!」
小偷惊讶问道:
「失敬!失敬!原来是老前辈了!请教怎麽个偷法?」
石屋禅师倏然伸手,作势握住小偷的心说道:
「宝贝不就在这里吗?自从这里的宝贝被我偷到了以後,我一生享用不尽啦!」
我们的心,要自己掌握住,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终身受用不尽。禅是什麽?就是我们的真心,有了这种真心,你说还有什麽比这个更好呢?
龙牙禅师有一首自我肯定的诗:
「一室一床一茅屋,一缾一钵一生涯;
门前纵有通村路,他家何曾是我家。」
一个禅者,一生只有一间房、一张床、一所茅屋,生活简单自然。门前虽然有路通到别人的村庄,不过他家何曾是我家,我们何必到外面攀缘呢?桃源虽好非我有,自家虽寒伧,却是我安身立命处。有道是「金角落、银角落,不及自家的穷角落」。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识真性,与道相远。禅是要大家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无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淡泊,自在无碍,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荡晴空。
二.从惜福结缘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禅者,山中卧衲衣当被,和头裹瓠瓢作枕。离世隐居,物欲淡泊,不只生活简单,而且爱物惜缘。一草一叶、一瓦一土、一字一珠,在禅者的手中都能活用起来,不随意浪费大地的一点资产。像天台左溪尊者,泉水可以洗昏蒙,云松可以遗身世,块然独居一室,自有法界之宽。他一生行谊尤其令人称道:他「非因寻讨经论,不虚燃一灯;非因瞻礼圣容,不虚行一步;未尝因利说一句法,未尝因法受一毫财」,这样的操守,可说是惜福结缘的最佳典范。有一位义山禅师要沐浴,弟子替他准备了洗澡水。禅师来到澡池边,探手一试说:「太热!加一点冷水。」
弟子盛水来,加了一半,剩下一半水就把它倒掉了。义山禅师看了很生气,骂道:「你这个业障鬼!水啊!滴水如金,水是有生命的。你把它浇在花上,花会欢喜;洒在树上,树会生长。这麽宝贵的生命资源,你怎麽可以轻易糟蹋掉呢?」
这个徒弟经过这次严厉的教训後,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滴水」,自我警惕「一滴水也是甘露泉」,就是有名的滴水禅师。
禅门的生活如此简朴,并不贪求尘世的一切物质。渴饮山泉,凉而甘美;饥食菜根,淡而飘香。对於一草一木、一坐一盘都非常爱惜。你们各位听到这个禅,不妨学习滴水和尚惜福结缘的精神,会使生活别有洞天。
现在民生富裕,物质充斥,惜物惜福的风气低落了,一支原子笔不值多少钱,却可以为你写个几年,甚至一生,你可以是一支笔居士。话,多了招祸,你可以爱惜唇舌,一句话都不随便乱说,你就是一句话先生。钱,不随便浪费,一块钱有一块钱的功德,你就是一块钱先生。佛光山在美国建了一个西来寺,我常去探望,每次去,身边总有一些钱,到了美国通通留下结缘,回来时,身上只有一大叠卫生纸。因为,在美国无论是吃饭、乘船、搭机都有卫生纸,到什麽地方都是一张卫生纸,用完舍不得丢,一张张叠收着,我到美国半个月,回来时四个口袋里存了七十几张卫生纸。卫生纸不值钱,但是很有用,要多少木材、纸浆,多少工夫才做出来薄薄的一张,这个工夫很大呀!怎麽能不珍惜呢?
任何东西不只有物质上的价值,内心的认定更重要。虽是卑微的东西,一滴水、一朵花、一支笔、一张纸,都非常宝贵,你把这许多东西都珍视了,都能惜福结缘了,世间何物不宝贵呢?
有一位七里禅师,在佛殿里打坐参禅,半夜闪进一个强盗,低声叫:
「钱拿来!没有钱要你的命!」
七里禅师不动声色,回答道:
「不要打扰!我在参禅。要钱,钱在佛祖下面的抽屉,自己去拿。」
强盗拉开抽屉,取了钱,正要走,七里禅师说:
「喂!不要通通拿走,留一点,我明天还要买香花供果啦!」
强盗真的依言照办,瞪着眼往外走,正要踏出门,七里禅师又叫住他:
「站住!」
强盗吓了一跳,回过头来,只听七里禅师说道:
「你拿的钱是佛祖的,不向佛祖说声谢谢就要走吗?」
强盗被说动了,就向佛祖点头称谢,一溜烟的逃了。
不久,这个强盗给警察抓了,供认曾经偷了七里禅师的钱。警察带他来让七里禅师指认。七里禅师说:
「没有呀!他没有偷啊!他有向佛祖道谢啊!」
七里禅师爱惜钱,以慈悲心来结缘,这种教学守道的方式感动了那个强盗,从此悔过向善,做了七里禅师的弟子。
禅宗的惜福和结缘常常互为因果,密不可分。有一个公案就说出了福报的因缘:一天,雪峰、岩头、钦山三位禅师结伴行脚,外出教化。他们顺着河流往上走,正商谈如何弘法时,雪峰禅师肚子饿了:
「喂!喂!喂!今天住哪里啊?」
忽然看到河流里有一根青菜叶子,顺着水流下来,钦山指着说:
「你们看:有菜叶飘流下来,可见上游一定有人住,到那边就有饭吃,可以歇脚了。」
岩头凝目注视水里那根菜叶,摇头叹息:
「唉!这上游的人家,连这麽一根翠绿的菜叶都不爱惜,竟让它流走,实在可惜。」
雪峰也说道:
「这麽不珍惜的人家,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其它村庄歇脚吧!」
三个人正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时,上游有一个人「砰砰砰」沿河跑下来,气喘吁吁的一路寻觅什麽。禅师问:
「找什麽?」
那个人满头大汗停下来:
「我刚才洗菜,不小心一片叶子被水冲下来了,我在找那根菜叶子。」
雪峰禅师三人一听,高兴得哈哈大笑,点头称许:
「这人这麽惜福,值得度化,好!我们就到他家弘法挂单吧。」
惜福之人才会多福,佛性即福田。我们的痴福、罪福,不是真福;真福是要像种树、种谷一样,才能福至心灵。临济禅师有一次在山里种松树,黄檗看到了,奇怪的问:
「山上已有这麽多树了,你栽松做什麽呢?」
「一与山门做境致,二与後人作标榜。」
禅师们这种不求自利,荫庇天下的胸襟,是济世精神的显露。禅的教学守道,就是从生活中惜福,从结缘来体验,以慈悲为本怀,用智慧来引导,提昇修持的境界。
惜福、结缘就是禅者学道的生活。
三.从慈悲感化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威名显赫的阿育王是佛教的大护法,也是很虔诚的三宝弟子。有一天,阿育王准备了丰盛的斋饭来供僧。为了礼敬僧宝,阿育王虽然是一国之君,对法师一定要跪拜顶礼如仪。当应供的队伍远远走来时,阿育王看见一个小沙弥也在里面,就有些犹豫了:嗐!这麽小的孩子,我堂堂国王向他礼拜,成何体统呀?不拜呢,心头又不安,恐怕不合乎佛弟子的规矩。阿育王想了又想,把那个小沙弥请到偏僻的地方顶礼,悄悄跟沙弥说:
「小沙弥!我向你礼拜的事,你千万不能告诉别人喔!」
小沙弥手里捧着钵就跟阿育王讲:
「你看!」
他朝钵上一跳,身形一缩,就跑进钵里去,一会儿又跳出来恢复原状,如此进进出出,出出进进的,把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小沙弥也学着阿育王的口吻说道:
「大王!刚才你看到的也千万不能告诉别人喔!」
这个沙弥,小小年纪志气高,他以神通教示阿育王,跟国王玩了一场慈悲游戏。禅的教示,不分年纪大小,禅者的教化也不因贵贱而有高低分别。
有一天,云水禅师到一个大富翁家里化缘,被大富翁推拒门外。云水禅师在山上无粮米,大富翁又不肯布施,正不知如何济众办道?走着,走着,看见富翁家的水沟流出许多饭粒,云水禅师觉得很可惜,就每天来捡,捡回去除了自己吃外,吃不完的便晒乾,储存起来。
十年後,大富翁家忽然起火,一场熊熊烈焰使大富翁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不得不四处行乞,狼狈不堪,最後实在走投无路,只得投奔云水禅师的寺庙,哀求禅师收留他:
「恳请和尚慈悲!慈悲!救救我吧!」
云水禅师收留了他,又做饭给他吃,大富翁这一顿饭吃的津津有味,满怀感激:
「师父,好感谢你!」
「你不必感谢我。这些饭本来就不是我的,是你的,我只是花一点劳力把它捡起,晒乾储存起来。正好今天你用得到。」
大富翁深感惭愧,立誓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所以禅师用慈悲教化来感人,是他们的特长,也是禅师教学守道的特色。
还有一位挑水禅师,教大家禅法一段时间,忽然失踪了,众弟子不知禅师的下落,就四处寻访。有一名弟子寻寻复寻寻,寻到荒郊野外,在一个废桥下发现一些小洞穴,里面有很多乞丐,那个挑水禅师就在乞丐群里。这个弟子又惊又喜的请求:
「师父啊!请您慈悲回去,再开示我们禅法。」
挑水禅师意兴阑珊道:
「唉!光用口讲,讲几千几百次也没有用,你们做不到!」
弟子急忙恳求:
「师父您再教我做什麽,我一定做到。」
挑水禅师眼一瞪说:
「好!你在这跟我同住三天,我就传授你禅法。」
弟子一听:三天有什麽了不起?为了学禅,就是三年也没关系,於是依约住下来了。
第一天,洞里除了肮脏的满地垃圾,还是肮脏的垃圾,连漱口水都没有,更别说洗澡了。连小便都不知道怎麽办。这一天虽然难挨,却也忍耐下来了。第二天,乞丐寮里,一个老乞丐死了,挑水禅师唤徒弟:『帮我把老乞丐搬出去埋葬』。这个老乞丐卧病太久,浑身发臭,令人退避三舍,好不容易埋葬完哪,回来,挑水禅师倒下就睡觉了,徒弟无法忘记腌臢臭味,怎样也睡不着,一夜翻覆不成眠。
第三天早上起来,挑水禅师说:
「我们今天不用乞食啦!老乞丐讨回来的饭菜还没有吃完,就把它当做今天的饮食吧!」
这个徒弟一听,不要说是吃,一想到那种脓疮秽垢的饭菜就想呕吐,腌臢恶臭的气味一直盘旋不去,当下鼓起勇气向挑水禅师说:
「我再也没有办法住下去啦!」
挑水禅师眉一横,眼一瞪:
「所以,你们学不到我的禅法。」
没有很大的慈悲心和忍耐力,怎能经得起磨难,通过重重考验,越过层层关卡,见到另外一个光天化日的世界呢?禅宗的学道,注重的不是表面风光,而是精神内涵,是在烂泥坑里植净莲。
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渡河,船正要开航时,有位佩刀将军匆匆赶来,扬鞭大喊:
「等一下!船夫,载我过去!」
船上的人都说:
「船已开行,不可回头。」
船夫也大声回答道:
「请搭下一班吧!」
只有梦窗国师独排众议,向船夫求情:
「船家!船离岸不远,给他方便,回头载他吧!」
船夫看是一位法师讲话,勉强同意,把船驶回头。想不到将军上船,拿起鞭子就抽,正打在梦窗国师身上,还高声谩骂:
「混蛋!走开点!把座位让给我!」
这一鞭打得梦窗国师鲜血汨汨的流下来,国师一言不发,默默把位子让出。大家看了,不敢声张,都窃窃私语,惋惜禅师好心要船夫载他,反而落到如此下场。将军听到了,众目睽睽之下,不好意思认错。船到对岸,梦窗国师跟着大家下船,默默走到水边,静静地把脸上的血洗掉,微笑抬头,一脸的坦然。蛮横的将军终於觉得对不起梦窗国师,上前跪在水边,对国师忏悔道:
「禅师!对不起!」
梦窗国师心平气和地说:
「不要紧!出外的人心情总是不太好。」
参禅求道,除了开拓福德智慧外,更要长养慈悲心。由於禅师的慈悲才能感化顽强,抛弃贪欲瞋恨,化暴力为祥和。以禅心、悲心、佛心来洗净尘世的罪业,这就是禅者教化的力量。
四.从方便灵巧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禅师教人参禅,是无限的方便,无限的灵巧。一默一语,含藏生机;一棒一喝,敲破昏迷。无论你是士、农、工、商或凡俗、老幼,禅师都能契机化导,山林水边或衣、食、住、行,禅师都能运用禅法点化你,使你转贪瞋为慈悲,转迷妄为智慧,禅师方便灵巧的教化便深深蕴含其中了。现在我介绍几个禅师教化的公案给各位参考:
有一天,昭引和尚云游各地,应机教化,有信徒来请示:
「发脾气如何改呢?」
和尚笑说:
「脾气由瞋心来,这样好了,我来跟你化缘,把你的瞋心和脾气给我好了。」
信徒一惊,想到自己脾气移植昭引和尚身上的情形,如同毒水流入清泉,立刻看到了恶脾气的真相,於是幡然悔改。
信徒的儿子非常贪睡,父母不知如何辅导他,就请示昭引和尚。昭引和尚到他家,把犹在梦中的小儿摇醒道:
「我来化缘你的贪睡,你把睡虫给我吧!」
听到信徒吵架,他就去化缘吵架;信徒喝酒,他就去化缘喝酒。昭引和尚毕生以化缘度众,凡遇他人的陋习,都化来化去,令其照见本来面目,感化了很多信众,显示出禅师们方便教化的气度。
有一个琉球和尚来到中国,跟遂翁禅师参禅求道。参学三年,一点禅的消息都没有,这个和尚一直没有开悟,就准备打消参学,向禅师说:
「算了,我回家去吧!」
遂翁禅师见他犹如浮萍定不住,就激励他:
「再忍耐一下,再参七天就好。」
七天以後,依旧没有开悟。忍耐又忍耐,七天又七天,唉!七个七天都过了,这和尚不免垂头丧气。遂翁禅师慈悲开示他:
「再过五天吧!」
这和尚又参了五天禅,遂翁禅师冷眼静观,只是一再挽留:再三天吧......再一天吧!这个和尚非常恐慌,问:
「禅师!最後一天,不开悟怎麽办?」
遂翁禅师庄严地道:
「再一天不开悟,只有死,不能再活了!」
这个和尚面对死亡,真正「置之死地而後生」,精神统一,意志集中,非比寻常。功夫尽处,胸中不挂一尘;火候到时,心上不依一法。旋乾转坤,只是一念用力,生死禅便豁然洞现,和尚就在这一天开悟了。
禅师教人,不是给你添加什麽,而是要你把俗情妄智通通扔掉,自服一帖清凉心散,照见人生的迷情与真机。
有名的赵州禅师,消泯了贪恚愚痴苦恼後,常教化世人。一次,有个女人向赵州禅师诉苦:
「唉呀!禅师,像我们女人实在业障啊!小女孩时,要听父母严苛管教;长大结婚後,要被丈夫管;老年又轮到儿女来管。你看这些儿女,我一讲话,他们就叫:『妈妈,不要讲啦!』真是业障啊!」
赵州禅师呵呵大笑,一摆手:
「你不要这样想。女人很有福气啊!你看:小女孩时,爸爸妈妈多麽爱护照顾;长大以後,多少男人倾心追求喔!老来儿女也特别孝顺。很多儿女不喜欢探望父亲,反而喜欢看妈妈,做女人实在比做男人多受眷顾哟!」
通达人情事理的赵州禅师,不要女人自怨自嗟。他换一个角度,把不好的都看成美好,成就另一种风光。一样的世间,不一样的情怀,端看我们一心如何转换,这就是禅教的灵巧法门。
有一个人絮絮不休向赵州禅师叩问:
「怎样学道?怎样参禅?如何开悟?如何成佛?」
赵州禅师点点头,起身说:
「我没有时间跟你讲,我现在要去小便啦!」
说完,不理那人的惊愕,禅师开步走、走、走,走了几步突然停下来,回头微笑说:
「你看!像小便这麽一点小事情,还要我自己去,你能代替我吗?」
那个信徒一想,就懂了。禅,是不能外求的,怎样参禅?怎样开悟?怎样成佛?别人都不能代替,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要自己去参学。千钧重担都背过的人,自然生出力气,自然有肩膀,这是禅的方便法门。
大安禅师到百丈处参学,与百丈问答的公案,可以帮我们更深入禅宗的特色:
「如何识佛?」
「大似骑牛觅牛。」
「识得以後呢?」
「如人骑牛回家。」
「如何保住?」
「如牧童执杖看牛,不令践踏作物。」
我们的自心被无明颠倒,攀缘五欲六尘,心中不净,向何处问佛?问了佛又有何用?向外追寻总无益,不如骑牛归家,好好安心长养。
禅,要靠自己去体验,去实践。我有禅是我的,不是你的,希望各位把禅转化到自己身心里面,带回去好好生活;更希望各位借着禅海法水滋润生命,体悟清明意境,清凉六根,活得更清明自在。我祝福大家福慧增长,谢谢!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