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坚持不释放张学良,即使是宋美龄劝说都没用?原因到底何在?
蒋介石临终的一句遗言,道出了自己为什么不放张学良的原因。
这句遗言,也使宋美龄听后潸然泪下。
那么,蒋介石临终前到底说了什么呢?
他究竟为何坚持不还张学良自由呢?宋美龄听后又为什么会潸然泪下呢?
为民族存亡发动“兵谏”
蒋介石在平息“两广事变”后,为准备解决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以避寿为名,暗中飞往洛阳积极筹谋划策,派兵遣将。
为确保对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形成绝对压制,蒋介石将嫡系部队约30个师摆在平汉铁路线的汉口—郑州段和陇海铁路线的郑州—灵宝段,并调国民党高级军政大员聚集西安待命。
一切准备就绪后,蒋介石于1936年12月4日来到西安,住在行辕——临潼县华清池。
此时,张学良虽没有真正下定决心要发动“兵谏”,但却也开始在暗中做了“兵谏”的准备。
在蒋介石到达西安的前两天,张学良以保护蒋介石安全为由,派遣自己身边的绝对心腹部队——卫队第一营的步、骑兵各一个连,进驻华清池。卫队进驻,既是保护也是限制蒋介石。
最初,张学良是好言相劝,不想对蒋介石动武,希望蒋介石能为民族危亡考虑,幡然悔悟,放弃打内战并与共产党联合抗日。
然而,蒋介石却不听劝,丝毫没有把张学良说的话听进去,一意孤行,坚持一条路走到黑。
蒋介石一到西安,因为事先早将嫡系精锐部队布置在东北军、十七路军左右,根本不怕他们会反弹,即提出两个咄咄逼人的方案逼迫张学良、杨虎城选择。
第一个方案:服从“剿共”命令,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部开赴陕甘前线,进攻陕北苏区;第二个方案:如不愿“剿共”,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调赴江苏、安徽和河南,让给“中央军”去“剿共”。
显然,以当时的局势,张学良和杨虎城是不可能答应其中任何一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即使张杨二人答应,十七路军、东北军两军将士也不可能答应和红军作战,那时他们已经与红军战士成为了紧密的战友,如若强迫他们与战友开战,很有可能引起兵变。
而若答应调赴江苏、安徽和河南,那么等待张学良、杨虎城,只能任由蒋介石宰割,江苏、安徽和河南可都是蒋介石的地盘,在蒋介石势力腹地驻扎,这无疑是自寻死路。
蒋介石的咄咄逼人,促使张学良、杨虎城下定决心:坚决不打内战,坚决不离开西北。
为了打消蒋介石打内战的想法,同时促成国共合作抗日,张学良、杨虎城的计划是:
先“苦谏”,后“兵谏”。
如果能说服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就不发动“兵谏”,反之则借助驻守在华清池的张学良卫队捉拿蒋介石,逼其抗日。
12月7日,张学良抱着最后一丝能说服蒋介石的希望,来到蒋介石下榻处。
见到蒋介石后,张学良没有过多含蓄,直入主题,慷慨陈词:
“日寇侵略我国步步进攻,继东北沦陷之后,华北名存实亡,最近绥远又在告警,国家民族之存亡已到最后关头,非抗日不足以救亡,非停止内战举国团结一致不足以抗日,继续‘剿共’绝无出路……”
还没说完,张学良声泪俱下。
然而,张学良的慷慨陈词并没有说服蒋介石,反而使他恼羞成怒,拍案怒斥张学良,说他“是非不明,缓急倒置,不积极‘剿共’,轻言抗日阻扰党国大计,实属年轻无知。”
张学良见蒋介石如此固执,失望透顶,发动“兵谏”之心日盛。
张学良失望而归后,杨虎城又去劝说了蒋介石一次,但同样被拒绝。
就在这时,为了纪念北京学生“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西安市各大中学学生以及众多市民举行了轰轰烈烈的请愿活动,向张学良、杨虎城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此时,蒋介石非但不听从民意,反而直接下令张学良以武力驱散请愿游行队伍。
蒋介石命令张学良:
“阻止请愿学生,不准许来到温泉,如请愿者不听从,开枪打死勿论。”
张学良自然不会听从蒋介石这种明显是错误的命令,他命手下告诉沿途士兵:
对请愿爱国青年学生,坚决不能开枪。
但是,由于华清池是有蒋介石卫队在的,蒋介石的卫队显然不是张学良能够控制的,为了学生们的安全,张学良亲赴请愿现场,站在队伍最前面,郑重说道:
“同学们抗日救亡的行动我是钦佩的,但今天时间不早了,去临潼还有很长一段路,那里又没有住宿吃饭的地方,还是请大家先回去,由我代替大家去蒋委员长那里去请求,一个星期内一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在张学良的劝说下,本着对他的信任,请愿队伍答应不去临潼,回城等待其答复。
12月10日,张学良再次到华清池“苦谏”,他慷慨激昂地向蒋介石指出,现在全国人民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如若再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必将成为中国,成为民族的罪人。
但仍遭蒋介石的拒绝和拒绝。至此,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再也不抱任何幻想,除发动“兵谏”,派兵捉拿蒋介石,逼其抗日外,再无其他选择。
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活捉,震惊中外……
幽禁岁月
“西安事变”爆发后,经我党等多方斡旋,最终得以和平解决。结果是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张学良答应亲自护送蒋介石安全回南京。
然而,对于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一事,杨虎城坚决反对,他太清楚蒋介石的为人。
杨虎城认为以蒋介石睚眦必报的性格,若是张学良跟他回南京,决计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所以竭力劝说张不要去。
张学良最终还是去了,他知道此行危险重重,甚至随时有被枪毙的可能,但他还是去了。
为什么张学良明知南京此行九死一生,还要陪同蒋介石回南京呢?一句话,他的心中有国家,有民族,唯独没有自己。为挽救民族危亡,他可以舍弃所有。
果不其然,张学良一到南京就被扣押。
12月31日,张学良走上了蒋介石专门为他开设的军事法庭,等待着早已注定的审判结果。去军事法庭前,为免受辱,张学良做好了自杀的准备,随身带了一把手枪。
看到张学良随身带着一把小手枪,审判员颇为惊讶,问他为什么要带?
张学良解释说,审判结束后,如果关押他的地方,存在对他有羞辱的意思,他就会用这把手枪自杀,保存自己最后一丝的体面。
负责审判张学良的审判长,是国民党元老李烈钧。
李烈钧虽支持抗战,但却是反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此前他就公开发电斥责张:
“父仇未报更酿内乱,何以为子?以怨报德,威胁主帅,何以为将?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何以为人?”
李烈钧对张学良的态度,再加上他的身份,使一心要想报仇却害怕堵不住天下悠悠众口的蒋介石有了比较“合理”的给张学良定罪的审批长人选。
之后,李烈钧没有“辜负”蒋的信任,庭审不过半天,就草草结案,判处张10年有期徒刑。
审判结果出来后,蒋介石十分无耻地站了出来,装模作样地为张学良说情,请求宽大赦免。之后,一张假模假样的“特赦令”就被放在了张学良的面前。
当然,蒋介石可不是想还张学良自由之身,只是装模作样给国人看罢了。
徒刑是免了,但是“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这一管就是54年,直到蒋介石和蒋经国两父子离开人世,张学良才恢复了人身自由。
被转移到中国台湾幽禁前,张学良先后被幽禁于南京、宁波奉化雪窦山、安徽黄山、江西萍乡、湖南郴州苏仙岭、湖南沅陵凤凰山、贵州修文阳明洞、贵阳麒麟洞、贵州开阳刘育乡、贵阳息烽集中营、贵州桐梓小西湖等地。
被幽禁的那段岁月,张学良过得很孤单也很苦闷。
彼时,张学良虽被允许有于凤至或赵四小姐陪伴在身边,但除了她们,他能见到的人只有蒋介石派来看押他的特务,除此甚少见到外人。
终日见不到外人,看不到外面模样,这样的生活与死亡没什么差别,甚至比死亡更为煎熬。
也难怪,张学良日后会说出:“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这番话,自36岁被蒋介石关押后,张学良的人生就只剩下孤独……
“不可放虎”
蒋介石为什么直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刻,都不愿意还张学良自由?
临死前,蒋介石留下了这么一句遗言,他对妻子宋美龄,和继承人蒋经国说:“不可放虎!”
这句遗言便可解释蒋介石为什么至死都不愿意放走张学良。
在他的心里,即使张学良已经被关了40年,即使张学良已无兵无权,他仍是老虎,一只对他和蒋家而言都十分恐惧的猛虎。与其说蒋介石不愿意放张学良,倒不如说他不敢放。
张学良听到这一消息,心情非常沉重,他没有想到,蒋介石拘禁了他40年,居然还把他看成一只老虎,生前没有原谅他,死后还不放过他。
而当宋美龄听到蒋介石临死前说的这句话,也是颇为沉重、无奈。
她明白这句话意味着张学良很有可能这辈子都出不来了,蒋经国一定会听从蒋介石的话,他也不会还张学良自由,只会把他继续幽禁着,直到他离开人世的那一天。
宋美龄与张学良有着非比寻常的友谊,两人很早相识。
当张学良还是意气风发的奉军少帅,宋美龄还是豆蔻年华的宋家三小姐时,两人就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举办的一场舞会上相识。
认识后,宋美龄带着张学良在上海玩了许久,渐渐成为了密友。
张学良晚年曾说过:“我没死,完全是蒋夫人保的。依蒋先生的意思,是要把我枪毙的。”
自张学良被蒋介石关押,宋美龄一直在试图劝说蒋介石释放张学良,后见蒋介石不可能释放张学良,她又一直在竭力保护着他的生命安全,避免其遇害。
宋美龄曾为保护张学良,对蒋介石这样说道:
“西安事变时,他不要钱,不要地盘,要的是牺牲。你要是敢杀他,我马上就走开。”
可以这么说,正因有宋美龄的保护,蒋介石最终才按捺住对张学良的杀心,只是将他关押。
从宋美龄对张学良不遗余力地保护可见,她对张学良的感情很深,由此也就不难了解,当她得知张学良可能会被关押一辈子后,为什么会潸然泪下。
她真的很想张学良有恢复人身自由的那一天。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病逝,享年101岁。
消息传至美国纽约,宋美龄悲痛万分,泪如雨下。
原本,宋美龄想亲赴夏威夷参加张学良的葬礼,但因身体经不起舟车劳顿而不得不作罢。
当然,本人虽不能亲临葬礼,但宋美龄还是亲自委托辜振甫和其夫人严倬云代表她,赴夏威夷参加张学良的追思会与公祭。
告别仪式上,一个写有“汉卿将军千古”六个大字的花圈被放置在张学良棺木旁。
这个花圈就是宋美龄委托辜振甫和其夫人严倬云帮忙送去的。
宋美龄用这六个字祭奠了她与张学良76年的非凡友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