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4年,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了南越国。南越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除了本地的香料植物比较丰富,还可以从南方的南洋输入香料,因此,这一地区的人较早地形成了燃香的习惯。考古工作者在南越王墓中发掘出土了5件精美的四连体铜熏炉,炉体由四个互不连通的小盒组成,可以燃烧四种不同的香料。广西贵县罗泊湾2号墓出土的南越国时期的铜熏炉内,还残存着两块白色椭圆形粉末块状物,研究者认为可能是龙脑香或沉香之类的香料。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平定了南越国,原先仅流行于南越国的沉香、檀香、龙脑香、乳香、丁香、排香、茉莉等香料也开始传入内地。
三国时期,吴国占据南方州郡,垄断岭南的香料贸易。孙权曾派朱应、康泰出使扶南(公元1世纪至7世纪末的中南半岛古国,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柬埔寨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另有一些属国),从那里带回许多香料。康泰在所著的《吴时外国传》中记述自己和朱应出使扶南的经历和传闻,比较准确地记载了当地所产的香料品种。原书虽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有关香料的记载被其他文献所引用,搜集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种:
艾纳香版画
鸡舌香,即丁香,木犀科丁香属植物。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丁香”,与春天常见的芳香袭人的丁香花,不是一种植物。丁香花虽有紫、白之分,但学名是“紫丁香”,原产于我国华北。而别名鸡舌香、公丁香的“丁香”,原产于南洋地区,有很强的药用价值,三国以前就已经输入到内地。
龙脑香树版画
沉香,中国古文献中有时写作“沈香”、“琼脂”,因气味香如蜜,又称“蜜香”,是瑞香科植物白木香树或沉香树的树心部位受到外伤或因真菌感染而分泌出的树脂,或是树木老化腐朽后自然凝聚的树脂。上等沉香密度很大,入水即沉,所以也叫“沉水香”、“水沉香”;次等沉香密度中等,“置之水中,不沉不浮,与水面平者,名曰栈香。”(《太平御览》)沉香树原产于印度、缅甸、柬埔寨、马来半岛、菲律宾、摩鹿加群岛和中国南部等地的深山老林中,采集非常危险,因此更显珍贵。
苏合香树版画
广霍香,以“霍香”之名见载于《吴时外国传》:“都昆在扶南南三千余里,出霍香。”都昆为扶南属国。广霍香现在一般作为药材原料,古时曾经作为香料使用,与沉香、熏陆香、鸡舌香、詹糖香、枫香合称“六香”(张英、周光雄《广霍香的本草考证研究》)。
由于当时造船技术和海上航行技术还不是很发达,所以,一直到唐朝前期,中原地区所使用的香料,除少量从南洋经由海路进口,主要还是通过陆路(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的。
汉晋时期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输入香料
在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前,就传说西域有香树,“花叶香闻数百里,名为返魂树。……斯灵物也,香气闻数百里,死者在地,闻香气乃却活,不复亡也。以香熏死人,更加神验。”(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返魂香究竟为何物,到今天还说法不一,不过从这段神乎其神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人对产自西域的神秘香料的向往。
张骞通西域之后,西域商人开始将各种珍贵香料运到长安(今西安)等地售卖。据说,汉武帝时,“弱水(在中国古文献中泛指极西且遥远的河流——引者注)西国”有人向武帝进献三粒香球。一开始武帝并不喜欢这种香,让人随意收了起来。没想到有一次长安发生瘟疫,“西国”使臣请求使用他上次进贡的香料。无奈,武帝命人焚烧香球。没想到,奇迹发生了:“宫中病者即日并瘥(病愈)。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张华《博物志》)
鎏金银香囊
这里的“香”,可能就是原产于安息、阿拉伯半岛地区的安息香,又名云胶。中国古籍认为该香产自“南海波斯国”,即伊朗高原的一个古国——帕提亚帝国(公元前247—公元224年),该国的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汉语音译“安息”,所以称之为安息国,称这种香料为“安息香”。但安息香实际上并非产自伊朗高原。一说它是由两种不同香料合成的,即由伊朗地区出产的一种不知名的香料和马来亚群岛出产的小安息树的树脂合成(劳费尔《中国伊朗编》)。
到了东汉以后,关于西域产香和传入中国的记载,更是不绝于书。魏晋以后,随着佛教的盛行,香料的需求量大增,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