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别人商标是什么罪?区分民事侵权与刑事犯罪
在商业活动中,商标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它代表着商品的来源、质量和商誉。然而,一些不法分子或不了解法律的企业和个人,可能会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当您搜索“用别人商标是什么罪”时,这表明您对这种行为的法律后果有疑问。事实上,非法使用他人商标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将决定其是构成民事侵权还是更为严重的刑事犯罪。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两种不同的法律责任及其构成要件。
一、民事侵权:商标使用的普遍法律风险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绝大多数未经授权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通常构成民事侵权行为,而非直接的刑事犯罪。民事侵权是指侵犯了商标注册人依法享有的专用权,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1. 构成民事侵权的主要情形 在同一种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这是最直接、最明显的侵权行为。例如,未经许可在矿泉水产品上使用与“娃哈哈”完全相同的商标。 在同一种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如果足以导致消费者混淆,误认为是同一来源的商品或服务,也构成侵权。 在类似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如果商品或服务类别不同但具有关联性,且容易造成消费者误认,也可能构成侵权。 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明知或应知是侵权商品而进行销售。 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这些行为本身就是侵权。 损害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其他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将他人注册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使用,误导公众。 2. 民事侵权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一旦构成民事侵权,侵权人通常需要承担以下民事责任:
停止侵权行为: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侵权商品,或停止使用侵权标识。 消除影响:采取适当措施消除因侵权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例如在媒体上刊登声明。 赔偿损失:侵权人应赔偿商标注册人因侵权所受到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顺序通常为: 以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 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以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 前两项都难以确定的,参照该商标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 上述方法都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500万元以下的法定赔偿。 销毁侵权商品及专门用于制造侵权商品的工具: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判决销毁侵权商品,以及主要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材料和工具。在民事侵权案件中,通常通过民事诉讼解决,不会涉及刑事处罚,如拘役、有期徒刑等。
二、刑事犯罪: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的条件
当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性质极其恶劣,且达到一定“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程度时,就可能从民事侵权上升为刑事犯罪,其中最常见且直接相关的罪名是“假冒注册商标罪”。
1. 假冒注册商标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假冒注册商标罪”主要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行为。
其核心构成要件包括:
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是他人注册商标而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过失不构成此罪。 客观方面: 实施了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的行为。 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了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注意:刑法原文是“相同商标”,但司法实践中,高度近似足以造成消费者混淆的商标,也可能被认定为“相同”)。 “情节严重”:这是区分民事侵权与刑事犯罪的关键门槛。通常表现为非法经营数额较大、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给商标权利人造成较大损失、假冒他人驰名商标、因假冒注册商标受过刑事处罚或二年内因假冒注册商标受过行政处罚又假冒注册商标等情形。 2. 常见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行为类型 未经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例如,未经茅台酒厂许可,生产并销售带有“茅台”标识的白酒。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如果销售的假冒商品数额达到法定标准,也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下文会提及)。 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这些行为如果情节严重,亦可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或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 3. 刑事责任与量刑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
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意味着,一旦行为被认定为“假冒注册商标罪”,犯罪分子将面临以下刑事处罚:
自由刑:拘役或有期徒刑。根据情节轻重,刑期从三年以下到三年以上十年以下不等。 罚金:可能单独判处罚金,也可能与自由刑并处。罚金数额根据非法经营额、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对于单位犯罪,通常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三、其他相关刑事罪名
除了“假冒注册商标罪”之外,非法使用他人商标还可能牵涉到其他刑事罪名,这些罪名通常与假冒注册商标罪有交叉或伴生关系: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罪侧重于销售环节,与假冒注册商标罪(侧重于生产、使用环节)有所区别,但常常伴随发生。 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刑法》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罪针对的是商标标识本身的伪造和销售行为。 侵犯著作权罪:如果商标本身具有独创性,构成美术作品,那么非法使用该商标也可能同时侵犯了其著作权,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侵犯著作权罪。四、如何判断是否构成犯罪?
判断用别人商标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关键在于对“情节严重”或“数额较大/巨大”的认定。这通常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主观故意:行为人是否明知其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 非法经营数额:指行为人在假冒注册商标活动中,生产、销售侵权商品的价值或取得的违法所得。司法解释对“数额较大”和“数额巨大”都有明确的量化标准。 违法所得数额:指通过假冒注册商标行为实际获得的非法利润。 给商标注册人造成的损失:包括实际损失和可能造成的市场损害。 假冒的商标类型:假冒驰名商标的,通常认定为情节更严重。 行为人的前科:如果行为人曾因假冒注册商标受过刑事或行政处罚,再次侵权则可能被认定为情节更严重。在实践中,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会根据具体案情,结合司法解释规定的量刑标准和情节认定,来决定是否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这是一个复杂的法律判断过程,强烈建议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及时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
五、如何避免侵权?给企业和个人的建议
为了避免“用别人商标是什么罪”的法律风险,企业和个人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进行商标检索:在设计和使用商标前,务必进行全面的商标检索,确保所选商标未被他人注册,或与他人商标不构成近似。 及时注册商标:将自己的品牌名称和标识尽早申请注册商标,获得法律保护。 合法授权使用:如果确实需要使用他人商标,务必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商标权人的书面许可,并签订详细的许可合同。 避免“搭便车”:不利用他人知名商标的商誉,避免使用与他人商标高度近似的标识,以防引起混淆。 加强员工培训: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知识产权法律培训,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 定期进行市场监测:关注市场动态,及时发现并制止他人的侵权行为,同时也要确保自身没有无意中侵犯他人权益。 寻求专业法律意见:在遇到商标相关问题时,及时咨询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获取准确的法律建议。总结:依法合规,尊重知识产权是关键
综上所述,“用别人商标是什么罪”的答案并非单一。大部分情况下,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商标属于民事侵权,需要承担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和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然而,如果侵权行为达到“情节严重”或“数额较大”的法定标准,并且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则可能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或其他相关刑事罪名,面临牢狱之灾和巨额罚金。
在日益重视知识产权的今天,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树立高度的法律意识,依法合规经营,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这不仅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需要,更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触犯法律红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