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数字化审计作业模式探索与研究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数字化审计作业模式探索与研究

当今社会已进入万物互联时代,数据高速增长使得商业模式、思维模式以及数据处理模式都发生巨大变化,而基于海量数据的处理使得审计理念、审计方式、审计技术都将发生改变。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探索数字化审计作业模式的创新,对新时代下内部审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化审计的定义

数字化审计把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到审计作业中去,将审计时获取的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化为数据,通过数学、统计等方法构建数据模型,分析、运算出数据背后蕴含的意义及信息,从而找到审计异常,发现审计线索。数字化审计跳出传统审计的抽样局限,运用信息技术处理海量数据,发现数据间的联系与规律,有效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

数字化审计作业模式是以公司各业务管理系统及其存储、生成的电子数据为基础,综合应用审计作业系统及数据分析工具,对公司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通过查询比对、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方法,围绕审计重点关注内容查找异常、疑点和风险,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现场核查,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监督模式。

二、开展数字化审计的必然性

(一)大数据环境为数字化审计带来新机遇

审计作为一项监督工作,会接触到公司海量的各类经营数据,也会产生大量的审计数据。如果审计人员能应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将会获得巨大价值。作为新时代的审计人员,要积极开展大数据审计探索,获取及时、完整、准确的业务数据,应用大数据存储、挖掘、分析技术,运用“全面分析、实时监督、发现异常、精准定位”审计监督模式,让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所用,才能更好的发展“大数据、智能化”审计。

(二)外部监督对数字化审计工作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深化审计制度改革,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胡泽君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研究探索数据共享的方式和途径,实现数据的有效运用;探索多维度、智能化数据分析方法,加强各领域、各层级、各系统间数据关联分析。”自2014年起,国家审计署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大力推进联网审计,建立完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对国家电网公司等央企经营管理全部业务数据进行同步采集,对央企的财务和业务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实时、远程检查监督。与此相适应,国网公司也从之前在具体的审计关注点上满足迎审要求转变到了以信息化数据为核心,全范围、全业务数据分析为手段的数字化审计迎审模式。

(三)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新需求

一是提升内审能力的需求。审计署成立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司,将内部审计纳入审计署的管理监督范围,在机制、业务、履责、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督。公司内部审计是否有效开展、是否履责到位、是否有效防范企业风险,将通过数字化审计水平得以展示。

二是推进审计全覆盖的需求。积极融入“数字国网”战略,根据公司全业务、全环节、全过程数字化应用推进进程,建设全面覆盖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实现对电网、金融、产业、海外业务的全面审计是当前审计工作的迫切需求。

三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需求。传统审计方式在向数字化审计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存在抽样审计到全量审计转型不充分,查找问题重数量轻质量,核实程序复杂,问题整改掌控能力不足等问题。故需要构建新型审计模式,开展新时代下数字化审计,使审计模式更优、更快、更广。

四是审计工作标准化需求。在审计项目组织模式、横向协同、质量管控、技术创新等方面急切需要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标准化实施、规范化运行,从审计工作管理、审计项目实施管控、审计整改督导等多个维度强化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标准化程度,提升审计效益。

三、数字化审计作业模式内容及创新

(一)集中非现场数据分析作业模式

审计项目实施单位按照“总体分析、分散核实”的方式组织开展审计项目。根据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编制集中非现场数据分析工作方案,在审计项目实施前按专业开展集中非现场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形成问题、疑点清单及数据分析指引。各审计组应根据问题、疑点清单及数据分析指引成果,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调配审计人员,组织现场审计实施。在现场审计阶段对有关情况进行分散核实,完成对问题、疑点清单及数据分析指引成果的核实,在现场审计阶段完成后形成数据分析核实情况报告,为实施现场审计提供指引和参考,提高审计效能。

(二)1+N非现场数据分析模式创新

1+N模式非现场数据分析工作,通过集中人员开展跨项目、跨单位的数据分析,强化数据分析过程管控,提升数据分析成效,总结数据分析经验,为公司范围内审计项目非现场数据分析工作的开展提供示范作用。

1.非现场数据分析与审前调查相结合。各审计组应合理组织,分工安排。在开展非现场数据分析同时应同步开展现场审前调查,综合非现场和现场调查结果,确定现场审计重点。

2.非现场数据分析与现场审计相结合。各专业组在确定非现场分析主题时,应选择与现场审计重点内容相关,数字化实现程度高,样本量高或实现全量覆盖的主题。非现场数据分析成果应指导现场审计工作开展,并提高现场审计效率质量。

3.非现场数据分析与持续审计相结合。各专业组在完成本组数字化非现场分析工作后,同步完成公司持续审计监督工作,形成疑点工单,下发被审单位核实。

4.非现场数据分析与数字化案例相结合。各专业组在非现场数据分析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具备创新性、实现全量覆盖、多系统比对分析,能大幅提升审计效率、具备推广性的主题,收集数据分析过程材料,为后续数字化审计案例做好准备。

(三)1+N非现场数据分析模式流程

1.准备阶段。做好分析主题选取及分析数据准备工作。根据被审单位业务热点和重点,结合已有的《审计实务指引》、《数字化审计监测清单》完成非现场数据分析固定主题选择。根据主题数据分析需求,同步提交后台由数据组统一协调抽取数据。同时,完成非现场数据分析所需业务系统的登录和功能测试工作,以及集中分析现场办公电脑业务系统应用环境测试工作。

2.分析阶段。召开非现场数据分析启动会,针对非现场数据分析工作进行布置和培训。非现场数据分析分为财务、工程物资、营销、人资、集体企业五个专业小组,按照固定主题及自选方向开始非现场数据分析并形成结果,对相关单位开展持续审计监督。各主题或分析方向需明确落实责任人及时间进度,每日召开专业碰头会,讨论审计工作的进展、发现的问题疑点、线索,遇到的难点和需要协调的事项等情况,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工作。在现场分析阶段各小组选取数字化实现程度高主题1-2个进行重点筛查。

3.总结阶段。集中非现场数据分析结束后,各小组提交专业分报告、疑点汇总表、持续审计汇总表、疑点工单、现场阶段的重点审计方向、数字化审计案例编写思路、《非现场数据分析工作指引》的优化建议及系统功能点缺陷。非现场分析组根据上述材料汇总形成总报告,经审定后拆分形成各项目组分报告,分发各项目组现场核实。通过模式对比,采纳工作建议等方式,优化非现场数据分析模式。

四、电网企业1+N非现场数据分析审计实践案例

(一)主要做法及特点

1.夯实基础、修炼数字化审计工作能力。一是人才先行,发挥智库优势确定数据分析主题。公司优选审计经验及信息化技术兼备的审计人员成立数字化审计专家团队,积极开展数字化审计关键技术、方法集中攻关研究,支撑数字化审计实践工作,根据重大风险领域、数字化实现程度、审计数据质量、审计成效大小等维度筛选出非现场数据分析固定实施重要主题44个,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非现场数据分析参照执行。

二是规范流程,制定两项非现场数据分析方案。浙江公司制定《非现场数据分析工作方案》《非现场数据分析实施方案》,确定公司非现场数据分析的工作目标,明确各单位、各审计组及审计专家团队工作职责,规范非现场数据分析工作流程并对各实施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建立工作机制保障非现场数据分析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求精笃学,开展非现场数据分析审前培训。浙江公司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审前培训中,重点介绍非现场数据分析的内容。培训宣贯非现场数据分析工作的目标,对1+N及1+1两种非现场数据分析组织方式进行讲解;介绍非现场数据分析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机制,结合非现场数据分析报告、疑点汇总表模板对非现场数据分析工作的重点及要求进行细化说明;学习国网公司优秀数字化审计案例经验,分享案例编写心得,在创新审计思路、多系统比对分析、全量覆盖、数字化方法手段等方面开展学习交流。

2.勇于创新,四个“结合”融合审计全过程。一是非现场数据分析与审前调查相结合。合理安排人员分工,同步推进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前调查工作开展,建立双向联动机制,实时进行信息沟通与成果共享,对于非现场数据分析发现的重大疑点立即予以关注并落实核查。

二是非现场数据分析与现场审计相结合。推进审计关口前移,通过对非现场审计工作指引的再梳理,提炼形成与现场审计重点相关、数字化实现程度高的主题,深入开展数据分析,实现审计方式重心由现场转移至非现场审计。对于发现的重要问题,着重在拓展覆盖面、查深查透上“下功夫 ”,形成对问题风险再聚焦。

三是非现场数据分析与持续审计相结合。实施计划、人员、进度科学化管理,依托“1+N”非现场审计模式,协同开展持续审计监督工作。充分利用集中审计优势,强化技术方法、审计思维的互通互补,对不同被审计单位、同一审计事项远程一次性提取业务数据,关注对应管理情况的差异,打造全方位审计格局。

四是非现场数据分析与案例编写相结合。深入学习总部优秀数字化审计案例,归纳总结案例编写思路、标准及要求,应用到非现场审计工作中;同时,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能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全量覆盖、多系统比对、提升审计效率、具备创新性的主题,择优撰写形成数字化审计案例。

(二)审计成效

1.创新组织模式,提升审计质效。本次“1+N”模式非现场数据分析耗时1周,完成4家单位的非现场数据分析,发现的疑点及涉及金额,较传统“1+1”模式具备显著提升。通过人员的集中,加强了过程管控,统一了分析标准,有效提升分析效率质量;通过系统化的组织,促使审计人员互相沟通交流数字化审计经验和方法,提升审计效能;审计中对不同被审单位间发现的疑点互相借鉴,问题线索编制成网,能提前发现系统性问题,提升审计项目质量。

2.优选审计人才,锻炼队伍能力。本次数据分析工作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应用,同步完成发现疑点线索、确定审计重点、持续审计监督及编写审计案例4项工作,有效提升了审计人员的数字化审计能力,在公司系统形成了一支结合业务、系统与数据综合能力的复合型队伍,为公司数字化审计工作开展储备了优秀人才。

3.融合数审工作,提高审计效能。本次数据分析工作融合多项数字化审计工作,共发现疑点108条,涉及金额15787.77万元,使现场审计时间更充裕,核查问题更有深度;结合现场审前调查,确定审计重点方向22个,确定的审计重点能有效缩短现场审计工作时间,资源配置更具“性价比”;完成持续审计监督,下发疑点工单35张,不仅审计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审计成果数量也更丰硕。

4.促进成果转换,编制案例模型。在审计过程中通过不断归集数据分析思路、方法以及审计工具的应用实践,对业务系统构架及业务流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了新的理解,积极转化成为数字化审计案例等相关成果。本次数据分析通过提前谋划,共确定数字化审计案例编写思路5条,为后期数字化审计案例的编写及审计模型的构建做好准备。

5.积累工作经验,提升组织管理。本次数据分析工作在人才选择、数据抽取、现场工作安排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系统化的组织,构建了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互相依托、互为补充的矩阵式管理体系,能有效指导后续非现场数据分析工作。

通过本次内部审计的实践和创新,践行远程在线全方位数据分析与现场重点核实一体化审计模式,采用“四个结合”工作方式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集中开展跨项目、跨单位、跨专业的非现场数据分析,有效提升审计工作质效,促进公司管理水平提升。下一步,公司将数字化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新模式与新常态,构建数字化审计管理体系,实现数字化审计技术突破,探索新型数字化审计工作模式,促进新时代下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