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企业管理模块
图2 生产管理模块
1.1.1 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捷径
现阶段国内监理企业信息化进程普遍处于初级信息化阶段,可以将监理企业的信息化划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无纸化办公阶段,其特征即部分业务模块如企业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OA)模块或企业管理子系统得到较为全面的应用,基本实现网上办公。
第二阶段是信息化业务阶段,以企业管理模块及各生产管理业务线上运转为特征,基本实现线下采集、数据交互、数据统计、数据分析。
第三阶段是智能数据阶段,实现自动采集、数据交互、基于角色的智能化看板、统计报表订单式智能分析以及智能化的大屏或多终端显示等,可基于信息系统为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生产调度安排、成本核算、利润分析、绩效考核、过程辅导、技术咨询等多种层面的数据智能供应。
1.1.2 监理企业信息化应用的ERP技术没有过时
国内大多数的大中型企业或小型企业实现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均采用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Planning,ERP)系统,特别是制造业类企业几乎达到90%以上。ERP技术一直在发展变化,最初从制造业应用,源自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 Planning,MRP,ERP的前身),从20世纪60年代起源,80年代中后期引入国内,首先兴盛于制造业。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化,从MRP—闭环的MRP—MRP(II)—ERP,ERP技术一直在发展(见图3、图4)。ERP发展至今,已经是IT技术和管理思想的融合体,旨在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企业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因此,只要涉及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的行业,都可以使用。ERP相当于每个企业的实时体检报告,用数据反映企业的各项生命指标。
图3 ERP发展时间轨迹
图4 ERP在我国发展轨迹(重新制图)
1.1.3 ERP是一个系统工具,其内核是一种管理思维
推动企业打通业务流程,以软件为载体,将业务流转搬至线上,从而走上资源高效利用、业务有序运作的道路。这个过程,就被称为“信息化”。ERP通过集成的系统、优化的流程、协同的工作流将企业的运行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信息化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因而ERP系统常被一家企业视为试探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系统只是工具,关键还是要靠企业员工。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的接受程度、应用能力、反馈效率,以及数据录入的及时性等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而信息化系统只是一件工具,永远解决不了普遍存在的管理性问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用流程及其数据提升相关的工作效率。
1.1.4 ERP的优劣分析
(1)ERP的优势分析。ERP软件人才众多,相对其他信息化技术而言人工成本基本可控;监理行业目前的主流软件服务企业均采用ERP技术,监理企业信息化投入相对较少;国内多数优秀监理企业普遍采用ERP系统,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信息化基础;ERP系统数据多数采用字段或Excel电子表格,其内置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加密及数据处理,应用相关插件后均可满足企业绝大多数的数据需求;ERP系统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可以满足App移动办公、小程序、数据可视化、云平台、SaaS应用、5G通讯技术等新时期与时俱进的信息化建设需求。
(2)ERP的劣势分析。系统调整问题:随着企业管理架构、业务拓展、管理理论和IT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相关流程也必然随之而改变,而目前ERP还不能动态地满足企业流程变化的需要,必须经过经常性的二次开发和实施才能实现。流程执行问题:实施阶段设想的流程是完善的,但上线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完善的流程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IT技术永远不能简单地解决管理问题。信息化团队问题:随着系统的上线,企业需要自己的团队面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企业自己的信息化团队是否拥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全盘依靠ERP供应商)是系统能否正常运行、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的关键。后续投入问题:很多企业的管理层会觉得ERP上线代表项目已完成,后面费用应该不多了,但后续在企业人员培训、系统维护与持续优化、硬件维护与投入等所需的费用将伴随系统的使用一直存在。
1.2 技术进步改变数据采集和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