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风口下,中国正面临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对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碳金融、碳资产、碳足迹等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研究并尝试涉足其中。
面向企业减碳、碳中和相关的新业态早已悄然形成。其中,有普华永道、德勤等咨询公司,也有国检集团、华测检测、谱尼测试等本土第三方检测公司,以及TUV莱茵等国际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甚至还有一批初创企业涌现,均从不同角度,切入到新兴的碳中和咨询和服务市场。
然而,企业到底应如何减排?有哪些方法和技术?又如何实现碳资产的管理?诸如此类碳中和相关问题,都获得了极大的关注。
低碳转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企业低碳转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TUV莱茵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服务总经理许秋明在与福布斯中国交流中,从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的角度出发,探究了企业低碳转型的方法论、关键技术、碳管理以及碳中和解决方案的实施。
作为国际独立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TUV莱茵自2010年起为关注节能环保、低碳减排的客户提供绿色解决方案,目前已为汽车、化工、光伏、电子电气、地产、电池、建材等行业提供整个生命周期的耗能和碳排放数据收集、建模量化指标以及评估等服务,涉及原材料、设计研发、生产过程直至产品回收等各个环节。
TUV莱茵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服务总经理 许秋明
许秋明表示,TUV莱茵有工业服务与信息安全、交通服务、产品服务、管理体系服务、培训与咨询服务5大事业群,都涉及节能减碳相关服务。由此可见,企业低碳转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首先,减碳不仅是企业运营方面的课题,也要考虑产品本身、治理结构、运营流程、人员能力等各个因素。所以,企业要真正实现整个组织层面的低碳转型,必须进行系统性的调整、更新和迭代,具有极高的复杂性和专业性,需要专业且有针对性的评估。
其次,碳中和相对于传统的安全和质量来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企业需要培养和储备相关专业人才。同时,企业内部需要建立一个跨职能协同机制,促使各个职能、各个资源要素之间形成协同效应。
再者,除了化工、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造纸、电力、航空等国内8大限排行业外,跨国企业以及拥有海外价值链的企业,也对减碳、脱碳有着迫切的需求。企业低碳转型还需要考虑其客户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影响,避免因对海外政策和法规不熟悉而影响“出海”。
从复杂性、专业性、人员能力以及国际化等层面来看,企业低碳转型离不开第三方机构的助力和支撑。许秋明介绍道,从2023年年初开始,TUV莱茵就对相关业务能力做了全面的整合,推出了系统性的低碳转型解决方案,提供碳中和相关的技术服务。
他坦言,在“双碳”背景下,中国市场对于TUV莱茵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以新能源行业为例,光伏、风能、氢能、储能、绿色建筑等碳中和相关的产业客户,需要部署脱碳相关的技术路径,TUV莱茵必须整合各种内外部资源,与合作伙伴和客户一起协同合作、共创价值,才能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低碳转型整体解决方案。其中不仅包含咨询服务,技术能力也不可或缺。
企业碳管理的三大范畴
对于碳排放量的核查和审计,许秋明首先介绍了企业碳管理的三大范畴。根据ISO14064-1方法论,范畴一是企业的直接碳排放,包括运营设施及燃煤、油气等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范畴二是企业的运营活动,例如购买外部的电力所产生的碳排放;范畴三则是归属于价值链的碳排放。范畴一、二以及范畴三的上游(供应商)的碳排放,都属于组织架构层面,需按照国际标准,无需借助特别的工具,由专人前往现场查看企业的运营活动和流程,判断排放源和相关活动,并根据运营数据和记录,审计后得出相关排放数据。
但如果审计属于范畴三的下游(产品使用到废弃)的碳排放,就需要根据ISO14040、ISO14044、ISO14067等国际标准,通过专用的软件工具,从产品全生命周期来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许秋明表示:“目前,我们一般采用欧洲的相关软件和系统。通过这些软件的全生命周期数据评价系统进行建模,输入企业提供的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核心工艺、核心材料等信息,并与相应数据库中的背景数据匹配,从而得出该产品的碳排放数据。”
这些全生命周期评价系统软件基本涵盖了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包括原材料、光伏、汽车、电子、消费品等各个行业和产业。数据大部分来自欧美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且数据量庞大,涉及的面也较广。
他还提到,一些行业或国家对数据质量要求更高,就需要更大比例的实景数据。例如日产、丰田等日企,都倾向于从一级供应商,甚至二级供应商的现场收集数据,然后与数据库中的背景数据进行匹配,最终输出更高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数据。
此外,在金融行业,由于没有生产环节的特殊性,一般认为只有自身办公楼宇的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