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日本极大CRO企业缔造者公布中国计划<日本cro企业>

日本极大CRO企业缔造者公布中国计划

【中国制药网 国内新闻 】“我最后的决断是不能扔掉祖国,也不能小打小闹,要在这里做就得下功夫,沉下去做。”日本迄今为止,最大华商企业的缔造者和华商圈中最具号召力的严浩,和他的团队要用5年时间通过益新集团把这里开掘成除日本之外,对EPS集团而言的第二大市场。

中国这片土地将不再只是故乡,55岁的严浩和他的团队要用5年时间通过益新集团把这里开掘成除日本之外,对EPS集团而言的第二大市场。在日本CRO市场,EPS市场份额超过20%,并且从销售额到净利润,在这个专业子领域内均排名第一。益新集团在所有外资医药企业中有两个显著的不同:第一家提出以建立联结中日健康产业的“专业商社”为商业模式,唯一一家创始人来自中国并且出任中国区董事长及CEO。

严浩在1991年创立EPS,是第一家登陆日本资本市场的CRO企业创始人,他开启了CRO这一医药子行业在日本的发展;也是在日本迄今为止,最大华商企业的缔造者和华商圈中最具号召力的人物。

作为80年代第二批公派留日学生之一,严浩的老家在江苏省张家港。这是个被称为自古多出“文人商贾”和“兄长义士”的地方,隶属于苏州市。而苏州也是EPS中国总部—益新(中国)的所在地。2008年,EPS投资4500万美元用于益新集团总部建设,这是公司彼时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

益新事业增长最快的时期出现在过去5年,而这一时期也是严浩逐渐对中国市场作出决断的5年。“我最后的决断是不能扔掉祖国,也不能小打小闹,要在这里做就得下功夫,沉下去做。”

前排:严平,益新集团资深副总裁、专业服务事业部CEO(左);严浩,EPS控股会长、益新集团总裁及CEO(中);吉田昌利,益新集团资深副总裁、投资事业部CEO(右)。后排:包忠华,EPS益新董事(左一);夏向明,益新集团资深副总裁、益普思(支援)事业部CEO(左二);宋军波,益新集团副总裁、专业服务事业部联席CEO(左三);董志超,益新集团副总裁、产品事业部CEO(左四);折桥秀三,EPS控股董事、益新集团CFO(左五);梁非,益新集团副总裁(负责在华投资业务)(左六);市濑诚一,益新集团国际贸易事业部CEO(左七)。

相较于EPS在日本仍以CRO业务为核心并沿此价值链上下拓展,严浩让益新事业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联结中日健康产业的专业商社,这是他对于中国市场作出决断的核心内容。

一个是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医药市场正在迅速升级换代的中国,一个是拥有完备医药健康产品、医药市场已经进入成熟稳定期的日本,两国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机会,不过它们更像是一块块原石,开采、选中、雕琢既需要承担风险,也需要能力和时间。

严浩这样解释益新商社的内涵:利用实业运营经验,渗透到医药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参与形式可以主导,也可以配合,并且通过适当的金融手段辅助相应环节的发展。

以商社形式切入,扩大了益新集团抓住机会的范围;瞄准自己熟悉、且具备高门槛的日中医药市场,又提高了这一模式成功的可能性。严浩让人相信,论在两个市场中实现资源连接和需求互补的能力,中日之间无出其右者。

1

从东京到苏州

益新集团在所有外资医药企业中有两个显著的不同:第一家提出以建立联结中日健康产业的“专业商社”为商业模式,唯一一家创始人来自中国并且出任中国区董事长及CEO。

现在严浩每个月都要从东京来苏州一趟。11月初他刚到,苏州纳米科技园的访客就赶来登门拜访,他们带来一个项目,想把园区内一家做癌症基因筛查的公司推向日本市场,来咨询严浩的意见。

其实EPS进入中国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成立上海日新医药发展有限公司,以服务EPS在华的日本客户为主业。严浩坦言,成立上海日新时,要开发中国市场的概念在他头脑中并不存在;到了2008年EPS中国总部在苏州建立时,严浩意识到要在商业运营层面重视中国市场,虽然做了一些尝试,但到底怎么做还没有想得太明白;终于,在2015年,EPS集团实行控股制,益新集团成为EPS六大事业部之一,严浩作出了决断,并在2016年全面调整益新集团业务架构,制定5年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5年前,EPS的重点在日本。这一时期被严浩总结为“打下营盘”,这个“营盘”也是中国策略能够落地的基础。正赶上集团2017年财年决算,严浩透露了几个数字:在日本市场,EPS有雇员5200名,营业额预计为6亿美元,税前利润8000万美元。

这意味着,在日本的CRO市场,EPS市场份额超过20%,并且从销售额到净利润,在这个专业子领域内均排名第一。“先从数字上说,这是我从1991年创业做到今天的一个成绩单。但我现在常常想,在日本我究竟做了什么?”严浩说自己一直在想EPS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因为人过了50岁之后会往回看。他自问自答:“我认为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专业服务产品化,一个是团队建设组织化。”而这两件事情又是紧密关联的。

在严浩看来,专业服务对个人的依赖性更强,也因此更难产品化。“服务要产品化就要降低对个人的依赖,它不是靠几个明星,而靠一个团队中的很多人。那么它的质量和性价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