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宋朝小市民的早点晨光<早市做什么生意>

宋朝小市民的早点晨光

编者按:宋代早市的兴起,是顺应当时市民阶层的需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市民阶层的早点生活,一口炊饼、一碗汤,现代人多久没有如此惬意的早餐吃法了。宋代早市持续时间长,交易的货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甚至也有带有坑蒙拐骗性质的“另类”早市,可见商品质量和诚信问题由来已久。不过总体说来,早市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极大地丰富了都市生活。循着《水浒寻宋》,在水浒里追忆、感受宋朝小市民的早点晨光。

宋代以前,即便唐代像长安和洛阳这样的大都市,城内作为商业交易区的“市”和作为居民住宅区的“坊”,在空间上是分离隔绝的,所有的商业活动只能局限在“市”这一特定区域进行,居住区的每个坊之间,也是互相隔离的,围有围墙,各有坊门。每日早晚,金鼓之声响起,坊门和市门都必须定时开启和关闭。唐代法律规定:除有官府特许之例外,闭门鼓后,开门鼓前,有在坊市中夜行者,都算作“犯夜”,必笞二十作为惩罚。因而唐代长安的东市与西市,洛阳的南市、西市与北市,是没有早市与夜市的。

入宋以后,“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封闭性的城市管理模式,逐渐不能适应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于是,原先作为住宅区的坊内临街的民宅陆续开起了店铺,坊市隔绝的旧格局逐渐被打破,坊墙也被拆除,越来越多的商人在坊区内街道两旁陆续开设了店铺。众多的市民阶层有着各不相同的生活习惯,过去在时间限制上长期实行的“夜禁”,也终于宣布取消。“日中为市”的惯例一旦突破,市场围着需求转,商家围着利益转,于是,早市、夜市也就应运而生。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往往夜市三更才结束,早市“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而京城各城门都“置鼓于小楼之上”,每天按时报点。一交五更,东京各大寺院就打起了钟,而报晓的头陀则手执铁板,敲打着沿街循门报晓:如果天好,就喊“天色晴明”;天阴,就说“天色阴晦”;下雨则高叫一声“雨”。前往各处化缘的行僧也一路敲打着木鱼顺带着报晓。趁早入市的人都闻声而起。各处城门都开了,吊桥也已放下。瓠羹店门口的小孩已经在兜售熟骨头,也有叫卖灌肺与炒肺的。酒店点起了灯烛,做起了买卖,每个客人只需花上二十文,管保让你吃得满意。粥饭点心铺也开了门,间或有卖洗脸水的,方便了通宵在外的客人。想喝点汤药茶,煎茶摊可以为你效劳,花色繁多,任你挑选。《水浒》里的王公就是做这买卖的,二陈汤不过其中一种。天色大亮,屠宰作坊忙活起来,有人担着猪羊,或者用车子推着来赶市,动辄百余头。这令人联想到《水浒》的石秀,他在蓟州依附杨雄时,代管了屠宰作坊,每天也“巴得天明,把猪出去门前挑了,卖个早市”。

朱雀门外,州桥西侧,早市的果木集中在那儿交易,以至人称果子行。纸画儿在那里也卖得很行俏。卖麦面的预先装好了一个个布袋,叫作一宛,用太平车或驴马驮着,从城外入市交易,至天明不绝。沿着御街,从州桥到大内南门前的路段上,早市上卖药材的和做饮食生意的,那叫卖声此起彼伏,可谓一绝。那些个饼店,从五更起,桌案之声就远近相闻。武成王庙前的海州张家和皇建院前的郑家生意最红火,每天要做五十余炉。

著名大酒店潘楼下,每天从五更就开市,买卖衣物、书画和珍玩。天色熹明,各色小吃登场,有羊头、肚肺、腰子、奶房等杂碎,鹌鹑、野兔、斑鸠、鸽子等野味,螃蟹、蛤蜊等河鲜。而后陆续有各种手工工匠,交易零碎的作料。早饭以后,上市的是香糖果子、蜜煎雕花之类的休闲食品。早市这才进入尾声。

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早市也是如此。“百万人家夜雨鸣,市声唤出晓来晴”,陈宓《行在端午》中这两句诗勾画出行在早市的不凡声势。而宋元话本《任孝子烈性为神》则更具体地描述了当时杭州候潮门外赶早市的商贩:

却忒早了些,城门未开。城边无数经纪行贩,挑着盐担,坐在门下等开门。也有唱曲儿的,也有说闲话的,也有做小买卖的。

与《都城纪胜》所说正相吻合:杭州“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早市几乎是紧接着夜市开张的,王庭珪的诗也可为证:

楼角犹吹笛,天街又走车。

客眠终未稳,人语已争哗。

据《梦粱录》,每天清晨,杭州主要街道上的百事买卖,要热闹到饭前才收市。肉市巷内的面店、分茶店、酒店以及临街卖熬肉的摊主,更从三更就开行上市,至晓方罢市。御街上的店铺,都是听到晨钟就起来:有卖早市点心的,烧饼、蒸饼、糍糕等,无所不有;也有浴堂门前卖洗脸水的,有茶摊卖汤药的。到处都是各行各业的摊位,填街塞市,侵晨行贩,“吟叫百端,如汴京气象,殊可人意”。

据《东京梦华录》,早市中还有一种特例:

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脚茶坊,每五更点火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这种“鬼市子”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开市时段在夜市结束以后到天光见人之前,天蒙蒙亮,买卖双方就作鸟兽散,大概正是传说中鬼出没的时间,其得名也因为“半夜而合,鸡鸣而散”;另一方面,交易物以文物与衣物为主,其来历多有问题,交易中还有坑蒙拐骗的鬼花样。据《分门古今类事》载,治平间(1064—1067)东京甘泉坊后巷有一女子,每早“肩故衣出售”,见流落当地的林文叔“贫甚”,就接济衣物与钱,后与之结婚生子。一日,女子诀别,自称“吾在仙鬼之间”。许多关于鬼市子故事化的文本,都有类似鬼魅的神秘味。实际上,鬼市子也是早市,无非因为古董、旧衣类买卖最多欺诈诓骗,不宜在天光大亮后继续交易而已。

著者:虞云国

出版时间:2023.5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