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张磊: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建设情况总结>

张磊: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原创 张磊 上海市法学会 收录于话题#法学43#核心期刊43#原创首发43#上海法学研究30

张磊 上海市长宁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内容摘要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由谁牵头、靠谁推动、为谁服务、如何持续,是值得研究的主要问题。长宁区自承接中央政法委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任务并开展实践以来,大胆探索,积极作为,走出了一条符合长宁实际、具有长宁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之路。以此为重点,系统回顾长宁实践经验,进而回应当前遇到问题,思考未来发展方向,力争讲好“长宁故事”,输出“长宁模式”。

关键词:社会治理 心理服务 体系建设 长宁实践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由谁牵头、靠谁推动、为谁服务、如何持续,这些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探索实践,各地模式也不尽相同。上海市长宁区在2016年7月就承接了中央政法委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任务,作为全国十二个地区之一,也是本市唯一的试点城区,长宁在全市乃至于全国都是较早有实践探索,目前该项工作已连续2年荣获“上海市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十佳示范案例第1名。此次调研,立足长宁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通过收集资料、访谈、问卷、座谈、专家论证等主要形式,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求多听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和专家的心里话,精准查找问题,系统回顾长宁实践经验,进而回应当前遇到问题,思考未来发展方向,力争讲好“长宁故事”,输出“长宁模式”。

取得的基本经验

从2016年7月以来,在上海市委政法委指导和区委、区政府领导下,长宁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心工程,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和平安城区、健康城区建设,与公共安全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同推进,逐步形成以“三化”为主要特征的长宁模式,即构建社会化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探索专业化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形成规范化的社会心理服务机制,积极打造全市心理服务体系最完善、社会心态最健康的城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从无到有,初具雏形、初显作用,赋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温度的服务,让生活工作在长宁的居民群众感到心更安、心更暖、心更近。

(一)党政主导构建社会化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夯实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项跨领域、跨专业,且涉及全人群的社会化专业工作,既有个体心理疾患的预防和治疗,也有整体社会心态的引导和培育,是源头性、基础性、普惠性的社会治理工作。集服务与管理为一体,形成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为此,长宁区强化党政主导,坚持社会化的思路,整合社会化的资源,应用社会化的方法,通过三年的持续努力,搭建形成以三级专业平台为骨干、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内设平台为补充的“1+10+X”线上线下、联动融合的区域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平台网络,把安全、专业的心理服务送到居民群众家门口和每个居民群众身边,实现组织全覆盖、功能全覆盖、服务全覆盖,并且创造性地构建组织构架、组建专业队伍,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坚强有效的组织保障、物质保障和人才保障。

一是主导构建组织领导构架,不断促进齐抓共管

先后制定实施《长宁区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的方案》《长宁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7—2023年)》《长宁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成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共同担任组长,由区委政法委、卫健委等13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各成员单位落实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在各街镇建立由分管平安工作的副书记和分管民政工作的副主任共同担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在各居民区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相关心理服务工作机制,明确各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职责任务,层层落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主体责任。全区上下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知晓度、认可度、支持度不断提升,相关部门以及街镇、居民区和企事业单位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单位、本系统、本辖区的重要工作议程,落实了分管领导、责任科室负责人、财政预算,促进齐抓共管。其中所探索的“双组长”组织领导制度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中得以确认。

二是主导搭建专业平台网络,不断满足居民群众需求

明确区、街镇、居民区三级专业平台的主要职责、建设标准、工作制度等,按照职责分工搭建了1个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10个街镇心理服务工作站、185个居民区心理健康服务点三级实体化的专业平台,努力把专业心理服务送到居民群众家门口。还借助社会专业机构开通了7×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热线80110808,开发了管理员、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三大角色全面参与的“长宁知心客”门户网站、心理咨询操作平台、预警干预系统和APP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实现社会心理服务24小时不打烊。区教育局、司法局、信访办、妇联、总工会以及公、检、法和相关企事业单位陆续建立了一系列相关心理服务机构,如区教育局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区检察院构建“涉罪未成年人亲子关系修复心理矫护平台”、区法院建立谢寿山接待室,努力把安全、专业的心理服务送到每个居民群众身边。通过三年的持续探索,搭建了以三级专业平台为骨干,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内设平台为补充,线上线下、联动融合的区域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平台网络。

三是主导新建专业队伍,不断加强专业保障

组建了专家队伍,成立由傅安球领衔的跨部门、跨行业的专家团队,并与复旦大学等联合开展课题调研,与华东师大合作建设心理学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召开专家论证会议,组织专家开展季度专业督导,及时研究解决体系建设年度工作计划和重大问题,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整合了社会专业队伍,通过注册成立区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会,整合区域30余家社会自办的心理服务机构参与体系建设,区政府2017年、2018年、2023年分别投入436万元、455万、469万(含三级专业平台建设),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委托8家优秀心理服务机构入驻区三级专业平台,提供线上线下专业服务。承接服务的8家机构为区、街镇、居民区三级专业平台配齐配强心理服务专业人员近100余名,他们既有心理精神科专业的医生、博士,也有心理专业的上市公司、集团负责人,各有特长、各展所长。招募了专业志愿者队伍,依托全国优秀公益服务组织——上海梦晓心理辅导支持中心等心理服务机构,在全市层面招募了1000余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专业志愿者,建立相应招聘、培训、管理工作制度,组织他们有序参与线上、线下心理专业志愿服务。培训了管理骨干队伍,围绕“说服得了自己、劝导得了别人、融入得了工作”的要求,三年共对600余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干部、居民区干部、一线服务窗口服务人员、全科医生、学校心理老师,开展为期5.5天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和心理疏导技能培训。培训后的骨干队伍,像种子一样成为各单位、各领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骨干。

(二)专社联动探索专业化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项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以社会化的方法开展专业化服务是实现“专业的事专业做”的基本模式,这是长宁实践的最大亮点。长宁区按照“台要大”“鼓要响”“戏要精”的要求,统筹抓好服务专业工作和专业服务群众的“两个能力”提升,把握好专业性与社会性、行政性、规范性的关系,将服务人群从特殊人群转变为全人群,将专业平台功能定位从个体心理咨询转变为社会心理服务,将服务方法从“等人来”转变为“找人去”,解决了服务与需求的对接,并鼓励支持专业团队“一群人、一件事、一起拼、一定赢”,赋予专业团队为所在单位出方案、出思路、出办法的职责,努力打造“一街镇一品牌”“一机构一特色”取得社会治理和专业机构自身发展“双赢”“多赢”的效果,让干部群众切实感受到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温暖和成效。

一是探索建立需求对接的常态常新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模式。依托专业团队组建社区心理健康宣巡讲团,建立社区心理健康宣讲金牌课程库,每年由区委政法委向社区下发心理健康讲座菜单,根据社区需求精心组织200场心理健康社区大巡讲,直接受益群众4万余人,实现心理健康普及常态化。鼓励专业团队积极研发“爱商”心理文化课程,把枯燥的心理理论具体化为易复制、可操作的“爱商”能力。成功打造了“生活训练营”“情感训练营”“亲子训练营”“职场训练营”等品牌课程,讲座场场爆满,吸引10000多人次听讲。委托专业团队制作了一批与以往风格不同的“跳出心理讲心理”的宣传海报,如“以未来之眼观世,所有山皆是小山”“以历史之眼观今,所有事无非小事”等,较好起到了心理服务氛围营造效果等。支持专业团队持续打造“新视野·心对话”宣传品牌,开设并运维“长宁知心客”网站、季刊、公众微信号、居民区微信群,组织专业团队结合“6·26”国际禁毒日等相关重要节点开展大型宣传活动,不断扩大心理健康宣传影响力。

二是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的联动融合心理疏导干预模式。在线上依托7×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热线80110808、“长宁知心客”门户网站和APP网络平台,开展全天候的线上心理减压疏导服务,电话和APP咨询人次逐步增加,疏导的主要问题是人际关系34%、情绪情感21%、工作压力16%、亲子沟通10%、夫妻关系8%、其他11%,从中发现并及时化解了一起艾滋病人报复社会的隐患。在线下依托区心理服务中心和10个街镇心理服务站开展驻点咨询,参与信访矛盾化解和心理危机干预,疏导了一大批心理疾患问题,化解了一大批社区矛盾纠纷。三年累计为3000余名心理高危人员提供一对一的心理个案服务,如周桥街道心理服务工作站负责人梁凌燕博士通过心理咨询,成功帮助一名心理孤独、有强烈报复社会冲动的服刑人员子女走出心理阴霾,实现就业,还主动参与黄丝带活动以回报社会。上海市白玉兰开心家园家庭服务社三年共参与17个疑难个案化解,化解率50%。上海华阳社区归去桃花源心理辅导中心参与仙霞自杀危机、程桥火灾后危机、新华极端事件危机、中学危机等心理干预,让当事者感受到心理服务的温度。特别是2023年5月16日,昭化路一改造施工的厂房顶部坍塌事件发生后,上海北辰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梦晓心理辅导中心等团队专家在区信访接待窗口、医院和家属接待点、救援消防队驻地等有序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为事故的顺利解决和事故相关人士安全走出心理阴霾做出积极贡献,得到各级领导和事故相关人士的高度肯定。

三是探索建立从点到面的主动积极社会风险防控模式。始终突出“心防”工程建设,在特殊人群“4+X”末端服务管理机制上叠加心理专业队伍(“4”是指专业社工、社区民警、居委干部、志愿者),建立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档案,促进社区、社工、社会心理专业团队三社联动,有力提升对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发现和干预能力,明显增强精神障碍患者、戒毒康复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社区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效果。委托上海维仕达诊所开展“原力觉醒”项目,为22名心瘾严重的戒毒康复人员提供,由医生、禁毒社工、禁毒妈妈组成的“三对一”综合干预服务,较好解决了此类对象精防医生见不到、禁毒社工帮不了的问题,有效减轻高危人员对社会的现实危害。在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方面,区公安分局与交通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团队合作研发“语音特征精神疾病预警系统”APP应用软件,预警效果明显,已向全市推广。在个体心理服务上叠加风险等级预警功能,对专业服务对象进行“三色”风险预警,还在“雪亮工程”建设中叠加社会心态预警系统建设项目,期望探索建立社会心态预警指数,从而将预警从个体、群体上升到社会面,从点到面针对性做好社会心态的及时预警和疏导,更有针对性地引导社会情绪、社会心态,变被动预防为主动干预,将风险防范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机制再造形成规范化的社会心理服务机制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新时代社会治理方式新探索,长宁区坚持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边建章立制,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管理机制、专业网络平台运作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组织保障机制,其中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评估方案弥补了当前空白,贡献了长宁经验。另外,长宁区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会以社会组织的运作方式履行桥梁纽带、行业枢纽、会员之家三项基本功能,为“社会的事社会做”提供了新路径,特别是发挥行业枢纽作用更有效有力凝聚专业机构和人才,更有效有力将专业平台骨干网络向机关企事业单位拓展,更有效有力推进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咨询、医疗、管理等机构的联动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管理机制

以公开招标形式把购买社会机构专业服务从1家扩大到8家,形成良性同台互鉴互竞局面。我们从购买服务之初就不断加强对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项目的动态评估,不断调整完善购买服务项目、内容、标准以及绩效评估办法,对承接三级专业平台服务的社会机构要求统一以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街镇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的名义对外开展工作,统一使用“长宁知心客”操作平台,并要求把街镇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建成街镇组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平台,要出思路、出方案、出办法,积极服务中心工作。与信访维稳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的部门和居民区建立日益紧密的工作机制,要求街镇心理服务工作站每周为所属居民区服务半天,为居民区提供心理专业服务指导,从而有力促进街镇、居民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和专业服务的共同发展。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进行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评估课题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评估方案,为科学、高效、规范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提供长宁经验。

二是建立健全专业网络平台运作机制

注册成立了由区委政法委、卫生健康委等领导和心理精神、社会专业等领域专家参与的长宁区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会,为“社会的事社会做”提供了新的路径。促进会作为协助区委区政府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日常工作载体,与区心理服务中心合署办公,负责牵头线上线下三级专业网络平台的运作,主要履行桥梁纽带、行业枢纽、会员之家三项基本功能。促进会成立以来,按照社会组织的章程,协同会员单位和专业人员有担当、有规范、有系统地开展专业服务,以宣传、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政企合作、校社合作,建立健全三级专业网络平台日坐班、周例会、月督导、季讲评、半年评估、年度总结等基本制度,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心理健康志愿组织的合作机制,推进以三级专业平台为骨干、其他平台为补充的区域心理专业平台联动融合发展,有力促进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

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组织保障机制

区委、区政府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纳入平安长宁、健康长宁、文明城区建设考评。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每年至少主持召开一次专项领导小组会议,在全区层面对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重大事项和年度重点工作进行专门研究部署。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健全成员单位和街镇联席会议、月讲评、季通报等制度,组织推进年度各项重点工作,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心理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区13家成员单位和10个街镇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明确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及其负责人,制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计划,落实相关经费预算,实现社会心理服务全覆盖,并探索了一系列符合各部门、各系统、各街镇人员结构、任务特点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社结合、专群结合、条块结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运作机制进入规范化、制度化运作轨道。

面临的主要问题

长宁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一路走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探索,经历了从分到合的成效,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和联防五防实现迭代,实现从试点到常态的转变,凝聚了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的共识,在国家12个试点中看得更清,讲得更明,对问题把握更准,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成绩代表过去,感觉好不等于效果好,过去好不代表现在好,现在好不代表将来好。当前正处于进一步拓展深化的关键阶段,还需要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协会统筹与平台运作的关系

区心理服务促进会负责统筹协调全区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工作,要及时了解街镇心理服务工作站和区域相关单位的心理健康工作室心理服务开展情况,及时传达区和心理服务中心相关要求和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及时向区主管单位汇报或提出意见建议等。目前七个社会组织与十个街镇结对,就是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案例,没有照搬照抄的现成做法,怎么管用就用什么,怎么体现特点就用什么。区三级平台要梯次推进,联动互补,区级中心要更好地体现指导服务功能,街镇心理服务工作站要更好地体现汇聚功能,居民区健康服务点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