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十八洞村:十年胜过百千年<十八洞村一日游>

十八洞村:十年胜过百千年

    十八洞村从深度贫困到脱贫摘帽、巩固脱贫成果,再阔步走向乡村振兴,村民用勤劳的双手一步步创造了美好生活。

    阳春三月,一场倒春寒让气温剧降,绵绵细雨之中,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梨子寨,游客络绎不绝。冷风细雨,也没有影响游人兴致。

    远眺,群山环抱、薄雾萦绕的梨子寨宛如仙境;进寨后,蜿蜒的石板路平整洁净,青瓦木屋错落有致。

    石拔专老人家里,火塘烧得正旺,上面挂满熏黑的腊肉,香气四溢。不断有游客提出跟她合影留念,老人始终面带微笑,不厌其烦地配合着。有人相中了飘香的腊肉,老人麻利地装袋称重。

    精准坪是游客必去的打卡地,刻在石头上的“精准扶贫”四个红色大字,非常醒目。坪的一边是悬崖,对面是雨雾缭绕的群山,若隐若现。

    2023年3月18日,《民生周刊》记者第七次来到十八洞村采访,寻常场景中透着亲切,但每次总有新发现。

    再次见到杨再康,这个经营农家乐的中年汉子踌躇满志,准备今年大干一场,言语中充满自信。村里传播茶文化和诗歌的志愿者们,讲述着发生在十八洞村的故事,让人眼前一亮……

    地处武陵山深处的十八洞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平均海拔700米,村内巉岩高耸、沟壑纵横,不同于今天便捷的交通,10年前交通极其不便。

    和湘西其他山区村一样,大山阻碍了村庄的发展。曾经的十八洞村,“没有产业口袋空、没有老婆家庭空、没有人气寨子空、没有精神脑袋空”,被戏称为“四大皆空”。

    “山沟两岔山旮旯,红薯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首苗族民歌是早年十八洞村及周边贫困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收入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仅1668元。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在凹凸不平的土院坝里召开座谈会,首次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从此,精准扶贫理念在全国各地深入实施,深刻改变中国扶贫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十八洞村,沉寂千年的梨子寨沸腾了。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对十八洞村来说,十年胜过百年千年。

    十年来,十八洞村民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拼搏奋进,用精准扶贫杠杆撬走贫困大山,从破题“等靠要”思想开局,以提升“造血”能力为重点,改善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山泉水、苗绣、乡村旅游等产业,成功带领群众脱贫并实现全面小康,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3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达到2350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80万元。

    更重要的是,十八洞村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模式。

    十八洞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田晓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当前,十八洞村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正稳步走向乡村振兴。

    精神面貌大提升

    十八洞村包括梨子寨、竹子寨、飞虫寨和当戎寨4个寨子。曾经,梨子寨最为贫穷,山多地少,且多是巴掌地,散落在山头、沟谷甚至悬崖之上。

    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调研后,花垣县第一时间传达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召开了十八洞村群众大会、县委常委会会议和全县干部大会等。

    2014年初,花垣县委成立了中国第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是时任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龙秀林。

    龙秀林曾长期在乡镇工作,也听说过十八洞村的情况,对于村里的贫困,他多少知晓一些,但驻村之后发现,情况比设想的更差。

    上任第一天,村里为扶贫工作队搞了个欢迎仪式,听完县委领导介绍工作队情况后,台下没有一个人鼓掌欢迎。村民们用苗语交头接耳,有人说,县里对十八洞村扶贫一点不重视,派了个没资金没项目,只带来“一张嘴”的宣传部副部长担任扶贫队长。

    龙秀林是苗族人,能听懂苗语,见村民不仅不欢迎,还挖苦,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这还只是个开始。当天,十八洞村所在的乡党委书记告诉龙秀林,有个麻烦事,急需他去处理。

    竹子寨要修一条乡村公路,需占用一些村民的承包地,村民施长寿家坚决不同意,县里、乡里、村里做了多次工作,他始终不松口。而村民们修路愿望迫切,一些人想强行动工。这势必会产生冲突,甚至有可能发生流血事件。

    而工作队领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在一周之内,把十八洞村贫困户情况弄清楚,需要一户户上门详细了解情况,然后上报县委、县政府,供研究部署精准扶贫工作时参考。

    左右为难,龙秀林担心发生冲突,决定先去看看。最终,事情算是处理好了,但对他触动很大。

    接下来,陆续推进的农网改造、村道扩建、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工作同样阻力重重。

    还有一个问题绕不过去,十八洞村是由以前的竹子村和飞虫村在2005年合并而成,两村村民形合而心不合。

    甚至有村民找到扶贫工作队问,这次带了多少钱,希望分到钱。

    龙秀林深知,根本问题还在于思想,村里干什么事,首先要村民思想上通。当务之急,要做好群众工作,统一思想。

    当然,他也知道,思想工作需要潜移默化,短时间难见成效,但村里的扶贫、发展不等人,耽搁不起。

    有段时间,龙秀林常常夜不能寐,黝黑的头发不知不觉间花白了。

    欲速则不达,磨刀不误砍柴工,龙秀林深刻体会到县委安排他担任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的用意。作为宣传部副部长,要钱没有,要项目也没有,强项就是通过文化建设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增强内生动力。

    想到这些,龙秀林反而不急了,他跟时任十八洞村第一书记施金通和工作队员商量后决定,把修路、农网改造等和建设相关的事项放一放,先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村“两委”班子建设,着力打造一个善于做思想工作的班子;二是思想建设,让“等靠要”思想远离十八洞村。

    他们想到通过道德讲堂方式,让全体村民参与评价。刚开始每月以组为单位评比一次,后来改为一年评一次,由群众投票决定,当场宣布结果,张榜公示。

    评比主要涉及六个方面,即支持公益事业建设、遵纪守法、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每个方面16~17分,总分是100分。

    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时,村民一个个坐在会场,焦急地等待评比结果。

    在梨子寨进行第一次道德评比后,老教师杨东四对龙秀林说:“龙部长,你这一手把我们老百姓都搞出汗了。”

    那次,施六金是倒数第一,这对他触动很大。农网改造时,要在他家土地上竖一根电线杆,他总是找扶贫工作队的麻烦,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评比时给他的分值就低。

    此外,村里还举办篮球赛、文艺晚会,组织苗歌会、赶秋节、鹊桥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坚持扶贫与扶志结合,把乡风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并提炼了“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作为十八洞建设精神。

    慢慢地,村民们的观念开始改变,摒弃了“等靠要”思想,内心有了发展的愿望,对于集体建设态度发生很大转变,从横加阻拦、冷眼旁观到全力支持、主动参加。

    在村里的公益事业上,村民争相出力出地,很多有志青年回到村里建设家园。

    施六金后来成了村里建设的积极分子,在村里免费当导游,成为公认的好村民。

    龙先兰的转变也颇具代表性。他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成年后一直未找到合适的事做,游手好闲,常常喝闷酒,对村里的扶贫工作,也不支持。

    一次,时任湖南省副省长张硕辅到村里调研,龙先兰刚好从外地务工回来,因为对工作队没有分钱发物有意见,听说有省领导在村里检查工作,在一些村民的怂恿下,龙先兰趁龙秀林汇报工作时突然闯进会场说:“省长,工作队来了,我没有老婆!”

    汇报自然没法进行下去。张硕辅让龙先兰说下自己的情况,然后去了他家里。龙先兰家的木屋挺大,但因没有维护,经常漏雨,屋里被雨水砸出很多坑,物品胡乱堆放,锅碗也丢在一边。

    见此情景,张硕辅对龙先兰说:“你穷就因为一个‘懒’字。”

    懒的根源是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后来,龙秀林对口帮护龙先兰,把他当作亲兄弟。渐渐地,龙先兰不仅丢掉了“懒”字,还积极参与村里的大小事务。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龙先兰发展蜂产业,脱了贫、脱了单,还成为村里的产业带头人。

    在十八洞村巾帼茶艺社,记者见到几位推广茶艺的志愿者。坐下来品着刚刚冲泡的精准坪红茶,闲聊得知,她们都是十八洞村村民,大多是职高、初中毕业,非常热爱茶艺。石红丽是其中之一,不只是茶艺,她还在村里组织孩子们学诗写诗。谈起这些工作,她非常自豪,幸福写在脸上。

    走出巾帼茶艺社,便来到十八洞村新时代诗苑。在这里,孩子们的原创诗歌小册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诗歌满是孩子们对世间万物的诗意感知和瑰丽想象。

    “诗苑投入使用后,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我们就在这里诵诗、写诗、表演,培养了20多名十八洞村小诗人。”志愿者隆邵英说,孩子们不但创作了优秀的诗歌作品,还在心里埋下了探索世界的种子。

    一首题为《菊花》的诗中写道:

    我们村上的菊花长满山坡,

    它常常伴着我入梦,

    它清静我浮躁的心情,

    它美丽的面容使我陶醉,

    它黄色的皮肤也是我的肤色。

    作者是10岁的杨嘉豪,稚嫩的文字中充满童趣,也引发人们对十八洞村的诗意想象。

    人居环境换新颜

    群山环绕中的十八洞村,远看风景如画,特别是地势较高的梨子寨,房屋依山而建,鳞次栉比,重叠相连,甚为壮观。

    但10多年前走进寨子,村道泥泞,猪粪、牛粪遍地,一些几十上百年的老屋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摇摇欲坠。

    走进一些村民的房屋,空间逼仄,地面坑坑洼洼,杂物胡乱堆放。

    彼时,225户939人的十八洞村,大龄未婚男青年就有40多人,村里居住环境差是原因之一。

    “有女莫嫁十八洞,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沟深路难走,嫁去后悔一辈子。”这曲苗歌,唱出了十八洞村单身汉们的无奈。

    进行村居环境改善时,十八洞村严格按照总书记调研时的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

    村里不搞高大上的项目,不大拆大建,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美融合”的要求,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理念,以打造“中国最美农村”为目标,把“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儿回来了,外面的人儿来了”,作为十八洞村建设方向。

    同时,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保持原有风貌,展现民族特色,保存苗寨风情,将景区打造与房屋改造、改厨、改厕、改浴、改圈等“五改”工程相结合。

    很快,全村225户房前屋后铺上了青石板路,房屋在保持原有苗寨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葺,村里还建设了停车场、公共厕所、观景台和千米游步道。村里升级改造了村小学和卫生室,建立了村级电商服务站,无线网络覆盖全村。

    经过改造,泥巴路变成了青石板路,破木屋变成了青瓦房,还砌上了极具苗乡特色的泥巴墙,十八洞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村落,实现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村更古,民更富,心更齐”18字目标。

    村容村貌巨变,让村民们看到了摘掉贫困帽子的希望,干事的劲头越来越足,村里的大龄青年也燃起“脱单”的希望,不少人成功脱单。

    产业发展富村庄

    统一思想后,村民迫切想发展,对于修路、农网改造等公益事业越来越支持。

    路宽了,电灯更亮了,村庄焕然一新,自然要考虑如何脱贫致富。

    经过走访听取群众意见、反复研究,龙秀林和扶贫工作队定下一个基本思路:必须因地制宜,跳出十八洞来建设十八洞,不能再走输血式扶贫老路,必须造血式扶贫,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在龙秀林看来,这也是总书记提出的可复制、可推广原则和“不搞特殊化,但是不能没有变化”的要求。

    十八洞村把产业建设作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核心举措,在因地制宜基础上,探索出适合十八洞村的养殖、种植、加工、旅游、劳务输出等五大产业。

    发展产业时,十八洞村注重益贫性,摸索出“四跟四走”,即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整合资金,利益共享,让市场主体带着贫困户闯市场。

    紧随其后,一系列产业扶贫项目接连落地。为了让项目可持续,采取的均是市场化机制、公司化运作,把企业、贫困户紧密结合到一起,形成产业扶贫合力。

    村里引进苗汉子合作社,成立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公司。苗汉子合作社出资306万元,占51%的股份,十八洞村542名贫困人口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294万元占股27.1%。以这个公司的名义,投入1600万元建设千亩猕猴桃产业园。

    当时,公司与村民凑了600万元,还差1000万元没有着落,这钱县里也能拿出来,但那样就不是市场行为。于是,县里想方设法找到华融湘江银行湘西支行,以1000亩土地的经营权作为抵押获得了贷款,这也是湖南以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获得贷款的首例。

    考虑到村里有发展苗绣的基础,2014年,老支书石顺莲牵头成立苗绣合作社,组织一批村民制作苗绣。

    3月18日下午,十八洞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内,既具有民族特色又时尚的苗绣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争相购买。龙先兰的妻子吴满金在此从事销售工作,送走两拨游客的间隙,吴满金告诉记者,自己上班时间基本是朝九晚五,苗绣生意越来越好,月收入有4000元左右,还能照顾孩子。

    见村里环境变好,游客慢慢增加,一些有眼光的村民在工作队的鼓励下开起农家乐。

    杨再康是其中代表性人物。前些年,他把家里的房子翻修了一下,更宽敞了,生意越来越好,他也越来越自信。

    记者采访当天,杨再康已接待了5桌游客,每桌按500元的标准,营业收入为2500元。他说,今年的生意肯定不会差,如果村里的溶洞旅游开发起来,游客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