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专题 <传统图书馆有哪些不足之处>

智慧图书馆技术通常包括感知传导、分析判断和服务提供三方面的技术,构成一个完整的图书馆系统,其中大量采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最终达到的效果是让读者无法(也无需)区分哪些服务是图书馆员提供,哪些服务是系统自动提供的。也就是说一个智慧图书馆系统是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有四个阶段,或者说有四种类型的智慧图书馆。

伪智慧

通过应用RFID等智能标签技术,感知与反馈结合,一定的行为引发一定的结果,“好像”有了一定的智慧。已经实现。

特征:单向度(仅感知图书等实体)、单循环

举例:无人图书馆、智慧图书馆

弱智慧

各类传感器(如iBeacon、WIFI、人脸识别)应用模型和算法综合应用,可进行推送等个性化服务,实现了按程序设计好的“智慧”。正在实现。

特征:多条件,复杂,类似于专家系统,双向,预先设定

举例:小i参考咨询机器人、SoLoMo

强智慧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普遍应用,动态实时地应对复杂情况,无须预先设定,智能响应。有可能实现。

特征:交互性、随机性;智能化、人性化

举例:第三代图书馆

超智慧

图书馆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具有人类知识的总和,总能在你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提供需要的知识服务。

特征:强人工智能带来

举例:图书馆工作的许多岗位被机器取代

总体而言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全面综合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通过应用某些神奇的特别技术,依靠单点突破就能实现的。目前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应用正走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新阶段,图书馆虽然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其行业的公益性质和技术创新资金的严重不足,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然而最大的瓶颈并非在技术,而在于观念,在于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还停留在工具层面,其实信息技术已经颠覆了图书馆存在的根本。

将系统提供的服务与馆员提供的服务割裂甚至对立起来本身是一种愚蠢的观念,以这种观念永远无法建设智慧图书馆。未来是人机合一、互为依靠、互为因果的。人文服务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这也是人们开发智慧图书馆系统的根本目的,如果说我们开发的系统不是以人为本的,这本身就是人的错误,而根本无法怪罪到机器头上。

当下国内智慧图书馆除了上述采用 RFID 技术开发的“无人图书馆”、“24小时图书馆”的“伪智慧”图书馆,大多还停留于写写文章、发发议论的空谈阶段。为数不多的一些公司虽然举起了开发智慧图书馆的大旗,但基本还是炒作概念,对于智慧图书馆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应该如何建设、如何评价,还缺乏统一的认识。目前多家外国公司开发的“下一代图书馆系统”基本未将智慧图书馆需求考虑在内。因此国内智慧图书馆建设基本还是处在造舆论声势阶段,虽然有一些相关功能的零星开发,但还远远谈不上全面的智慧图书馆升级,建设环境尚未形成,需要业界共同努力。

智慧图书馆是呼之欲出还是扑朔迷离

杨沛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研究员

我国图书馆学者历来不乏对新事物、新概念的敏感,善于捕捉新的研究热点,引进新的研究方法,从而使相关研究达到一定高度,在促进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方面大有裨益。智慧图书馆相关课题的研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如何评估智慧图书馆研究程度?学者张坤等人撰文介绍了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他们遴选2010年以来的三百余篇文献作为样本,在计量统计基础上,对相关研究热点进行主题分析(载《图书馆论坛》网络版2017年7月28日)。该文得出的结论是:智慧图书馆仍是一个值得学者持续关注的研究主题;智慧图书馆研究的主要领域集中于图书情报领域;智慧图书馆研究的作者群规模较小,研究团队还不够成熟;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问题往往被研究者忽视。此番评价比较客观公允。

从早期的智能图书馆演化到当下的智慧图书馆,无不与智能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智慧城市的启发和影响。智慧城市中的图书馆,更应具备智慧品质和特征,智慧图书馆的灵感可能来源于此。然而,智能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概念提出已有十余年时间,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仍处于初始阶段,智慧图书馆在业界同仁中的认可度并不高,更没有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其受关注程度和影响力远不及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和阅读推广等那样广泛。由此看来,智慧图书馆要走的路还比较漫长。

有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未来寄予美好憧憬,认为智慧图书馆将克服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的某些短板,成为“后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的理想业态。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建设经验看,智慧图书馆可否确定为图书馆创新发展模式的首选?可能还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尚有待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将保持持续关注。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依然不能脱离现有的图书馆系统,必须在现有图书馆实体基础上寻求发展,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应该是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就如同数字资源及其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一样。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关键是形成智能化的支撑体系与服务环境,提升图书馆保障能力与服务水平。基于这一点,笔者更欣赏智能图书馆的提法。

笔者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目前正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的建设任务,亟待引进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建设思路,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核心竞争能力。什么是研究型专业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在反思这一问题时认识到,一些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恰恰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而这些优势正在被削弱。社科院图书馆的前身是社会科学情报研究所,历史上曾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社科情报专家,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前些年情报研究部整建制脱离图书馆,与院内其他机构合并成立情报信息研究院,专门从事决策信息咨询服务。紧接着,又在文献计量学研究部的基础上组建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最近正式更名为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至此,图书馆的情报研究和服务能力削减殆尽,可谓元气大伤。据了解,在其他专业图书情报机构,类似的情况也曾出现。因此,我们强烈呼吁有关部门要依循图书情报工作规律,尊重图书情报工作者的劳动,给图书馆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不要再做竭泽而渔的事情。

智慧图书馆不会一蹴而就

王波

《大学图书馆学报》副主编

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很大,一些名家的定义把“智慧治理、智慧馆员、智慧读者”都包括在内,但是据我的观察和理解,智慧图书馆最核心的特点是抢先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打造的智能化图书馆。

我所在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的打造方面目前还主要限于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生态建设,或者说是在“互联网+”方面,取得一定成就。比如挂靠于图书馆的CALIS、CASHL管理中心,在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联合编目、联机检索、馆际互借、云服务等方面起到牵头作用,推出了系列平台。图书馆在北京大学期刊网、学者主页、机构知识库、知识发现系统等方面的建设也具有领先和示范作用。另外,也应用了较多的自助借还书、扫描、复印等设备,也有几台3D打印机。但是在智慧建筑、智慧家具、智慧电器、智慧仓储、智慧物联、智慧保安、智慧保洁、智慧数据等方面还没有进行明显的尝试。总之,对智慧图书馆的打造不够立体化、多元化,尚处在初级阶段。

我觉得智能服务与馆员的人文服务两者之间没有矛盾。“智能”包括对人文的理解和应用,“智能”设计的基础和出发点就应该是人文主义。如果智能服务和人文服务有矛盾,说明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智能。我看到一个电视节目展示的咨询机器人,不但比人工服务反应更迅速、查询更快捷,而且语言表达的逻辑更清晰、声音更优美,还充满幽默感,如果再换上精致的人身,那颜值也会高于常人。面对这样一个难以发现缺点的机器人,我们只会觉得比人工服务更人文。

据我观察,当前国内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状态,有几个特点:一是范围窄,主要限于互联网、无线射频、电力节能、消防和安全监控;二是更新慢,图书馆属于消费型机构,靠拨款运营,只能采购、应用成熟的技术和设备,自身的再开发能力也有限,所以最多只能做到一次抢先、缓慢更新,能够体现智慧图书馆特点的多是新建图书馆,随着馆舍的老化,“智慧”也在渐渐暗淡。

如果经费充足,给予图书馆抛开所有社会性限制、任性追逐新技术的机会,单就图书馆的建筑环境和业务内容而言,图书馆非常适合“智慧化”建设。比如地面平整开阔,可以引进智慧仓储技术,实现高密度存储、自动化高速取还书、自动化保温保湿、座椅自动跟随和自动归位、地面机器人自动清扫等。采购的家具、设备量比较大,可以优先采用智能家具、智能设备。读者入馆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日常咨询和数据库检索的知识具有规律性、重复性,适合机器人自主学习和替代人工。空间条件良好,适合进行移动监测、红外监测,提高监测数据的自动挖掘、分析和实时可视化呈现的水平。流通的书刊的形状、重量都属于轻量级,适合通过无人车、无人机进行投送,日本秋田县仙北市的学校图书馆已经做过这样的实验。

仅从已出现苗头的技术而言,智慧图书馆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在虚拟现实、仓储自动化、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器方面的应用潜力巨大。然而,现实中的图书馆总是处在各种制度的监管和人财物有限的环境中,在建设智慧图书馆时要面临很多障碍和困难,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打造智慧图书馆首先需要突破困难的智慧,智慧图书馆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智能服务与人文服务并不矛盾

陈锐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馆长

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智能建筑及其他新型智能技术的有机结合和创新,它以用户服务为核心,以高度的智能化设备为基础,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人、图书馆、馆藏资源之间的广泛互联互通,突破时间、空间及使用方式的限制,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化、高效便捷的智慧服务,是将实体与虚拟、资源与服务、人与图书馆相结合,绿色可持续的、拥有智慧管理系统的高级形态图书馆模式。

打造智慧图书馆主要从理念、政策、经费、资源、技术、建筑设施、人才、管理八个方面着手:一是超前的知识服务理念;二是国家大环境及本单位的政策制度的支持;三是足够的经费保障;四是资源的数字化和语义化;五是技术的先进性应用,主要包括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六是建筑及设施的智能化;七是拥有一支支撑智慧图书馆建设和运作的人才队伍;八是图书馆的智慧化管理。

目前我国已建设了若干智慧化图书馆,如深圳盐田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在智能楼宇、资源识别、用户及物体感知、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逐步实现半智慧化,有力地推进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发展。

目前智慧图书馆存在的瓶颈有成本巨大、不同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与信息交换问题、关键技术问题(超高频RFID、物联网等)、隐私安全问题、先进的技术设施与配套服务人员的不足、用户素质教育等。

智能服务与馆员的人文服务之间并不矛盾,可以说都属于智慧图书馆的组成部分。如果智慧图书馆偏于强调智能服务,那么更可能是“智能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单方面的技术概念,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会对图书馆的本质和基本职能造成偏差;如果一味侧重于馆员的人文服务,“智慧”的概念就无法真正实现,也无法更好地提升服务效能。就像机器人不可能取代人类,智能服务并不是完全替代馆员和馆员的人文服务,为读者服务的同时也在为馆员服务。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关系,在延续传统图书馆主要职能的前提下,利用先进技术和谐地、更好地促进图书馆发展。

目前国内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是一个研究及实践热点。国内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图书馆基本概念的研究、智慧图书馆的特征研究、智慧图书馆的构建研究(构成要素、技术应用、构建实践)、服务模式研究等。实体智慧图书馆数量较少,正处于示范工程建设阶段。

智慧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新技术的迭代更新与用户教育模式的改变对图书馆的冲击。专业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等不同类型图书馆在智慧化建设过程中不同侧重问题:专业化图书馆是否更侧重于高端的支撑科研的智慧决策服务;高校图书馆是否更侧重于高端教育的智慧信息支撑;公共图书馆是否更侧重于公众阅读体验和大众知识的传播。

积极应用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

刘晓清

浙江图书馆副馆长

智慧图书馆是继数字图书馆之后能激起业界兴奋点的一个新的话题和研究热点。尤其是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智慧图书馆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希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给智慧图书馆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就“智慧”概念的本身而言其实也是相对的,今天社会公众认为能战胜围棋大师的“AlphaGo”具有很高的人工智能,在明天可能每个人应用的APP上都有一个这样的下棋程序。因此,智慧图书馆也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事物,是一个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智慧图书馆除了理论的探讨研究,更应该注重于实践的创新和探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的示范性应用,寻找智慧图书馆的理想实现形态。

浙江图书馆一直以来非常强调和注重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有效应用。强化一切从用户需求出发,以增强用户体验,提供便利服务为目的。以此为根本,浙江图书馆从智慧图书馆的基础做起:在资源组织方面,2009年发布了面向全省的“一站式”服务的“浙江网络图书馆”;在传统服务方面,较早采用RFID自助服务;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推出“浙江文化通”移动应用;因应大数据时代需要,构建全省公共图书馆大数据中心,汇聚各个图书馆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发布全省阅读报告;投入600万元完成中心机房的改造与提升等。每一项应用和创新,都在为奔向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目标添砖加瓦。

为了系统研究和全面提升图书馆智能服务水平,今年,我馆组织团队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图书馆服务智能化及机器人应用研究”项目,系统开展对图书馆智能服务的模式、适用场景、影响因素、智能服务需求,机器人馆员的泛在化应用,智能化服务系统辅助升级馆内设备的应用,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并以示范项目引领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

关于“如何看待智能服务与馆员的人文服务之间的矛盾”,提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来自于人们的直观的判断,认为机器智能缺乏人文关怀。智能时代是人既可以被机器取代,同时又可以被机器赋能的时代。具有智能的机器,依然是一种工具,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因此,让用户享受智能服务,是用户在使用一种服务工具,他并不会祈求人文关怀,反倒是需要“智能”关怀,即更好的使用体验。这两者的比较,就好像在机器生产出的产品中,非要寻找“手工”生产的痕迹。事实上,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智能机器人的服务比之人工服务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另外,馆员在智能机器的赋能或辅助下,可以为读者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未来,馆员应当学会与机器人伙伴协同工作与友好相处。

当下国内的智慧图书馆建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